第一说
糖尿病你是谁
(下)
1、糖尿病专家的苦恼
大家都知道,得了糖尿病是一辈子的事,病人有着无尽的苦恼。可是,大家不知道的是,治疗糖尿病的医生,同样有着无尽的苦恼。
作为一名医生,你不仅要治病救人,还要和来自社会的“各种奇谈怪论”作斗争。明明你已经对病人千叮咛万嘱咐“糖尿病目前并没有根治的方法”,可是病人们依然存在着侥幸的心理。电视、报纸、马路边的小广告每天宣传着各种各样神奇的“根治糖尿病”疗法。患者不惜花钱,也是为了这一目标。最终是钱被骗了,身体被毁了。当然,留下的烂摊子需要病人来承载。所以,糖尿病医生经常要做的就是去改变病人的观念,治疗病人因“尝试”所导致的一切恶果。
许多疾病只需要针对疾病本身用药治疗就行了。可是糖尿病治疗的五驾马车中偏偏有四驾(饮食、运动、监测、教育及心理治疗)都是需要我们一遍遍苦口婆心地去讲解、劝说,病人相信了才能付诸实践。当我们看到血糖不正常时,要问吃问喝、问情绪、问运动。有些病人不了解或是不愿意进行饮食的控制,需要我们一次次苦口婆心劝告。
最后一个苦恼来源于病人们对于糖尿病的不重视!心肌梗死、脑卒中可以直接导致人的死亡,因此大家惧怕它们,重视它们,于是病人对心内科、神经科大夫言听计从。可对于糖尿病,人们一时看不到会出现可怕的并发症,不愿意花钱认真治疗它。待到出现心脑血管意外等严重后果时,让神仙来治疗也难上加难,才想起当年糖尿病医生的金玉良言,但已为时过晚!
糖尿病专家不是神,医生需要病友们的信任!医患携手,才能有效对付糖尿病。
2、糖尿病早发现——疑似之迹不可不查
糖尿病起病隐匿,在普查中诊断的病人一半以上无明显“三多一少”症状(“三多”即多饮、多食、多尿,“一少”是体重减轻),仅在做糖耐量试验后才能确诊。而一旦出现并发症,又让人猝不及防。若能在高危人群中普查,当然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但这需要一定的财*支持。故暂时不能做普查的地区,人们提高自身对糖尿病的警觉就显得特别重要。中年朋友一定要清楚这一点。下述蛛丝马迹可能有助于您及时发现自己是否患有糖尿病。
体重变化
人们常用“心宽体胖”来形容“有福之人”。事业兴旺、家庭和睦、丰衣足食者才能“心宽”,才可能“体胖”。如果这种“胖”是相对营养不良的“瘦”而言,自然是“福相”,预示无慢性消耗性疾病或晚期恶性肿瘤,女士们还会减少发生骨质疏松的机会。在这个“度”之内,“心宽体胖”是幸福,是吉祥。如果超过这个“度”而称为肥胖,则隐藏着“祸”,所谓“福兮祸所伏”。一般认为,标准体重为:体重公斤数=身高厘米数-,逾此标准10%为超重,逾20%即为肥胖。肥胖35年可能自我感觉非常好,精力充沛,吃嘛嘛香,但肥胖4年时就健康而言基本没有“好人”。肥胖是死亡四重奏的源头和重要成员,其他三个成员是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国外的医学家还把死亡四重奏称作“胰岛素抵抗综合征”。这一综合征的起源是胰岛素抵抗,而肥胖则与胰岛素抵抗的发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可能是这只大象的一只“粗腿”。中心性肥胖,即人们常恭维的“将*肚”,与胰岛素抵抗关系更为密切,这种肥胖在年幼时受苦、中年以后发福者中最常见。这种人士尤其要注意“大肚子”给出的警告,抽空去测血糖、血脂及血压,如有任何一项升高,都需做更详细的检查。若掉以轻心,恶果难以承受。
肥胖固然为诸恶之源,但肥胖者近期“衣带渐宽终见瘦”,则可能为恶化到糖尿病之象,更应详察。
食欲改变
如食欲极好,餐前无论什么饭菜都十分想吃,每餐必大畅所欲而后快,则可能发生了高胰岛素血症。若餐前1小时许手指颤抖,握笔写字也难以自持,则是发生了反应性低血糖。此乃早期糖尿病的征象,如不予理睬,数年后必然会出现“三多一少”症状。
夜间排尿次数增多
白天喜饮水者,日间排尿多,对身体并无损害。但夜间排尿两次以上而无前列腺肥大或泌尿系感染者,则很可能已经是糖尿病;若夜间口渴甚,必须饮水者,可能性更大,而且其糖尿病可能已经较严重。
多发性疖肿
糖尿病使人体白细胞吞噬细菌的能力削弱,常导致皮肤感染的发生。如常有疖肿“彼伏此起”或“四处丛生”,则往往是糖尿病的第一个表现。甚者恶化为痈,切开引流后伤口经久不愈,还可能发生酮症酸中*。
外阴瘙痒
糖尿病病人因尿糖多、抵抗力差常合并真菌感染。妇女表现为外阴瘙痒、白带增多的真菌性阴道炎,可成为诊断糖尿病的线索。
2、高危人群预防糖尿病的格外获益——减少失明、肾衰和死亡
好消息!
请看一下来自《健康报》的最新报告,新的研究给糖尿病前期人群带来意外的欣喜!
记者王丹:此前已有大量研究提示,包括运动、减重在内的生活方式干预,能够预防糖耐量减低的人群进展为2型糖尿病。然而,至今仍缺少高质量随机对照研究证据,证明生活方式能够预防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在上述高危人群中的发生。在4月3日出版的《柳叶刀:糖尿病和内分泌学》杂志上,医院内分泌科李光伟教授领衔的团队,发表了“大庆研究”数据,填补了这一空白。
此次研究共纳入例糖耐量减低人群接受生活方式干预,同时纳入例健康志愿者进行对照分析,整个生活方式干预持续6年,此后又进行了23年随访。最终结果显示,在生活方式干预组,心血管疾病的累计死亡率为11.9%,全因死亡率为28.1%,对照组的上述数据分别为19.6%和38.4%,经过统计分析显示,两组数据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由此文章结论提出,在中国糖耐量减低人群中,生活方式干预能够有效减少心血管死亡以及全因死亡率。
糖耐量减低又被称为糖尿病前期,即通过糖耐量试验筛查出的血糖异常升高者,而他们的血糖水平尚不够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近年报告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为9.7%,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15%。按年中国的标化人口数量,可计算出中国有糖尿病患者万例,有糖尿病前期患者1.48亿。
李光伟教授表示,由于2型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之间有密切关联,逻辑上说,如果生活方式干预能够减少2型糖尿病的发生,那么也应该能减少心血管病时间的发生。然而,由于此前一直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生活方式干预能够减少高危人群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医生也就难以将生活方式干预作为一个预防治疗手段推荐给患者,而此次研究则提供了循证医学依据,未来生活方式干预或可成为糖耐量减低人群处方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缓解我国糖尿病人群“井喷”的紧迫局面。
在同一期《柳叶刀:糖尿病和内分泌学》杂志上,英国剑桥大学NickWareham为该研究所写的述评指出:该研究是一个“真正突破”。
下期预告:
下期内容将会为大家介绍糖心病与糖尿病引起的心血管疾病的危害。
上期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