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heartfailure)简称心衰,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心脏结构和/或功能的异常改变,使心室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从而引起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疲乏和液体潴留(肺循环、体循环淤血及外周水肿)。
常见病因为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瓣膜病、心肌病、心脏*性药物、放射性心肌损伤、免疫及炎症介导的心肌损伤等。根据心衰发生的时间、速度、严重程度可分为慢性心衰和急性心衰。在原有慢性心脏疾病基础上逐渐出现心衰症状、体征的为慢性心衰。慢性心衰症状、体征稳定1个月以上称为稳定性心衰。慢性稳定性心衰恶化称为失代偿性心衰,如失代偿突然发生则称为急性心衰。
按照相关指南,根据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衰又分为LVEF降低的心衰(HFrEF)、LVEF保留的心衰(HFpEF)和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衰(HFmrEF)。
药物治疗原则
慢性HFrEF治疗目标是改善临床症状和生命质量,预防或逆转心脏重构,减少再住院,降低死亡率。HFpEF患者的治疗主要针对症状、心血管基础疾病和合并症、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采取综合性治疗手段。
临床研究未能证实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能改善HFpEF患者的预后和降低病死率。
建议对HFpEF和HFmrEF患者进行心血管疾病和非心血管疾病合并症的筛查及评估,并给予相应的治疗,以改善症状及预后。
1.利尿剂:对于有液体潴留的心衰患者,利尿剂是唯一能充分控制和有效消除液体潴留的药物,是心衰标准治疗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单用利尿剂治疗并不能维持长期的临床稳定。合理使用利尿剂是其他治疗心衰药物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2.ACEI:ACEI是被证实的能降低心衰患者病死率的第一类药物,也是循证医学证据积累最多的药物,是公认的治疗心衰的基石和首选药物。
3.ARB:基本与ACEI相同,推荐用于不能耐受ACEI的患者。也可用于经利尿剂、ACEI和β受体阻滞剂治疗后临床状况改善仍不满意,又不能耐受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的有症状心衰患者。
4.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ARNI有ARB和脑啡肽酶抑制剂的作用,后者可升高利钠肽、缓激肽和肾上腺髓质素及其他内源性血管活性肽的水平。ARNI的代表药物是沙库巴曲缬沙坦钠,可以改善症状、改善预后,降低心衰死亡率。
5.β受体阻滞剂:由于长期持续性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激活和刺激,慢性心衰患者的心肌β1受体下调和功能受损,β受体阻滞剂治疗可恢复β1受体的正常功能,使之上调。临床试验已证实HFrEF患者长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如琥珀酸美托洛尔、比索洛尔及卡维地洛)能改善症状和生命质量,降低死亡、住院、猝死风险。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衰要达到目标剂量或最大可耐受剂量。
6.醛固酮受体拮抗剂:长期应用ACEI或ARB时,起初醛固酮降低,随后即出现“醛固酮逃逸现象”。加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可抑制醛固酮的有害作用,对心衰患者有益。
7.伊伐布雷定:适用于窦性心律的HFrEF患者。使用ACEI/ARB/ARNI、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且β受体阻滞剂已达到目标剂量或最大耐受剂量时,心率仍然≥70次/min,并持续有症状[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Ⅱ~Ⅳ级],可加用伊伐布雷定。心率≥70次/min,对β受体阻滞剂禁忌或不耐受者,也可使用伊伐布雷定。
8.洋地*类药物:洋地*类药物通过抑制衰竭心肌细胞膜Na+/K+-ATP酶,使细胞内Na+水平升高,促进Na+-K+交换,提高细胞内Ca+水平,发挥正性肌力作用。研究显示使用地高辛可改善心衰患者的症状和运动耐量。荟萃分析显示心衰患者长期使用地高辛对死亡率的影响是中性的,但降低住院风险。
常用治疗药物
1.呋塞米:属利尿剂。用于心衰的治疗。静脉注射,初始治疗剂量20~40mg,必要时每2小时追加剂量,直至出现满意疗效。维持用药阶段可分次给药。小儿:起始1mg/kg静脉注射,必要时每隔2小时追加1mg/kg。最大剂量可达6mg/kg·d。新生儿应延长用药间隔。老年人慎用,从最小剂量开始用药;妊娠和哺乳期妇女慎用。
禁忌证:无尿;对磺胺药和噻嗪类利尿药过敏者;妊娠前3个月妇女;低钾血症;肝性脑病患者。
2.依那普利:属ACEI类药物。用于心衰的治疗。口服,5.0mg/次、1次/d,随血压反应调整至10~40mg/d,分2~3次服,如疗效仍不满意,可加用利尿药。肾功能损害患者可根据肌酐清除率调整剂量,30~80ml/min时,初始剂量为5.0mg/次、1次/d,30ml/min时,初始剂量为2.5mg、1次/d。
禁忌证:依那普利过敏或双侧性肾动脉狭窄患者。其他降压药物、解热镇痛药、利尿药、麻醉药、抗抑郁药、抗癌药、免疫抑制剂、肾上腺皮质类脂醇、治疗痛风的药物和治疗糖尿病药物等影响马来酸依那普利的疗效。依那普利可增强酒精作用,高盐食物可降低马来酸依那普利的疗效,应避免。
3.缬沙坦:属ARB类药物。用于心衰的治疗。口服,80mg或mg,1次/d。可进餐时或空腹服用。建议固定服药时间,如早晨。一般用药2周达确切降压效果,4周达最大疗效。如降压效果不满意,可加用利尿剂。
禁忌证:对缬沙坦或所含任何赋形剂过敏者。与保钾利尿剂、补钾药或含钾药物合用可升高血钾水平;与氢氯噻嗪合用可增加降压效果。
4.沙库巴曲缬沙坦钠:属ARNI类药物。用于心衰的治疗。起始剂量为mg/次、2次/d。目前未服用ACEI或ARB的患者或服用低剂量上述药物的患者,推荐起始剂量为50mg/次、2次/d。
根据患者耐受情况,剂量应该每2~4周倍增1次,直至达到mg/次、2次/d的目标维持剂量。血钾水平5.4mmol/L的患者不可开始给予本品治疗。
收缩压mmHg(1mmHg=0.kPa)的患者,开始给予本品治疗时需慎重,注意监测血压变化。对于收缩压~mmHg的患者,应考虑起始剂量为50mg/次、2次/d。如果患者出现不耐受本品的情况(收缩压≤95mmHg、症状性低血压、高钾血症、肾功能损害),建议调整合并用药,暂时降低本品剂量或停用。
禁忌证:对本品活性成分(沙库巴曲、缬沙坦)或任何辅料过敏者;存在ACEI或ARB治疗相关的血管性水肿既往病史患者;遗传性或特发性血管性水肿患者;重度肝功能损害、胆汁性肝硬化和胆汁淤积;中期和晚期妊娠患者。
禁止与ACEI合用,必须在停止ACEI治疗36h后才能服用本品;本品具有拮抗血管紧张素Ⅱ受体的活性,故不应与ARB合用;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禁止与阿利吉仑合用。
5.比索洛尔:属β受体阻滞剂。用于慢性心衰的治疗。从低剂量开始,1.25mg、1次/d,每隔1周逐渐加量至5.0mg,如果耐受性良好,继而每隔4周逐渐加量至10.0mg作为维持治疗最大日剂量。慢性心力衰竭并伴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剂量递增应特别谨慎。
禁忌证:急性心衰或处于心衰失代偿期需静注正性肌力药物治疗;心原性休克;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窦房阻滞;引起症状的心动过缓或低血压;严重支气管哮喘;严重的外周动脉闭塞疾病和雷诺综合征;未经治疗的嗜铬细胞瘤;代谢性酸中*。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如丙吡胺、奎尼丁)可能增加比索洛尔对房室传导和心脏收缩力的抑制作用;与钙通道阻滞剂合用时增加低血压风险及房室传导阻滞;与洋地*、可乐定联用时,需在比索洛尔停用几天后才能停用可乐定;MAO抑制剂可增强本品的抗高血压效应,也有增加高血压危险的可能;可增加降糖药的作用,同时可能掩盖低血糖症状,应监测血糖。
6.伊伐布雷定:属窦房结If通道阻滞剂:用于慢性心衰的治疗。口服,2次/d,早、晚进餐时服用。推荐的起始剂量为5.0mg/次、2次/d。治疗2周后,可将剂量增加至7.5mg/次、2次/d。
禁忌证:治疗前静息心率70次/min;心原性休克;急性心肌梗死;重度低血压(90/50mmHg);重度肝功能不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窦房传导阻滞;不稳定或急性心衰;依赖起搏器起搏者;不稳定性心绞痛;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妊娠期、哺乳期妇女及未采取适当避孕措施的育龄妇女。年龄≥75岁的老年患者,应考虑以较低的起始剂量开始给药(2.5mg/次、2次/d);肾功能不全且肌酐清除率15ml/min的患者无需调整剂量;轻度肝损害患者无需调整剂量。
7.螺内酯:属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用于慢性心衰的治疗。口服。起始剂量10~20mg/次、1次/d,至少观察2周后再加量,目标剂量20~40mg/次、1次/d。
禁忌证:高钾血症、低钠血症患者。与含钾药物、库存血、ACEI、ARB、环孢素等合用时,易发生高钾血症;与非甾体类药物、肾*性药物合用,肾*性增加;与非甾体类药物、雌激素、甘珀酸钠、甘草类制剂合用,可减弱螺内酯的利尿作用;与多巴胺合用,加强螺内酯的利尿作用。
8.地高辛:洋地*类药物。用于心衰的治疗。(1)成人常用量:口服,0.~0.mg/次、1次/d,7d可达稳态血药浓度。若需快速洋地*化,0.25mg/次,1次/6~8h,总剂量0.75~1.25mg/d。维持剂量为0.~0.mg、1次/d。儿童常用量:口服,早产儿0.02~0.03mg/kg;1个月以下新生儿0.03~0.04mg/kg;1个月~2岁,0.05~0.06mg/kg;2~5岁,0.03~0.04mg/kg;5~10岁,0.~0.mg/kg;年龄≥10岁同成人常用量;总剂量分3次给予或1次/6~8h。维持剂量为洋地*化总量的1/5~1/3,分2次给予(1次/12h)或1次/d。
禁忌证:对任何洋地*类制剂过敏或中*者;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若伴收缩功能不全或心房颤动仍可考虑);伴心房颤动或扑动的预激综合征患者;禁忌与钙注射剂合用。
01
相关链接:什么是“醛固酮逃逸现象”?
在心力衰竭发生时由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被激活,产生大量的血管紧张素Ⅱ,在血管紧张素ⅡⅠ型受体(AT1)介导下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大量的醛固酮,加之心衰时肝脏由于肝淤血,致肝血流量减少,对醛固酮的降解作用减弱,致体内醛固酮高于正常数十倍,其升高程度与心力衰竭严重程度成正比,与心力衰竭死亡率相关。
大量循征医学证明ACEI是治疗心力衰竭的基石,可抑制RAAS,抑制血管紧张素Ⅱ的形成,从而可减少醛固酮的分泌。但事实证明,心衰治疗过程中临床应用ACEI后不能充分抑制循环中醛固酮水平,而且对醛固酮的抑制是暂时的,短期应用ACEI可降低醛固酮水平,长期应用对醛固酮抑制作用较弱,即“醛固酮逃逸现象”。
往期热文推荐
1.探索|未来乡镇卫生院有哪几条路可走?
2.接种新冠疫苗疑问多,听听基层医生怎么说!
3.重磅!鼓励基层向康复护理转型
4.全国总动员!提高新冠疫苗接种率,基层医生做好这七个告知
5.多家村卫生室和诊所被处罚,竟然因为这些原因!
6.好消息!*金时期来临,中医人员将迎来发展良机
7.给基层医生“开小灶”,职称评审更精准!
8.好消息!基层引进人才任务来了!
9.基层医生应熟知中药配方颗粒这20个最新信息
10.振兴乡村,乡镇卫生院面临机遇和挑战
免责声明
1.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2.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编辑删除!
3.原创授权请联系--或者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