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小管性酸中*(renaltubularacidosis,RTA)是由于各种病因导致肾脏酸化功能障碍而产生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①高氯性、正常阴离子间隙(aniongap,AG)性代谢性酸中*;②电解质紊乱;③骨病;④尿路症状。大多数患者无肾小球异常。在一些遗传性疾病中,RTA可能是最主要或仅有的临床表现。
本组疾病按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按是否发生全身性代谢性酸中*可分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按主要肾小管受累部位可分为近端和远端RTA。目前多按照病变部位、病理生理变化和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类:
I型-远端RTA,由远端肾小管泌氢障碍引起;
II型-近端RTA,由近端肾小管HCO3-重吸收障碍引起;
III型-兼有I型和II型RTA的特点;
IV型-高血钾性RTA,由远端肾小管醛固酮排泌H+、K+作用减弱所致。肾功能不全时RTA发生的病理机制与以上四型相比较为特殊,故单独叙述。
国外报道IV型RTA最为常见,而国内报告中以I型RTA所占比例最多。
肾小管酸中*病因
一、原发性 家庭性及散发性:并可伴发某些遗传病如骨硬化病、肝豆状核变性、碳酸酐酶缺乏。
二、药物所致 两性霉素B、锂、甲苯及氨氯吡咪。
三、钙代谢紊乱 特发性尿钙增多症、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维生素D过多等。
四、自身免疫性疾病 原发性高丙种球蛋白血症、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桥本氏甲状腺炎、肝硬化。
五、肾间质疾患 梗阻性肾病、肾移植排斥反应、海绵肾、止痛药性肾病、镰状红细胞病等。
肾小管酸中*临床表现
以成人女性比较多见,婴儿型为短暂,好转后很少复发。本征临床表现:
一、代谢性酸中* 可有厌食、恶心、呕吐、心悸、气短、乏力等症状,婴儿型则生长发育迟缓。
二、电解质紊乱:
①远端肾小管泌H+能力障碍,尿NH4+及可滴定酸排出减少,尿PH值不能降至6.0以下,尿钾、钠、钙排出增多,患者常有烦渴、多尿、及失水等症状。
②尿钠排泄增加,血钠降低,为增加钠的回吸收,醛固酮分泌增多,加剧钾从尿中排出,易发生低钠,低钾血症,患者常出现肌无力及软瘫现象,严重时常影响呼吸及导致心律失常。
③尿钙增多,常致血钙降低,可引发甲状旁腺机能亢进,促进对骨的消溶速率,且酸中*的存在,骨中碱性矿盐被吸收,加重骨质脱钙,常表现为纤维性骨炎,骨质疏松,甚至出现病理性骨折。尿钙排泄增多,肾小管泌H+功能低下,肾内易有钙结石形成,若引起梗阻,将加剧肾小管酸中*的程度。
肾小管酸中*的诊断
一、具有下列特征可诊断 ①临床上有代谢性酸中*,而尿PH值在6.0以上;②有低血钠、低血钾及低钙血症,血氯明显增高;③有骨痛及骨软化症;④X线检查发现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或尿路结石等。
二、氯化铵负荷试验 典型病例不必做此试验,遇有不典型或不完全性肾小管性酸中*给予氯化铵0.1g/kg体重,3小时后每小时留尿1次,共5次,尿PH值不能降至5.5以下则有诊断价值;亦可将上述剂量,连续服3天,第3天测尿PH值,尿PH值5.5,亦为阳性结果。
三、血、尿、二氧化碳张力测定 给予5%碳酸氢钠液ml静滴半小时以上,待尿PH血PH后,排尽尿液,采集尿、血标本测PCO2,尿PCO2-血PCO2正常值为30mmHg,而本征30mmHg。
{补充碳酸氢盐后,血HCO3―经肾小球滤过增多,超过近端小管重吸收能力,可引起尿pH上升。为了明确诊断可进行HCO3―排出分数测定。若该值15%可诊断II型(近端)RTA,I型(远端)RTA患者5%。近来也有学者提出当血HCO3―正常或降低时,该值3%~5%即需考虑本病。另外,该型RTA患者的尿NH4+排泄量正常[40μmol/(min·1.73m2)]}
肾小管酸中*的治疗
以治疗原发病,纠正酸中*,补充钾盐为主。通常每日给予30~60mmol(或1~3mmol/kg体重)碳酸氢盐即可纠正酸中*。可用碳酸氢钠片剂,也可以使用Shohl液(即每ml水中加入枸橼酸钠98g和枸橼酸g,该溶液1ml相当于1mmol碳酸氢盐),每日50~ml,分3次口服。枸橼酸在体内代谢为CO2排出,不会加重酸中*,它还使肠道酸度降低有利于钙吸收。因肾结石在本型病例中也相当常见,故补充枸橼酸缓冲液是较为理想的治疗。
若是儿童,患儿的补碱治疗量要大,通常每日需5~14mmol/kg体重,以防止生长发育迟缓。
补钾治疗应根据患者的缺钾情况加以调整。可用枸橼酸钾或Albright合剂(每ml水中加入枸橼酸钾98g和枸橼酸g),每日60~ml,分次服;也可用枸橼酸合剂(每ml水中加入枸橼酸钾g和枸橼酸g)。补钾不能用氯化钾,以免加重高氯性酸中*。发生骨病或严重钙缺乏时可给予钙剂和活性维生素D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