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强酸类中毒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经络之谜
TUhjnbcbe - 2021/12/23 14:32:00

经络之谜

一腹背分化

对于生活在水中的单细胞动物,从一定意义上讲,在膜上的任何部位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流的机会和能力都是均等的,这是由膜结构的相对均一和与外界相互作用的机率相对平衡而决定的。但事实上,膜的结构不可能绝对均匀,总是有的部位致密坚实些,有的部位疏松薄弱些。或在不同的生长阶段,不同的部位发育不平衡,导致结构差异。疏松的部位弹性就大,由胞内压强处处相等的原理可知,胞内物质就会更多的向弹性大的部位偏移,重心也跟着向弹性大的一面偏移,这就导致动物在水中浮游时,就会因重力作用使弹性大的部位沉居下方,弹性小的则浮漂上方。就如一只弹性不均匀的装潢盐水的球,若使盐水的密度达到可使球悬浮在水中,就可以看到,弹性大的一面在下方,弹性小的一面在上方。

这样,组织结构疏松弹性大的一部分包容的物质多,重量大,重心向这一部分偏移,浮游时沉居下方,成为腹部;相反,组织结构致密坚实弹性小的一部分包容的物质少,重量轻,重心偏离,浮游时浮漂上方,成为背部。

二首尾分化

进入胞内的物质在胞内旅游一遭,与相接触的各种胞内组织进行各种形式的物质能量交换,不能与胞内组织紧密耦合的游离部分会从什么部位出离胞体呢?最大的可能仍是结构疏松的部位。进入胞体与胞内组织发生耦合的过程称为吸收,没被吸收的游离部分从结构疏松的部位出离的过程称为排泄。从原路返回的过程称为吐。

结构疏松的部位弹性大包容能力强,但收缩紧张等方面的动作能力弱。相反,结构致密的部位弹性小包容能力弱,但收缩舒张等方面的动作能力强。一般情况下,就使得结构致密的部位优于摄取吸纳,进化出口部;结构疏松的部位优于包容吸收,物质在这一部位停留的时间相对较长,吸收更充分,形成主要的消化吸收场所;最疏松的部位成为胞内残留物的出口,进化形成排泄口。在较为普遍的物体结构中,一般把吸纳口所在的部分称为头部,把排泄口所在的部分称为尾部。有的生物吸纳口与排泄口合而为一,如腔肠动物等。

生物在被动运运动时,如被水冲流时,在水的动能和自身体表阻力的作用下,密度大的部位在后,密度小的部位在前;阻力小的部位在后,阻力大的部位在前。在主动运动时则相反,阻力小的部位在前,阻力大的部位在后。同时,结构疏松弹性大的部位在摩擦阻力的作用下容易被拉伸,表面积增大,阻力也相应增大,在运动中拖在后面,相反,结构致密弹性小的部位则在运动中冲锋在前。这就形成了生物运动的彗星模式。

这就形成了主动运动生物的基本的运动形体,结构致密的部位居上居前,形成头部和背部;结构疏松的部位居下居后,形成尾部和腹部。

致密结构运动功能较强,在运动中处在前沿,更有利于优先发现获得食物,有利于生存。因而在头部的最前端,就成为口的最佳位置。位于运动前沿的部位,遭遇食物的机会多,受到伤害的可能性也大。这样,结构致密的部位成为头部,在头部的最前沿又生成口器,一方面能最大程度的摄取更多的食物,另一方面最大程度的降低了各种伤害,这种布局无疑成为主动运动型生物的最佳选择。

三内脏形成

由于内外环境的相对稳定,从而使同类的物质在胞内有着相对稳定的运作程序和运作路径,形成了不同的通道。如消化道,血管,尿道等。这些管道不同的阶段的承载通运能力不同。管道中经常发生内容物增多导致管道膨胀。那么,这些管道的哪些部位容易膨胀呢?一是结构疏松的部位;一是周围压力小的部位。关键是后者。因为有时即使管道的一段弹性大,但如果包围在致密坚实的组织中,周围压力大,那么这段也就难以膨胀起来。管道经过的哪些部位压力小呢?毫无疑义,是通过空腔时压力小。管道在内压增大的情况下,容易在空腔附近膨胀。消化道在压力小胸腔膨胀形成了胃,血管在胸腔腹腔等压力小的部位分别形成了心脏肝脏脾脏肾脏,尿道在腹腔形成膀胱,气管在胸腔膨大形成了肺,等。

四瓣膜形成

不同的物质在管道中运行时都会或多或少的顺着运动方向推挤管壁,形成皱襞。长期不间断的作用就使这些皱襞定型和发育,最终形成各种瓣膜。管壁的性质,内容物的性质,运动的方式等都会影响形成不同的形式的瓣膜。静脉相对松软壁薄,较容易形成皱襞,因而形成的静脉瓣也就数量多,大而薄。动脉壁厚而结实,收缩舒张力很强,血液在动脉中流动时不易因摩擦推挤管壁形成皱襞,因而动脉中几乎没有动脉瓣。但在与心脏的交界处受到心脏收缩时强大的冲击力,形成了动脉瓣。同理也生成了其它心脏瓣膜。消化道中在胃的上下端则形成了贲门和幽门,在肠道中也形成了许多皱襞。最典型的是舌的形成,食物从口中强行通过时,疏松对口中内壁产生强大的推挤作用,在口后部形成了皱襞,由于上腭的组织结构坚实强硬,推挤形成的皱襞就少,只形成了小小的悬雍垂。下部则组织结构疏松,形成的皱襞大而长,如果向后向下就很容易堵塞气管食管,于是就折返向前形成了舌。处女膜的生成也与此有关,是人在直立体位下,例行液体的推挤作用使然。

五经络形成

在背腹首尾分化之后,在各种通道形成的过程中,出现了经络的萌芽。但更确切的说,自从有了生命也就有了经络的萌芽。但此时的经络还没有从其它结构中分化出来,具备相对独立的生理特点。我们知道,具有应激性是一切生命的基本特征,而应激性的具体动作机制是怎样的呢?根本没有神经系统的低级生物是怎样对内外刺激做出有效的反应的呢?

根本没有神经结构也就不存在意识更不会有什么智慧。对刺激的感知和反应就不会有主动的有意识的选择整合优化,而最多是一种低级的条件反射。刺激作用于生物体后,能量以触点为中心向四周扩散,传导结构性质不同,传导的速度不同。在固体介质和液体介质中,固体传导的定向性强速度快,不同的刺激引起的变形差别更为明显,变形的持续时间长,对刺激的记忆保持的时间长,识别能力强;在液体介质传导的定向性不强,形式以波的扩散为主,对能量的消解缓冲的速度快,引起的变形持续时间短,差别不明显,对刺激的识别率低。在固体介质中,弹性越小变形越小,对刺激的反应越不敏感,对刺激的传导性越弱,识别能力越低;相反弹性越强,刺激引起的变形越大,对刺激越敏感,传导性越强,识别能力越强。

同样,弹性越大,运动能力越强,成为主动性运动组织的可能性越大,这就会导致主动的随意运动引起的变形对被动的刺激引起的变形形成严重干扰,不利于刺激能量的传导,记忆和识别。因而骨骼和骨骼肌等组织长于支持运动却不适宜于传导记忆和识别。而且骨骼和骨骼肌出现的时间较晚,生物没有发达的骨骼和骨骼肌可以生存,但如果没有对刺激敏感的感知记忆和识别能力却难以生存。

因而在低级的生物中,对刺激能量传导能力强的主要是液态介质和主动变形能力很弱的疏松的结缔组织介质。

对刺激感受最多的是体表和肢体前端,这些部位接触的刺激机会最多,成为刺激传导的起点。

受到刺激作用后,能量沿传导能力强的介质,向能量落差大的部位传导,就如山上下了一夜雨,雨水会顺着一定的路径向地势低的地方流动形成一条溪流一样。刺激产生的能量沿着疏松组织向能量落差大的方向传导,也像雨水形成的溪流一样形成了不同的大小粗细的支流,这就是经络。

受刺激的机会越少,运动能力越弱的部位形成的能量落差越大。在肢体的各个部位中,越接近肢体末端受刺激的机会越多,运动的频率幅度越大,活动性越强。相反,越接近肢体中心受刺激的机会越少,运动的频率幅度越小,活动性越弱,与末端的能量落差越大;同样,越接近体表受刺激的机会越多,越接近体内受刺激的机会越少,这也就形成了体表向体内的能量落差。这就决定了经络对刺激的传导路径是,从肢体末端向肢体中心,从体表向体内,从活动性强的部位向活动弱的部位传导。这样,所有对应于刺激的记忆形式,所有生命的最基本最深刻的体验,所有低级的意识和高级的智慧,都汇聚深沉到了最虚空最安静最内在的地方。

这就是说,经络本性是向虚向静求虚求静,是虚静的。这从本质上决定了中国养生功法的基本原则是守静致虚。唯其虚静可以养神,唯其虚静可以通神明,唯其虚极静笃可以通达积淀最原始也最尖端、最辽阔也最核心、最深沉也最丰厚的生命意识的浩瀚的海洋。《周易》的寂然不动,感而遂通,老子的守静笃致虚极,佛教的非想非非想的空无,都是为人们点燃了一盏通往生命智慧海洋的明灯。它指导的是人的生命状态而非生活状态,是人的心理体验而非社会行为,是引导人们激活潜能打开智慧宝藏而非压抑人欲泯灭生命本性。因而一切强制的去心禁欲,通过镇压阉割生命欲望的方式打通生命智慧之门的企图都难免破产,一切通过反人性的手段达到解放人性的企图都是自欺欺人。佛曰:我从五浊尘世修成正觉。济公说,酒肉穿肠过,佛在心头坐。只知深藏枯坐者当三思。

在没有发达完善的神经系统之前,刺激能量的向内向虚向静传导的最终归宿,必然是内脏。如果说消化道的固体通道,血管是液体通道,气管是气体通道,神经是信息通道,经络则是能量通道。

呼吸器官由最初的遍布全身的气孔,发展到其中有的气孔得天时地利而获得优势发展形成少数功能更为强大的气孔和鼻孔。但鼻孔成为呼吸门户却并非祖传天生不是本职本分,而是生命出现重大危机时临危受命文才武用。鱼类已经有了鼻孔,但不是用来呼吸空气的,而是用来识别味道的,是嗅觉器官。鼻与口相通使水能从鼻孔流通,让鼻能通过水流更好的发挥嗅觉作用,能够与其它感官共同配合,通过鼻孔嗅觉寻找食物等。因而鼻孔当初并不是呼吸器官,当然也不通鳔或肺。但在某个时期的某个区域,由于水中缺氧,食物竞争,安全竞争等原因,迫使某种水生物种从水域流亡陆地谋生。位于身体前端顶端的口和鼻成为空气进出的最佳的天然门户。口吞吐空气的能力远远超过鼻,但口在吞食食物时很难能兼顾呼吸,此时鼻孔就成为主要的呼吸器官。就如同中国古代,平时男人是耕作的主要劳动力,但到了战时,男人到前方打仗,女人就成了耕作的主要劳动力。相对安静时鼻孔也能满足呼吸需要,但在剧烈运动时,仍要口来辅助呼吸。从中也可看出,鼻孔绝非生就专业的呼吸门户,它不像其它各种专业性器官那样,本身是完成对应专业任务的最强者。让口和鼻这两位大将直接兼管呼吸,比重新挖掘培养呼吸新秀要容易得多。这样当鳃在陆地干燥的空气中逐渐内隐退化时,口鼻与鳔之间的气体通道也逐渐打通,进化出了气管和肺。依靠口鼻进行呼吸是这种物种源于水生生物的又一证据。蝗虫等昆虫的气孔分布在腹部而不是头部的口鼻,因为它们是正宗的陆生生物,这些气孔才是专业的呼吸器官。

这是气体门户和气体通道的形成过程。由此也可以说,每个气孔都是一个穴窍,口和鼻是最大最主要的呼吸的穴窍。

在有了神经系统后,各种生命活动都能为神经系统所感知,在神经中枢建立对应的认知调控中心。口鼻的兴奋状态与呼吸的兴奋状态密切相关,成为一种本能联系,口鼻状态兴奋时呼吸也兴奋,反之亦然。人中穴位于上唇正中,刺激人中就会引起口鼻兴奋,从而在神经中枢条件性的引起呼吸中枢的兴奋,因而,掐人中救昏厥的原理不在于人中部位的肌肉疼痛外在的牵动了胸部呼吸肌的兴奋,而是在大脑中感知的刺激条件性的激活了呼吸中枢。

同理,口和肛门是消化系统的穴窍,食管胃肠是通道。耳目也各为大穴,自有通归。循环系统也有其门户,以细密的血管网的形式开窍于肺、肝,肠、肾及体表毛孔。

也就是说,五官及肛门和尿道口实质上都是穴窍。这些穴窍,本质上都是由一些疏松的组织发展进化生成的。真如老子所言,弱者道之用。穴位的本质是表皮附近的疏松组织。消化道,气管,血管都是由这些疏松组织进化生成的。相反,致密组织主要进化生成了骨骼和肌肉。

但进化生成的各种高级的物质能量通道并没有完全替代最原始的物质能量通道,或者说,并没有使原始通道完全退化。而且由于神经系统的发展完善,这此通道不仅仅是生理上的存在,同时也被神经所反应,成为一种中枢性条件性的,近乎本能的心理的存在。

正如在正常状态下,我们无法非常明显的感知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气体在气管中的进出,食物在肠道中的消化吸收,刺激信息在神经中的上传下达一样,正常状态下,我们也无法感知物质能量在经络中运行。凡是能被感知的实质上是一种异常状态。

如果说消化道是经络的长子,呼吸循环系统则是经络的次生双胞,神经系统则是经络的最小的最宝贝的信息天使。

也就是说,经络是最原始的物质能量通道。对于具有发达的神经系统的高级生物来说,经络一方面是分布在身体各处的具有一定生理形态的组织结构,一方面也是在大脑中有着完全对应形式的条件性的心理结构。只要神经中枢功能正常,即使肢体残缺,也能产生完整的经络感应。就是说,对于残缺了一条腿的人,激活对应的经络感应,他仍能产生这条腿上经络感应,尽管这条腿并不存在。这就是幻肢现象。这条腿虽然残缺了,但在中枢中与这条腿对应的信息档案并没有删除。

从中可以看出,对于高级生物来说,针灸刺激激活的不只是身体上具体部位的生理功能,更主要的是,激活了大脑中相应的心理性的功能状态。这个状态当是最正常最自然的状态,因为在被大脑反映记忆的各种状态中,最正常最自然的状态是作用时间最持久,作用强度最大因而也是大脑中与其它状态相比结构最牢固功能最强大活力最强的状态。

这样当身体某一局部出现病态时,这一病态在大脑中信息强度很难于原有的正常状态的信息强度相比。就如偶尔向海中投掷的石块激起的波纹无法与海中固有的波浪相抗衡一样。针灸治病的本质是,通过刺激病灶穴位激活相关联的经络,进而激活与这些经络相关联的从古到今积淀最深厚活力最强大的生命常态的中枢信息,从生命内部的原有的正常秩序和优化的健康建构来纠正病态无序的异化变形。

六经络和内脏

由于物质能量的向虚运动,使源于表层的物质能量会自然而然的向结构疏松,压力小,能量落差大的地方流动.刺激产生的能量流因此从肢体末端向躯干、由表层向体内、由实处向虚处流动,在没有成形的椎管和颅腔之前,各个内脏就成为物质能量流汇聚的湖泊。如胃是食物的汇聚之所,心是血液的汇聚之所,肝脏既是血液的存储站也是营养物质的集散地,等。同时,各种刺激产生的能量流也沿着一定的通道自然的向内脏汇集。指尖受刺激后,能量按照这些流动原则由指尖的表皮向肌肉层传导,由手指到手掌到臂到肩到躯干,到躯干后进一步向内向心,最后一定到邻近的内脏。这是在没有较高级的神经产生之前,能量流的必然走向。长期作用的结果是,在肢体末端、表层和内脏之间形成了许多能量通道――经络。

源于前端的传到脾胃肝等位于体前部的内脏,源于后部的刺激传到肾等位于身体后部的内脏。源于身体前部的刺激常引起生物的积极反应,源于后部的刺激则多会对生物造成伤害。这样,源于后部的刺激多传导到肾、膀胱肛肠等,引起这些部位的紧张,进而引起逃避反应。由于来源于身体后部的攻击造成的伤害程度远远大于前部,因为前部对可能发生的攻击伤害机动反应能力远远大于后部。这样,同样力度的攻击,在后部产生的紧张程度远甚于前部,对源于后部的刺激的反应速度也快于前部,多是直接启动最高应急方案,做出强烈反应。这样,对来源于后部的突袭的刺激的识别,对刺激瞬时反应的应急性的极度的紧张与兴奋,即在最短时间内将肌体状态从毫无防备的放松状态调整到最高应急状态的功能,就成为肾的附加功能。更明确的说,肾具有优势识别突然袭击的刺激并能对此做出瞬间应急反应的功能。这种由伤害性刺激引起的全身瞬间应急的高度的紧张兴奋,被后来的高级神经认知反应,识别为惊恐情绪和紧张应急反应。因而,经络学说中认为,肾主恐,是有道理的。一方面,这是在进化时形成的,刺激与脏器的基本联系;另一方面,由于高级的神经对身体中各种反应感知的结果,使这些反应在神经中枢建立了条件关系。从而形成了对刺激进行识别和反应的两套系统,脏器系统和神经系统。

脏器能优先识别刺激并及时做出应急反应,如肾能释放紧张素,兴奋剂,释放消炎抗*素,等。使肌体迅速进入应急状态,高度的紧张和兴奋起来,最大程度的发挥运动潜能,有效的应对突袭,逃离伤害,高效的消除由此造成的炎症,对抗进入体内的*素等。这些主要靠肾分泌的各种激素起作用的。这些反应可以独立在神经之外起作用。作为本能的反应超越了后天的神经反应,可以在生物还没有意识到时就本能的做出了适当的反应。

对应的神经反应是对这些反应的更高级的认知形式,一方面是这些反应在中枢的信息存档,一方面可在更高层次参与对刺激的识别和反应,具有更高级的对应关系。

可见,对刺激的认知反应系统有至少两套,一是脏器系统。传导路径是经络,处理中心是内脏;一是神经系统。传导路径是神经,处理中心是脑。二者具有对应关系。经络系统是最原始的物质能量的流通系统,同时也是信息的传导系统。呼吸、消化、循环和神经则是从中分化生发出来的气体、固体、液体和能量信息系统。这些分化生发出来的专业化的系统比原始的经络系统具有显著的功能优势,随着生物的进化而进化为各自独挡一面的能臣战将,而他们的母亲则老了,退休闲居,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也可能会在某些关键时刻老将出马,一展风采。

由于这些系统是从经络系统分化生发出来的,自然有着各种千丝万缕的血肉联系。神经系统是经络系统专门修建的信息高速,它和经络一样,向虚向静,从感觉前沿向心延伸,由指尖到手掌到臂到肩,由表皮向内,由肢体向躯干延伸。进入躯干后,神经纤维并没有向经络一样汇聚内脏,而是从不同部位向活动幅度和活动强度都较弱的脊椎聚拢。这主要是由于,经络是物质能量通道,主要服务于物质能量的流通储存。而神经是更专业的信息高速,主要服务于信息的收集传导加工,调整肌体对内外刺激做出适当的反应。对信息的感知收集主要源于表皮,对刺激做出反应主要依靠肌肉,因此,从经络中分化出来的神经更多的位于感知和反应的前沿,以便做出快捷的反应。因而,神经自从产生的那一刻起,就主要盘桓在感觉和动系统之间,在肌肉层中藏龙卧虎,有了脊椎之后也都如循入洞中修道的高人,百川归海般的纷纷循入其中。

而内脏也由于自身功能的日益复杂,由后方渐渐变成第二前线,也生成了与之相适应的自主神经系统。头部首先是口,眼等感官在头颅中形成神经节,后来才与椎管连通。也有头部与躯干的神经几乎同步一体生成的。

正因为经络与神经的这种历史性联系,使经络与神经在有的部位的分布有一定的重合,在不少经穴深部都有对应的神经分布,但绝不能因此而认为经络是古人对神经现象的经验性认识,经络实质就是现在的神经。这如因为相像就认为母亲和儿子是一个人一样荒谬。

前已有述,经络的存在和运行比许多生命现象要久远得多,形成了高度自主的一种深刻的本能,在正常情况下自主自在自觉自动,不为意识所反应。正如在正常状态下,人并不能时时清晰的听到自己心跳的声音一样。但在异常状态下,人就能到自己的心跳,同样也能感知经络的存在和运行。这种异常状态至少有:一是经络处于异常状态,功能超常或病态;二是神经高度虚静敏感。人在感冒时会感到太阳穴酸痛,就是病理症状。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人处于病态时,有些功能被一定程度的削弱,出现功能紊乱,物质能量吸纳不足,运行不畅,耗能增加等。在这种状态下,那些配置了先进发达的物质运输体系的部位受到的影响就小,而配置的运输体系相对落后的部位受到的影响就大。经络属于后者,在正常状态下,这种羊肠小道独轮车的运输方式也能满足一些部位所需,而处于病态时,则受到的冲击大,一些主要依靠经络传输的部位就会出现供给不足,交通阻塞等现象,产生的代谢物无法及时清理,需要的能量物质无法及时补给,就会感到酸痛,透风,冷寒等,对这些部位进行针灸可以刺激神经兴奋,进而改善循环。艾炙可以起到更好的作用,在刺激的同时给予一定的能量。如果没有发达神经系统,这种解释未尝不可。但对拥有高度发达完善的神经系统的高等生物来说,这种解释就不太全面了。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使任一局部的刺激在中枢都会激起更广泛的反应,经络也不例外。也就是说,一枚炙针激活的兴奋点有两个,一是针刺的直接部位,一是对应的中枢中的兴奋点。针灸的效应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如一个地方发生了灾情,一种方式是积极动员灾区人民自救,一种是在动员的同时给予物质援助,一种是将情况上报中央,由中央从全局整体上调整格局,疏通关系,重建秩序,更有效的缓解灾情。

人体上大穴都位于一特定部位的中心,如劳宫,涌泉,百会,会阴,膻中,夹脊等,手心的劳宫部位与手指相比,活动能力差,神经血管相对不很丰富,这就使它对病态更为敏感,同时在中枢有功能较强的对应的兴奋点。这就使劳宫在肌体出现病态时能先于其它部位感到不适,同时针灸劳宫也能获得较强的疗效的原因。

有的病灶与经穴具有直接的生理性联系,而有的病灶和相应的经穴之间缺少直接的生理联系,甚至相差十万八千里。如胃病与足三里,我们根本无法从生理解剖上找到二者的联系。它们的联系只能是中枢性的联系。这种中枢性联系也并非无源之水,而是原始的生理联系和长期的心理积淀的结果。

经穴与内脏的对应也是长期选择的结果。当肠胃发生功能障碍时,就会发生营养物质的供给不足,足三里处于小腿外侧上部,肌肉运动量较大而血管却不太丰富,当剧烈奔跑时,此处常易发生痉挛,是运动时能量的消耗量与供给量失去平衡的结果。此处的性质相当于革命老区,本身物资供给就相对贫乏,又要承担革命重任。而其它部位有的虽然物资供给也少,但承担的任务也小;有的承担的任务虽重,但物资供给也很充足。因而,当同样发生普遍的供给不足时,受影响最大的就是这种供给少而任务重的部位了。

具有这种特征的部位有许多,不同内脏的状态变化在引起的整体变化中,都会对这些部位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受影响较大的就是相应内脏的敏感穴位。因而,一个内脏可以对应多个敏感穴位,反过来,一个穴位也可对应多个内脏。一般情况下,与内脏对应的体表附近的穴位,常成为该内脏的一个敏感穴位。这个穴位与对应内脏之间也不一定有生理的实质性联系,它们这种互为表里的对应关系的建立也主要由于中枢性的条件关系。

1
查看完整版本: 经络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