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甘肃省疾控中心发布六月防病提示:进入夏季,气温逐渐升高,居民在预防新冠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的同时,还应注意常见食源性疾病、细菌性痢疾预防。
H10N3禽流感:去正规市场采购冷鲜禽
6月1日,国家卫健委通报了江苏省一例人感染H10N3禽流感病例。以往常见的人感染禽流感有H7N9、H9N2、H5N1和H5N6等亚型,本次发现的H10N3禽流感病*此前在禽类中偶有检出,首次出现人感染病例,目前患者经积极治疗已康复出院。
人感染禽流感的主要感染来源是接触携带病*活禽或去过受污染的活禽市场,很少发生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感染初期一般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如发热、咳嗽、胸闷气短,可伴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全身症状。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体温一般持续在39℃以上,多在发病3至7天出现重症肺炎。
根据对病*特性的研究和以往疫情来看,H10N3发生大规模传播流行风险极低,本次病例为偶发事件,大家不需要对此感到害怕和恐慌。然而,这次的病例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在新冠疫情尚未平息的阶段,新型呼吸道传染病的威胁也一直存在。
省疾控中心呼吁做好以下几点
积极预防禽流感及其他呼吸道传染病
1.去往人员密集的场所、有活禽或野生动物的场所时,应做好个人防护,规范佩戴口罩。接触活禽等动物之后需要彻底清洗双手。
2.尽量避免接触活禽或去往有活禽的场所;去正规市场采购经检疫合格的冷鲜禽,避免采购活禽;处理禽类时注意个人防护,佩戴口罩、手套,处理完成后尽快清洗双手及案板、刀具等物品。
3.生活中,注意生熟分开,禽类要彻底煮熟后食用,不采购、烹饪、食用来源不明的禽类或病死禽,坚决不捕猎、贩卖、食用野生动物。
新冠肺炎:端午假期错峰出游
目前,全球疫情仍不容乐观,多国疫情严重。国内多地出现本土疫情,市民仍需要提高警惕,做好必要的预防措施。
6月将迎来端午假期,省疾控中心建议:市民朋友错峰出游时,尽量避开热门景点和高峰时段,减少密闭空间内的娱乐项目。乘坐大巴、飞机、火车等交通工具时,全程佩戴口罩,并妥善保存票据以便查询;游玩过程中尽量保持社交距离,注意手卫生和咳嗽礼仪。旅行途中和旅行后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如出现干咳、发热等症状,做好防范感染他人的措施,尽早到就近的医疗机构就诊。接种疫苗是预防新冠肺炎最好的办法,不要因为旅行影响到疫苗接种。
食源性疾病:做好家庭内防范措施
食源性疾病通俗的讲就是“吃出来的病”,主要在夏秋季高发。我省主要是细菌性、有*植物性和化学性多见。发生场所主要在家庭,所以要想应对食源性疾病首先要做好家庭内防范措施。
具体来说,细菌性食源性疾病预防措施有:
1.养成良好的食品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加工制作食品前要洗手,处理食材要生熟分开,烧熟煮透再食用。
2.重视食物的保存温度。多数致病菌生长繁殖的适宜温度约为20—40℃,所以在夏季,饭菜在常温下保存不宜超过2小时,应在冷却后及时存放冰箱,在冰箱保存的时间也不要超过3天。
3.杜绝潜在的感染风险。餐饮行业从业人员如发生腹泻呕吐、患有化脓性皮肤病、或其它传染性疾病时,应立即离岗。
4.并非所有人都适合吃野菜。一些野菜的膳食纤维比较粗,肠胃功能较弱或是患有慢性肠胃炎的人食用易引起消化不良,甚至引发腹痛、腹泻等症状。
5.预防有*植物及其*素中*要做到正确的加工食用、不采食不认识的野生植物。
6.预防化学性食源性疾病要做到鼠药、农药等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防止误食误用。
7.人们发生腹泻后,不要轻易服用止泻药,以免贻误病情。进餐后如出现呕吐、腹泻等食物中*症状时,可用手指刺激咽部帮助催吐,排出*物。但病人已经昏迷的时候,不宜进行人为催吐,否则容易引起窒息。如果腹泻症状持续,并伴有便血、发热、脱水等症状,尤其是老人、小孩敏感性高,须尽快就医治疗,谨防休克。患者须调整饮食,吃易消化的食物,如米汤、糖盐水等,减轻胃肠道负担;同时注意腹部保暖。
细菌性痢疾:不吃生冷变质的食物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属细菌引起的以粪—口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的肠道传染病,好发于夏秋季。细菌性痢疾一般是通过饮用或食用被志贺菌属细菌污染的水、食物传播,也可通过苍蝇活动或日常生活接触传播。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粘液便和脓血便,部分病例可出现发热等症状。
主要预防措施有:不喝生水、不吃生冷变质的食物;制作食品时应生熟分开,生吃的蔬菜水果要清洗干净;餐具要做好清洗消*;饭前便后要洗手,加强厕所及粪便管理,防止苍蝇叮爬食物。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刘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