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年前,《美丽人生》贡献了影史最佳银幕桥段之一。
奥斯维辛集中营里,父亲对儿子撒了一个美丽的谎言。
散发着金属寒气的枪炮、写满空洞的恐惧眼神、注铅的气氛…
在爸爸的口中,成了一场游戏,*人是裁判,奖品是真坦克…
集中营的生活虽然如地狱般残酷,但儿子却像在游乐场一样快乐。
在刑场之下,爸爸用那出著名的“滑稽表演”,保住了儿子的性命。
我们被电影中的传奇故事感动,却后知后觉,原来电影里演的,正是剥皮露骨的生活。
战火纷飞的叙利亚,高密度的空袭,被当地人自嘲为“交响乐”。
萨瓦尔一家,就住在袭击的靶心区域。
战争、死亡,对懵懂的小女孩来说,根本不知道是什么。
但,发聩的轰鸣声,剧烈颤抖的房屋,都滋生着恐惧。
为了不让战乱带来的心理阴影,腐蚀童年,父亲骗她,外面的声响,是烟花和玩具枪…
并跟她约定,炸弹坠地时,一起欢呼大笑…
黑色幽默的背后,却是断肢残臂,逃亡和绝望,浇筑出来的人间炼狱…
枪弹肆虐,烈火熊熊,尘土蔽日,城市倾覆……
废墟之上,居民区被轰炸,满地疮痍。
废墟之下,幸存者们蜗居在地下室,苟且度日。
今天,6月20日,是第21个世界难民日。
地球上的难民问题,仍旧严峻。
每分钟就有20个人因战争、迫害或恐怖行动而流离失所…
乌鸦想通过一部纪录片,说点什么。
这个女人叫瓦德,住在叙利亚第二大城市:阿勒颇。
从大学生到为人母,瓦德见证了城市从混乱到陷落的全过程。
5年,生死苍茫间,她拍下超过个小时的影像,装满了15个硬盘。
写了70页的剪辑笔记,反复观看几百小时的录像。
又在专业电影人的帮助下,学习剪辑,耗时两年,才把关于阿勒颇的故事呈现出来:《为了萨玛》
年影片上映后,在全世界范围内,迅即引起强烈反响。
这部纪录片在欧洲电影奖、英国电影学院奖上,均有斩获,并入围了去年奥奖的“最佳纪录长片”。
有人这么评论:这部纪录片,是一本字字泣血的日记,是一首声声凄怆的挽歌,是一句鞭笞灵*的发问。
废墟之上,手术室里,瓦德毫不避讳血腥画面,呈现了一个无比真实的,战争下的人间炼狱…
无差别袭击中的伤亡者,有很大一部分是妇女和儿童。
一个母亲能死在自己孩子的前面,不用亲手埋葬孩子,甚至算得上是一种幸运。
也就是在这种恶劣环境下,瓦德的女儿出生了,长长的睫毛,可爱极了。
瓦德给女儿取名叫萨玛,意思是天空,象征自由。
片名《为了萨玛》,一语双关,既是为了孩子的未来,也是对自由的渴望。
其实,瓦德无比后悔生下萨玛,说这是无法被宽恕的罪孽。
因为,在战火纷飞的阿勒颇,死亡仿佛是冥冥中注定的宿命。
对当地民众来说,每轮新日,都是一次劫后余生。
瓦德丈夫是名医生,终日忙碌在整医院里。
这让瓦德有机会,接触并记录战争的惨况。
某天,医院送来一个有点特殊的伤员。
空袭中,这个妇女被炸弹碎片割到动脉,命悬一线。
揪心的是,她腹中有个9个月大的胎儿。
怎么办?必须紧急剖腹产,取出不足月的宝宝。
可是,孩子拿出来却没了心跳…
所有人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医生不间断地揉搓、按压…
终于,孩子哇的一声,哭了出来。
所幸,*门关上走一遭的母亲,也挺了过来。
但,不是所有人都有这对母子的好运。
人间悲剧,在这处岌岌可危的庇护所里,日日重映。
这些在战火中流离失所的孩子,生于忧患,长于忧患,被叫做:不一定能长大的孩子
他们的命运好似受了诅咒,阴霾之下,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被迫为大人的行为买单。
和亲人失联,已经成了家常便饭。
比如,和这个孩子相依为命的侄子,不幸遇难。
在被问到亲人时,他吞吞吐吐答不上来:被杀了吧,我想应该是…
他看起来如此平静,却平静得让人心疼,若不把心训练得麻木,如何度过这痛苦的岁月?
孩子们的限定快乐,说来有够戳心的:
空袭的空档,孩子们走出蔽所,把淌满自来水的弹坑,当作游泳池来嬉戏…
集束弹轰炸过后,街头的公交车只剩金属躯壳,孩子们用彩漆,给车体刷上颜色…
这些短暂的快乐,或许就是他们整个童年,最斑斓的一块拼图。
接下来,又是冗长的,落幕之日遥遥无期的,“日常轰炸肥皂剧”。
被围困的民众,常常在苦难生活中自嘲,来排遣忧愁。
比如,他们感谢战争,让自己学会了不少生存技能…
比如,在残垣断壁下,感受炸弹金属外壳的余温,说是在取暖…
比如,被惊吓过度的女儿尿了一身,笑称“诗意午后”…
比如,因空袭中未被击中,而胜利般欢呼…
这样的黑色幽默,倒像是从昆汀·塔伦蒂诺的电影里,直接剪辑出来的片段。
他们每天,都要在脑海里,反复设想死亡到来的时刻。
后来,阿勒颇彻底沦陷了…
身怀二胎的瓦德,为了孩子,只能妥协,举家撤离故土。
医院,瓦德的丈夫负责诊治伤者的一切流程。
在20多天里,他做了场手术,救治了+伤员…
但,在战场上,善良的声音,总是没有回响。
而眼前逃亡的路,不知何日是尽头…
联合国难民署的数据显示,全球有超万人,流离失所。
这其中,有近万人是难民。
而多年的叙利亚危机,导致逾万人失去家园。
就在此刻,流亡民众正愤怒,正尖叫,正怒吼,正悲鸣…
披星戴月的逃亡,每日都存亡未卜。
战争中什么事都可能发生。
这句话出自另一部纪录片《医院》。
在大马士革的东古塔区,因不堪炮火侵袭,医院,被迫迁往地下。
和其他战乱之地一样,在东古塔,“希望”是不被允许存在的。
这些逼仄的“医院”,被叫做“洞穴”。
同时,也是墓穴。
可笑吧,人类花费巨大力气,迈进现代文明,又因为自己的罪恶行径,被逼回荒蛮时代才会居住的洞穴。
医院里,有个很“有趣”的现象。
因为没有麻醉剂,医生会在手术时,播放古典音乐。
一来,为了镇定情绪,转移伤者注意力。
二来,也能削弱外界闹心的炮火声。
这里曾挽救了成千上万人,但也殒命无数。
因城市封锁,人们食不果腹,孩童营养不良,慢慢在饥饿中死去…
而惨无人道的化学武器,更是防不胜防,医无法医。
数千人中*,开始抽搐,意识丧失,瞳孔涣散,口吐白沫…
难民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在恐惧中死去,要么在绝望中逃亡。
记得,有一年难民日的主题是: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需要
活生生,寒气砭骨的3个字。
本应共享阳光空气的生命体,被活生生杀死…
战争,是全人类的罪孽,是全人类的浩劫。
媒体的镜头曾捕捉到许多关于难民的锥心瞬间,不管时隔多久再看,都依然大受震撼:
逃亡路上,命丧半途的小男孩,尸体被冲上沙滩,海浪不断拍打,但他却永远醒不过来了…
某难民营,误把长焦镜头当作枪的小女孩,眼神呆滞,抿起嘴巴,双手举过头顶,以示投降…
多么希望,这些画面,再也不会出现在新闻报道上…
是啊,现实远比电影残酷。
今年5月,巴勒斯坦一处难民营上空,落下5枚导弹。
遇难者死状惨烈,急救人员在愤怒中啜泣…
其中一户家庭,仅有2个月大的婴儿幸存。
而另一边,另一个小女孩苏茜亲眼目睹,全家7人被埋在废墟之下。
痛心的是,只有她和父亲得救了。
一向开朗的苏茜,变得沉默寡言,常常独自通过一扇窗,远望已经变成废墟的家…
体肤之伤,尚可治愈。
心理创伤,是永生难磨灭的心理烙印。
“如今,我已不知道我能期待些什么了。期待停止杀戮?期待见到我的兄弟?期待回到家乡?我不知道,我真的不知道…”
这世界的魔幻,远超你我所想。
“人类真是了不起,可以走到月亮上,却无法保证叙利亚的儿童明天能够看到星星。”
每个世代的战争,都没有赢家。
PeaceLove,究竟什么时候才能实现?
橄榄枝又长好了,白鸽也飞回来了…
这,才是世界最好的模样。
点亮“在看”,愿世间再无战火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