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广大新老家长要求,做一期初中化学的内容。大连中考题型中,选择,填空(除19题外),实验第一题,计算第一问,这部分内容加起来是44分,是纯基础部分,简单的记忆和分析就能完全解决(所以一般来说这部分分值得拿全,不能犯错)。所以这里主要说下填空第19题,简答题,金属实验,酸碱盐实验,计算第二问。
填空19题,关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图像问题
此题中前面的空都很基础,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对于已经配好的溶液,改变温度使溶解度发生改变时,结果只有两种情况:1.溶质质量变小,溶剂质量不变;2.溶质质量不变,溶剂质量不变。因为曲线上升时,溶解度虽然会变大,但是溶质质量并没有增加,曲线下降时,溶解度变小并且多余的溶质析出后,溶质质量也减小了。结果就是质量分数只会变小或者不变而不会增大。这一点一定要注意。除此之外,关于意思相近但是侧重点不同的答案一定要分辨清楚在什么样的问题里回答。例如:问把甲的近饱和溶液变成饱和的方法,我们可以说降低温度;但是如果是想从溶液中得到甲的溶质,我们就一定要说冷却热饱和溶液。两句话的意思虽然都有使温度降低的意思,但是却不能交换回答。这也是容易丢分的地方。还有溶于水放热的三种溶质:浓硫酸、生石灰(氧化钙)、固体氢氧化钠;溶于水吸热的硝酸铵。溶解度基本不随温度变化而改变的氯化钠;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的氢氧化钙、淀粉。这些常识也比较有用。
简答题
简答题已经从08年左右考三道,14年左右考两道,到目前只考一道了。考察的知识点也从四个:质量守恒定律、微观粒子运动学说、燃烧灭火爆炸、溶解度变化,变成了现在只考微粒和燃烧两点了(质守改成了计算第二问,溶解度改成了前面刚分析过的填空19题了)。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用相关知识点的每一条逻辑内容,来解释实际情况中产生的现象。尤其要注意类似的条件却产生不同结果时,变量对结果的影响(对比思想)。曲线1为50%酒精,可以燃烧却因为酒精含量不够高,导致燃烧产生的热量在使水挥发消耗一部分之后,剩下的已经不够达到滤纸的着火点了。曲线2为70%的酒精,酒精更多燃烧产生的热量就更多,水更少挥发吸收的热量就更少,剩余的热量可以使滤纸达到着火点从而燃烧,放热后会使温度再次提升。曲线3是20%的酒精,可燃物太少,水太多,难以燃烧,温度一直不变。所以在答题的时候除了交代清楚燃烧三条件之外,热量产生和消耗的区别是三条曲线不同的主要原因。还有极少数的时候,会有隐含的逻辑需要解释清楚。例如:一辆汽油运送车在十字路口转弯时侧翻致使汽油泄露,后方一辆高速行驶的摩托车紧急刹车避让时,汽油燃烧。这题除了交代燃烧三条件之外,还需要解释为什么摩托车轮胎与地面摩擦产生的热量和泄露的汽油并没处于同一空间位置,但汽油仍会燃烧的问题——汽油分子在不断运动,通过挥发使汽油蒸汽与热量相遇。
金属实验
金属的实验题核心只有一个---金属活动性顺序,考察手段有正反两个:已知活动性,通过实验对金属单质、化合物、混合物进行一系列操作后的分析和计算;通过实验及其现象,确定活动性。图中题目在分析实验流程的时候需要用到探究思想(先假设几种情况,然后一一通过推理排除,最终得到正确答案),金属M的活动性有三种情况:1氢后、2氢前铁后、3铁前。假设1与滤液A加入过量M能生成气体的现象矛盾,因为氢后金属不能与酸溶液反应生成氢气。假设二与滤液A加入过量M生成固体混合物乙矛盾,如果铁比M强,那么滤液A中的亚铁例子不会被M置换出来,那么固体乙就不应该是混合物,而是只含有M一种成分,所以M为铁前金属。还有就是滤液C和固体丙是互补关系:当滤液C成分最多时,含有硝酸银、硝酸亚铁、硝酸M三种,那么固体丙就只能有银单质一种;如果固体丙的成分最多时,含有M、铁、银三种,那么滤液C就只有一种成分是硝酸M。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还需要注意的是,酸在与金属单质反应生成氢气时,是要“挑”氢前金属反应的;而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时,是不分氢前、氢后的。
金属实验和酸碱盐实验的最后一问,通常都是把前面实验过程中的各种混合物再一次的混合在一起,让你确定混合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并验证。一般来说如果反应过程简单,我们可以用A+B=C的逻辑来分析,也就是结果有三种:1恰好反应只有C;A过量之后的A+C;B过量之后的B+C。但是如果过程较为复杂,也就是三种情况之后再与一个或者两个物质反应,如果还按照这样分析,结果的情况就太多,需要讨论和思考的东西也太多。所以一般如果过程复杂,我们就用质量守恒定律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就是把题目中出现的可以溶于水的所有阴阳离子排列出来,然后一一组合成新的可溶性的溶质,再去验证,这样会简化思考过程。(得出结论后别急着做验证,先带回已知条件中验证是否所有组合出的溶质都会在经过反应流程后仍然存在,然后再设计实验验证)验证的过程中也需要注意题目考察的是让你用一种试剂把所有情况都验证出来;还是没有限制,你可以随意使用中学实验室的所有药品。(如果是一种试剂的,则需要它能与所有情况产生不同实验现象)
酸碱盐实验
酸碱盐的实验是中考化学试卷中最难的一题,原因是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考虑的内容有点多:强酸(稀盐酸、稀硫酸)与氢前金属反应生成氢气;强酸与碳酸盐类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酸遇紫色石蕊变红;酸遇无色酚酞不变色;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强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钡、氢氧化钾)可以与大多数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强碱可以和可溶性弱碱阳离子的盐类反应生成弱碱沉淀;碱遇紫色石蕊变蓝;碱遇无色酚酞变红;复分解反应需要生成物中有气体、水、沉淀至少一种,且化合价不能改变;特殊颜色的溶液;特殊颜色的沉淀;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的沉淀……等等等等,很多情况都需要考虑。它不想简答题或者金属实验题目的性那么明确,所以需要我们逐步分析,不能马虎或出错。上图题目中,A试管无色说明溶液本身无色,且与两种指示剂作用后仍为无色,这样我们确定了A是稀盐酸,加入了酚酞。B试管蓝色说明碱性溶液遇见指示剂石蕊(如果其他题目还有可能是铜离子的溶液,也是蓝色的)。加入盐酸由蓝变红但无其他现象,所以是氢氧化钙加入石蕊。C试管红色,加入生石灰浑浊,加入盐酸固体溶解,溶液无色,但没有气泡。那么C是氢氧化钙加入酚酞,生石灰遇水反应放热,并生成氢氧化钙,前面说过氢氧化钙本身就是微溶,溶解度还会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并且析出的氢氧化钙并不会和碳酸钙一样与酸反应生成气体。D试管红色就是碳酸钠加入酚酞,碱性溶液,与酸反应生成气体,可以与钙离子生成沉淀。
酸碱盐的实验题,一定要全面合理利用上每一个已知条件,才能通过分析得出正确答案。还有碳酸钠与盐酸两种溶液互滴时,碳酸钠滴入盐酸会立即生成气体;而盐酸滴入碳酸钠则开始没有现象,持续滴入一段时间后会由气体生成。Na2CO3+HCl==NaHCO3+NaCl;NaHCO3+HCl==NaCl+H2O+CO2↑
碳酸钠,氯化钠,稀盐酸,氢氧化钙四种无色溶液互滴验证:
Na2CO3NaClHClCa(OH)2Na2CO3×无现象有气泡有沉淀NaCl无现象×无现象无现象HCl有气泡无现象×无现象Ca(OH)2有沉淀无现象无现象×计算题
一般计算第一问是白给的,根据题意书写化学方程式,然后带入数据进行计算就行了。而第二问一般是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通常由两种考察方式:固体质量变化及相关计算;溶液质量变化及相关计算。固体质量变化:一般是金属氧化物变成金属单质;固体化合物分解生成气体和固体;固体化合物吸收气体生成新的化合物。我们只要弄清变化的部分是哪种元素或者哪几种元素,然后再根据分子式或者方程式进行计算就可以了。而溶液质量变化则有:溶解固体、吸收气体引起的溶液质量增加;生成沉淀、生成气体引起的溶液质量减少。至于溶液中的溶质则由三种来源:样品原有的、反应生成的、后续加入的。所以上图题目的第二问的算法就应该是:溶质部分,通过方程式算出反应生成11.7克氯化钠,原有m克氯化钠,后加入5克氯化钠;溶液部分,85.5克原溶液,溶解了固体10.6克碳酸钠,m克氯化钠,加入5克氯化钠,生成了4.4克二氧化碳。(11.7+5+m)/(85.5+10.6+5+m)=20%,从而算出m的数值。
总体来说,初中化学学习的知识点不算多,考察方式的变化也很少,分值更是只有满分70分。所以中考化学是一个好坏辨识度很低的科目,我们只要认真努力的按情况备考,成绩一定不会太差。但是初中化学中有很多重要的知识在高中阶段仍然可以用到,并且是高中知识的基石,但是在大连中考中又不考。所以如果你想好了高中选择化学作为选考科目的一门的话,那么学习的时候就不要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