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强酸类中毒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鲁西化工深度报告崛起中的综合性化工平台
TUhjnbcbe - 2021/3/7 0:37:00
白癜风怎么快速治疗 http://m.39.net/pf/a_4791308.html

核心观点

从化肥到新材料,公司实现从基础化工向综合性化工平台的升级。公司是集化工、化肥、装备制造及科技研发于一体的综合性化工企业,历经多年发展,产品已涵盖化工五大系列:包括煤化工、盐化工、氟化工、硅化工、化工新材料等,百余类产品:聚碳酸酯、己内酰胺、尼龙6、双氧水、多元醇、高端新型制冷剂、有机硅、甲烷氯化物、烧碱、氯化苄、甲醇等,逐步实现基础化工向综合性化工平台的升级。

中化集团入主成为公司实控人。中化集团下属中化投资以现金方式认购鲁西化工年7月非公开发行的全部股份,公司年1月28日公告,中化投资子公司中化聊城从聊城市财信投资有限公司受让9.99%鲁西集团股权,变更后中化集团共持有鲁西集团55%的股权,并实际持有鲁西化工48.93%股权,成为公司实控人。

新项目开工建设,未来有望再造鲁西。公司拟投资约亿元建设60万吨/年己内酰胺·尼龙6项目、万吨/年双酚A项目及24万吨/年乙烯下游一体化项目。拟投资金额约占公司现有固定资产总额的70%左右,未来有望再造鲁西。其中己内酰胺·尼龙6一起项目已经启动,该项目预计年9月完工,项目建成投产后,可新增30万吨/年己内酰胺·尼龙6产能。

油价上涨有望增厚煤化工企业利润。通过分析近十年原油-动力煤价差,以及国内主要的煤化工上市公司ROIC情况,当油价上涨时,煤头ROIC较高,反之当油价下跌时ROIC下降。考虑到全球经济复苏,国际油价中枢有望上行,推动原油产业链产品价格上涨,公司有望受益煤油价差扩大。

把握顺周期发展机遇,新项目有望打开公司成长空间。公司深耕煤化工领域,历经多年沉积发展,已经实现了包括煤化工、盐化工、氟化工、硅化工以及新材料五大产品线较为完备的产业链布局,中化集团入主后有望将公司带上更高发展平台。当前时点,公司各产品线产品价格持续上涨,业绩有望迎来高弹性;投资布局新项目积极把握顺周期发展机遇,有望进一步打开公司长期成长空间。预计公司20-22年实现归母净利润8.2亿/19.9亿/26.1亿,考虑增发摊薄EPS0.56/1.05/1.38,对应PE25.1/13.4/10.2倍,维持“买入”评级。

盈利预测

目录

1公司概况

1.1综合性化工平台,中化集团入主成为公司实控人

1.2主要产品价格上涨,公司Q4业绩迎来拐点

2顺周期浪潮下,化工景气持续复苏

2.1煤化工板块收益油价复苏,煤-油价差扩大

2.2聚碳酸酯高端产品长期依赖进口,国内需求旺盛

2.3双酚A—PC产业链一体化模式成为主流

2.4冰雪产业快速发展带动尼龙6需求提升

2.5有机硅市场增长空间潜力大,人均消费量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2.6石油价格反弹对多元醇价格起到强力支撑

2.7我国氟化工产品结构仍有较大改善空间

3崛起中的综合性化工平台

3.1中化集团入主,更高发展平台

3.2新建项目有望再造一个鲁西

3.3多产业链协同发展,崛起中的综合性化工平台

3.4盈利预测及投资评级

插图目录

图1:鲁西化工股权结构

图2:公司近年营业收入及增速情况

图3:公司今年归母净利润及增速情况

图4:历年营收结构

图5:公司历年毛利结构

图6:公司产品收入占比情况

图7:煤化工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对比

图8:聚丙烯和石油价格走势图

图9:聚丙烯油头煤头合成路线

图10:聚丙烯(PP)产能来源分布情况

图11:聚丙烯(PE)产能来源分布情况

图12:近十年原油-动力煤价差

图13:国内主要的煤化工上市公司历年ROIC

图14:聚碳酸酯下游消费分布情况

图15:聚碳酸酯应用情况

图16:聚碳酸酯生产工艺对比

图17:年全球聚碳酸酯生产企业

图18:全球各大洲聚碳酸酯产能分布情况

图19:-年中国聚碳酸酯产能情况

图20:国内聚碳酸酯消费情况

图21:聚碳酸酯对外依存度持续高位

图22:聚碳酸酯价格走势图

图23:双酚A上下游情况

图24:双酚A下游历年产品结构

图25:双酚A历年产能情况

图26:双酚A对外依存度逐年走低

图27:尼龙6生产工艺路线

图28:尼龙产业链上下游情况

图29:中国尼龙6切片产量情况

图30:中国尼龙6切片进出口情况

图31:中国己内酰胺切片产能产量情况

图32:中国己内酰胺消费量和对外依存度

图33:-己内酰胺走势及价差

图34:年己内酰胺价格走势图

图35:-尼龙6走势及价差

图36:尼龙价格走势及毛利

图37:有机硅产业链上下游情况

图38:有机硅下游应用领域

图39:有机硅下游消费产品

图40:全球有机硅单体产能情况

图41:全球有机硅单体需求量情况

图42:全球有机硅单体生产企业分布

图43:全球有机硅单体产能分布格局

图44:国内外人均有机硅消费量对比

图45:有机硅中间体需求稳定增长

图46:有机硅中间体产能利用率持续提升

图47:有机硅中间体进出口额

图48:有机硅中间体进出口单价

图49:有机硅产品价格价差

图50:辛醇下游消费结构

图51:正丁醇下游消费结构

图52:丁辛醇产能

图53:丁辛醇产量

图54:正丁醇价格价差

图55:辛醇价格价差

图56:中国氟化工产品产值比例

图57:发达国家氟化工产品产值比例

图58:氟化工产品上下游产业链图

图59:制冷剂R22价格价差

图60:制冷剂R32价格价差

图61:制冷剂R价格价差

图62:制冷剂Ra价格价差

图63:我国空调产量

图64:我国冷柜产量

图65:聚四氟乙烯进出口情况

图66:聚四氟乙烯产量和消费量情况

图67:聚四氟乙烯进出口情况

图68:聚四氟乙烯进出口价格

图69:聚四氟乙烯价格价差

图70:鲁西化工产业链

表格目录

表1:聚碳酸酯下游主要应用领域及其特性与用途

表2:两种光气法特点比较

表3:国内聚碳酸酯产能情况

表4:年国内双酚A产能情况

表5:PA6和PA66对比

表6:年国内尼龙6产能情况

表7:年国内己内酰胺产能情况

表8:年国内有机硅中间体产能情况

表9:年国内正丁醇产能情况

表10:年国内辛醇产能情况

表11:年制冷剂发展情况

表12:-年R22生产配额核发统计情况

表13:全球二三代制冷剂淘汰时间表

表14:年制冷剂R22产能情况

表15:年制冷剂R32产能情况

表16:年制冷剂R产能情况

表17:年聚四氟乙烯产能情况

表18:中化集团旗下部分企业主要业务和优势

表19:鲁西化工主要产品业绩弹性

表20:公司营收及毛利率预测

向下滑动查看

1公司概况

1.1综合性化工平台,中化集团入主成为公司实控人

鲁西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成立于年6月,于年8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目前注册资本金19.04亿元,总资产亿元。公司第一大股东为鲁西集团有限公司。年6月15日公司实际控制人由聊城市国资委变更为中化集团,年1月28日中化投资子公司中化聊城从财信投资受让9.99%鲁西集团股权,变更后中化集团仍然为鲁西化工实际控制人,合计持有鲁西化工48.93%股权。

公司是集化工、化肥、装备制造及科技研发于一体的综合性化工平台企业。产品涵盖五大系列:包括煤化工、盐化工、氟化工、硅化工、化工新材料等,百余类产品:聚碳酸酯、己内酰胺、尼龙6、双氧水、多元醇、高端新型制冷剂、有机硅、甲烷氯化物、烧碱、氯化苄、甲醇、尿素等。年产化工产品万吨,产品除国内销售外,还远销欧美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各种产品市场用途广泛,发展前景广阔,连续多年列入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综合效益百强、销售收入百强和中国化学肥料制造业销售收入百强企业。

1.2主要产品价格上涨,公司Q4业绩迎来拐点

公司年年度受产品价格下跌影响,实现营业收入.82亿元,同比下降15.05%;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16.92亿元,同比下降44.86%,综合毛利率18.67%。营收结构方面,化工新材料产品约占营收的70.91%,基础化工产品占17.36%,化肥产品占11.01%。化工新材料产品实现营收.22亿元,同比下降12.99%,基础化工产品实现营收31.39亿元,同比下降15.63%,化肥产品实现营收19.9亿,同比下降27.86%。公司重视研发,年度研发投入达到6.46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达3.57%。长期以来公司的研发投入也一直占营业收入的5.5%以上。根据公司业绩预告,年四季度净利润为2.8-3.8亿元,环比上涨14.75%-55.74%,Q4业绩迎来拐点,主要系四季度以来公司多项产品价格持续上涨,其中PC、丁辛醇、双氧水、有机硅、制冷剂等产品价格上涨均超过50%。

2顺周期浪潮下,化工景气持续复苏

2.1煤化工板块受益油价复苏,煤-油价差扩大

我国煤化工技术快速发展。煤化工一直是我国着重发展的化工方向之一。国外从18世纪以来就开始研究煤化工工艺,后来逐步应用于冶金、农业等领域。我国煤化工工艺发展较晚,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才发展煤化工技术。考虑到我国“富煤贫油”的过程,以及粮食安全等问题,我国大力发展煤制尿素等煤化工产品。-年,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暴涨,更为我国煤化工工艺快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煤化工主要是以煤炭为原料,通过深加工得到化工品的过程,煤化工主要产品有烯烃、乙二醇、尿素等。传统的煤化工工艺主要是煤制合成氨制尿素,煤炭焦化,煤制电石等,现代新型煤化工工艺是通过将煤气化来生成各种经济附加值搞得基础化学品。诸多煤化工产品价格走势均与油价关系密切,主要是因为这些产品的合成路线既有煤化工路线也有石油合成路线,油价上涨会助推油头产品价格上升,而煤化工品则从中受益。

油价上涨有望增厚煤化工企业利润。目前世界上聚乙烯和聚丙烯主要来源还是通过石油深加工得到,因此,石油对聚丙烯和聚乙烯的定价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当石油价格处于低位,油头PP、PE成本较低,具有成本优势,当油价价格处于高位,煤头PP、PE成本较低,具有成本优势。根据我们测算,只有当布伦特原油价格在40-50美元/桶之间,煤头PP、PE和油头成本相当。随着年经济回暖,油价重回50美元上方,我们预计经济复苏将带动下游需求,油价上涨将会增厚煤化工企业利润。

我们分析近十年原油-动力煤价差,以及国内主要的煤化工上市公司ROIC情况得到相关结果。剔除掉新增产能影响,总体来说,当油价上涨时,企业投入资本回报率较高,反之当油价下跌时,企业投入资本回报率亦随之下降。

2.2聚碳酸酯高端产品长期依赖进口,国内需求旺盛

聚碳酸酯应用广泛。PC,中文名叫聚碳酸酯,是分子链中含有碳酸基的线性高分子聚合物,可分为脂肪族、芳香族、脂肪族-芳香族等多种类型,目前实现工业化生产的为芳香族聚碳酸酯。聚碳酸酯是最重要的工程塑料之一,作为高端石化产品,具有韧而刚、尺寸稳定、易着色、透明、电绝缘性好、耐电晕、对臭氧稳定、无*无味等优良性能,且可经受车、铣、刨、磨、锯、钻、冲压等机械加工,广泛用于国民经济各部门,代替铜、铝、锌等有色金属和玻璃、木材等非金属材料,因此聚碳酸酯是五大工程塑料中需求增速最快的热塑性材料。由于综合性能优异,在电子电器、板材容器、汽车工业、医疗器械、防护器材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并迅速扩展到航天航空、光学元件、光电信息等新兴领域。

聚碳酸酯主要合成工艺。双酚A是合成聚碳酸酯最重要的原料,目前可用于工业规模生产的制法有光气(界面缩聚)法、熔融酯交换缩聚法和非光气熔融酯交换缩聚法。

(1)界面缩聚法(光气法)

界面缩聚法制备聚碳酸酯是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将光气通入惰性溶剂二氯甲烷与双酚A的氢氧化钠水溶液进行反应,在有机相和无机相的界面生成小分子量的聚碳酸酯,然后低分子的聚碳酸酯缩聚成高分子的聚碳酸酯。产物进入有机相经洗涤、脱盐、脱溶剂、沉淀、干燥等工序后成粉状产物。副产物氯化钠溶于无机相。

(2)熔融酯交换缩聚法(间接光气法)

最早由拜耳公司开发并工业化,是一种间接光气法,主要原料是双酚A和碳酸二苯酯(DPC)。其过程可分为酯交换阶段和缩聚阶段。碳酸二苯酯(DPC)由光气和苯酚在NaOH介质中缩合生成,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双酚A和碳酸二苯酯先进性酯交换反应,生成双酚A碳酸酯,在高温、高真空、催化剂存在下,不断去除碳酸二苯酯,使聚合物年度逐渐升高,然后直接从缩聚反应器中挤压成条,经切粒机后形成聚碳酸酯树脂。

(3)非光气法

非光气法生产碳酸二苯酯是目前研究最多的方法,其主要原理是先制备碳酸二甲酯(DMC),然后DMC与苯酚反应制得碳酸二苯酯(DPC),然后再与双酚A熔融缩聚得到PC。其与熔融酯交换缩聚法的不同之处在制备DPC的过程,该工艺为“绿色工艺”,具有全封闭、无副产物、基本无污染等特点,从根本上摆脱了有*原料“光气”和剧*易挥发的二氯甲烷,避免了对环境的危害,大大改善了操作条件,精简反应流程具有明显的优势。

聚碳酸酯产能集中,国内企业产能投放速度较快,新增产能基本都来自中国。根据亚化咨询统计数据显示,年全球聚碳酸酯需求量约为万吨/年,全球共有30余套聚碳酸酯生产装置,合计总产能约.5万吨/年,主要分布在亚洲(万吨/年,占62%)、欧洲(万吨/年,占23%)和北美(78万吨/年,占14%)。作为高附加值和高生产技术门槛产品,聚碳酸酯的生产商很集中。全球聚碳酸酯生产能力前三甲企业分别为科思创(万吨/年)、沙特基础工业公司(.5万吨/年)和帝人(27.5万吨/年),三家企业合计聚碳酸酯生产能力达到万吨/年,占全球总产能的51%。占比较前几年显著下降,主要是由于中国企业产能投放加速,全球的新增产能也基本都集中在中国。

需求快速增长,产品结构有较大改善空间。我国聚碳酸酯消费量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长态势,-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8.46%,与我国宏观经济走势总体一致,增速相对更高,年我国聚碳酸酯需求量达到.15万吨左右,同比增长近36万吨,增长率达到了17.22%,增长极为迅猛。从行业下游需求结构来看,聚碳酸酯下游应用广泛,市场消费结构呈多元化发展,电子电器材料、汽车材料、建筑材料是行业最为主要的几个领域。从终端领域的需求结构来看,电子电器占比45%,板材/片材/薄膜占比18%,汽车领域占比17%,三者合计占比约80%。与其他国家相比,汽车、医疗领域占比显著偏低,在汽车轻量化的大背景下,利用聚碳酸酯及其合金替代传统金属材料是汽车减重的重要途径,未来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同时随着显示和照明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老龄人口对医疗设施的需求,新型光学材料、LED照明材料以及医疗器械也将迎来一个大发展的时期,PC也将在这些领域展现出发展潜力,光电领域使用的PC薄膜、用于LED照明的光扩散PC、医疗器械中的耐辐射PC等均是未来潜在的需求热点。总的来看,未来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增长,行业需求量仍将保持较为稳定的增长态势。

国内产能利用率较低,对外依存度持续保持高位。据统计,年我国聚碳酸酯产能达到了万吨,较上年增长37万吨,而产能利用率偏低,前11个月行业产量约为75万吨。年前11个月,中国进口聚碳酸酯超过.2万吨,较上年同期依然有小幅增长,对外依存度长期超过60%。行业对外依存度高与产能利用率低同时存在现状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我国聚碳酸酯生产企业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中高端产品的需求,产品结构存在很大的改善空间。总的来看,国内生产企业规模小、技术相对落后、品级牌号少,大部分产品为自用,高端聚碳酸酯产品还主要依赖进口,这也是我国聚碳酸酯产能利用率较低的主要原因。由于聚碳酸酯生产工艺的技术壁垒相对较高,外国企业对技术又严格控制,因此国内聚碳酸酯装置生产多由外企投资或中外合资。

截止至年底,我国的聚碳酸酯行业共有11家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科思创(中国)、嘉兴帝人、上海三菱、中石化三菱等外资独资及中外合资企业手中,四家企业产能合计76万吨,占比达到42%。据百川盈孚统计,未来三年,国内新增产能达64万吨。鲁西化工是国内最早实现聚碳酸酯进口替代的企业之一,近几年扩产迅速。

从行业长期来看,近几年我国聚碳酸酯需求量增长逐步稳定,国内企业需求空间主要来源于进口替代,但相对于全球五大主要生产企业而言,国内的企业无论是在生产规模,产品成本,产品质量都存在较为显著的差距,随着下游行业产业结构升级,对高品质的聚碳酸酯需求增加,未来进口替代实现需要企业在扩大生产规模降低平均成本,提升技术水平,研发高性能高品质的PC上投入更大。

2.3双酚A—PC产业链一体化模式成为主流

双酚A也称BPA,学名为2,2-二(4-羟基苯基)丙烷,简称二酚基丙烷。双酚A在工业生产中主要通过苯酚和丙酮在酸性介质中缩合制得,目前主要用于生产环氧树脂与聚碳酸酯,此外还可以用于生产增塑剂、阻燃剂、热稳定剂、抗氧剂、橡胶防老剂、紫外线吸收剂等助剂;聚苯醚树脂、聚砜树脂、不饱和树脂等多种高分子材料以及农药、医药等领域的相关产品。

双酚A产业链一体化趋势明显,下游消费主要是环氧树脂和PC。双酚A行业相对于其他大宗化工产品,具有更为明显的产业链一体化的特征。一方面其上游的苯酚与丙酮可以通过异苯丙法装置由纯苯与丙烯同时制得,异苯丙法生产苯酚与丙酮具有更低的生产成本与相对简单的工序流程,是目前国内以及全球苯酚与丙酮最为主流的生产方式。从行业的需求结构来看,由于中国的环氧树脂与PC两个行业的产能、产量增长态势具有明显的差异,双酚A的需求结构也有极为明显的变化,PC消费占比不断提升,且提升速度较快,年我国PC领域对双酚A的需求量约为.40万吨,占整个消费比例的50%左右,环氧树脂占比下降至46%,PC领域的消费占比超越环氧树脂,成为目前中国双酚A最大的消费领域。

双酚A产能集中度较高,同时对外依存度也较高。从产能的企业分布来看,行业供给格局高度集中,产业链一体化程度显著逐加速,目前我国双酚A主要供应商总共9家,近几年的扩产也主要集中在这几家企业,年行业产能合计达到了.5万吨,企业配套的PC与环氧树脂装置产能合计.3万吨。以外销为主的主要是中石化三井、惠州忠信化工、中石化三菱,因此需要大量进口以满足近几年扩产的PC与环氧树脂产能。

科思创目前是我国最大的双酚A生产企业,生产能力为41万吨/年,约占总生产能力的21.52%,较上年有所下降,其次长春化工(江苏)有限公司,占比达到了21.26%。华东地区是我国双酚A行业最为主要的生产区域。

得益于下游需求的增长,行业产量也保持较为迅速的增长态势。年我国双酚A产量约为.5万吨,较上年的万吨增长15.5万吨,同比增长11.44%,产量增速显著提升,由于产能扩产迅速,产能利用率有所下降,但仍处于较高的利用水平。年受疫情影响,产量和产能利用率有所下降.从国内的需求量增长来看,自年后,中国的双酚A需求量总体保持稳定的增长态势,年我国需求量达到了.75万吨,年达到了.11万吨,同比增长17.01%。预计年随着经济回暖,双酚A产量有望继续走高。

近几年我国双酚A进口量总体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区间波动态势。年以来行业进口量稳定增长,进口的增长动力主要源于国内聚碳酸酯产能、产量增长迅速。虽然双酚A产量增长迅速,但由于商品化率较低,行业市场需求仍需要依靠进口来满足。我国双酚A进口量达到了60.6万吨,增速显著提升。

目前的PC生产过程中,双酚A的单耗在0.92左右,年我国PC产量达到了96万吨,据此计算,年我国PC生产环节对双酚A的需求量约为88.32万吨,同时通用的PC的改性过程对双酚A也有一定的需求,随着我国PC行业的不断发展,PC改性领域对双酚A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长。

总的来说,由于中国PC产业发展,中国双酚A行业发展再一次进入高速增长通道,从全球的产能分布来看,目前双酚A产能主要集中在亚洲、西欧、北美等地区。其中亚洲产能分布最多,占全球比重的64%。中国是全球双酚A产能的最大的国家,未来随着PC产能的增加,未来五年内供应能力继续大幅提升。

未来双酚A发展主要是以酚酮联产—双酚A—PC这一产业链一体化模式发展。而从中长期来看,国家发改委印发《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年本)》中,10万吨/年及以上离子交换法双酚A”仍处于鼓励类石化化工项目中。展望未来,随着大型炼化一体化企业的加入,行业集中度仍将持续上升,预计未来双酚A的商品化率将逐渐走低,行业内成本竞争态势货愈加明显。PC需求占比仍将进一步提升。总的来看,未来酚酮联产—双酚A—PC这一产业链一体化模式将成为发展的主流。

2.4冰雪产业快速发展带动尼龙6需求提升

尼龙(Nylon)也叫聚酰胺,俗称锦纶,英文名称Polyamide(简称PA)。是美国科学家卡罗瑟斯研制出的世界第一种合成纤维。它具有吸湿性优、染色性好、强度高、耐磨性、耐腐蚀性等优良性能,被广泛应用于服装、箱包、帘子线、传动带、软管、绳索、渔网等领域,还可以作为工程塑料用于机械、家电、汽车等工业领域。现阶段,尼龙已成为纺织领域仅次于涤纶的第二大合成纤维产品。目前使用量最大的是尼龙6和尼龙66,几乎占据了尼龙总产量的90%。尼龙6和尼龙66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分子结构,尼龙6由一组6个碳原子的单体聚合而成,而尼龙66则是两组6个碳原子构成的。这也是它们命名的由来,生产工艺上来说尼龙66由己二胺和己二酸通过缩聚而得到,尼龙6是由己内酰胺开环自聚而得。

尼龙6(锦纶切片)应用广泛。尼龙6切片的应用非常广泛,按用途分类可分为纤维级、工程塑料级、拉膜级切片和尼龙复合材料,分别制成各类产品。从全球来看,70%的尼龙6切片用于生产各种民用和工业用纤维,约30%的切片用于汽车、电子电气、铁路和包装材料等领域。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地区尼龙6切片以生产纤维产品为主,工程塑料和膜用产品所占比例很小。锦纶6长丝是锦纶纤维中的最主要品种,分为民用丝和工业丝。在锦纶6纤维的产量中,民用丝产量占到全部产量的6成以上。民用丝主要用来制造内衣、衬衣、丝袜等纺织服装产品,工业丝主要用来生产帘子布、斜交胎。

冰雪产业快速发展带动尼龙消费提高。近些年,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居民对于衣物的要求越来越高,人均衣着消费持续提高。尼龙6因为性能优异,被广泛使用在高档服饰中。目前,锦纶产量在化学纤维中占比仅为6.59%左右,增长空间巨大,随着居民消费升级,高档服饰销量有望进一步扩张,带动尼龙的需求进一步扩大。我国近十年户外用品零售总额增长迅速,从年的23.8亿元增长至年.2亿元。与其他合成纤维相比,尼龙的强度高、耐磨性好、面料柔软、吸湿性好让其成为制作户外防寒衣物的首选。目前,冲锋衣、防寒服等户外运动服饰面料基本全部采用尼龙制作。年7月,北京市和张家口市获得年冬奥会举办权,国家大力支持冰雪产业,提出实现“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冬奥会的申奥成功将会有力的促进全民参与冰雪产业,带动户外用品产业发展。目前,滑雪运动广泛受到居民喜爱,每年滑雪场会接待约0万人次参与滑雪运动。滑雪浪潮的兴起将有力带动尼龙面料的消费。

我国尼龙6产量增长迅速。我国的尼龙6切片产能和产量一直保持较快增速,据数据显示:年国内尼龙6切片产能总量为万吨/年,到年增长到了.5万吨/年,年增速超过10%。产量从年的万吨增长到年的.76万吨,增速达15.4%。年产量增速放缓,这主要是由于中美 影响、环保压力上升,行业结构、企业规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规模小、消耗高的装置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日产-吨的聚合装置,生产已开始向规模化、低消耗、高质量发展。此外,我国尼龙切片企业众多,总的来看,企业主要集中在江苏、福建、浙江和山东等省市。其中,江苏省产能最大。

我国锦纶切片进口依赖度下降,但出口仍然较少。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尼龙6切片行业长时间依赖进口,年以后,随着上游原材料供应稳定性提升和价格的松动,我国国内尼龙6切片产量不断提升,进口依赖性大幅下降,进口量从年的63万吨下降至年的34.32万吨,同时我国尼龙6切片出口整体呈现增长趋势,出口量从年的5.38万吨增长至年的11.81万吨,但整体出口数量仍较少。

尼龙6的消费量直接关系着己内酰胺的需求。尼龙6的生产高度依赖上游原材料己内酰胺的供给,己内酰胺的主要用途也是聚合生成尼龙6,极少量用于热熔胶、精细化学品和制药等。随着尼龙6生产装置的以及产量的增长,从年开始我国己内酰胺呈现出供不应求的状况,年行业规划了大量产能,年总产能约为56万吨,同时产量达到了53.5万吨,行业产能利用率高达94.6%,产能高度紧张,导致市场价格走高,抑制了国内尼龙6产量增长。年时,年规划产能迅速投产,产能较年翻了一番,达到万吨/年,之后我国的己内酰胺产能阶梯式的扩张,总体产能增长迅速,增速略有波动。年我国己内酰胺产能增长55万吨,共万吨/年,大幅低于年初万吨的预计。

从己内酰胺的需求情况来看,由于尼龙6的生产快速增长,行业近几年需求稳步上升,且呈现出逐渐加速的态势。年增速有所下滑。年国内己内酰胺的表观消费量约为.39万吨,同比增长26%,年上升至.35万吨,年达到.19万吨。我们认为这主要是受中美 影响导致出口受到限制,经济增速降低,尼龙的需求增长相对缓慢。受此影响,年中国的己内酰胺行业价格大幅走低,投产产能不及预期,全年开工率下滑,市场竞争进一步激化。

我国尼龙6切片行业集中度不高。根据中国化纤工业协会统计数据,年我国尼龙6切片主要生产企业(8万吨以上)总产能达万吨,其中福建省内民用锦纶切片生产企业(8万吨以上)总产能达89万吨,居首位,其次是江苏和浙江,我国尼龙6切片生产区域性分布明显,行业集中度不高。

随着新项目投产,预计中国未来三年新增产能95万吨,包括高粘切片、中粘切片、高速纺切片、膜级切片等。国内消费量也将持续增长。预计到年中国尼龙6切片表观消费量年均增速约为4.9%,至年,消费量预计达到万吨。

年之前由于我国己内酰胺对外依存度长期保持在50%以上,而己内酰胺合成原料苯属于石油化工品,因此己内酰胺价格走势和原油走势高度相似。随着我国己内酰胺自给率提高,己内酰胺价格走势和原油相关度有所下降。

年己内酰胺价格有望持续走高。年己内酰胺市场整体走势不佳,具体来看,年初受疫情影响,需求下滑伴随成本端原油和纯苯市场暴跌,己内酰胺价格持续下滑,至三月末四月初己内酰胺价格跌至历史新低;第二季度,市场对“欧佩克+”减产预期强烈支撑成本段原油价格上行,同时己内酰胺装置检修较多,价格有所复苏,最高涨至元/吨;三季度己内酰胺价格主要是波动为主,进入四季度,己内酰胺价格涨至年内最高价。年己内酰胺年的平均价为元/吨,较去年平均价60元/吨下跌20.92%;我们预计随着全球经济复苏,己内酰胺下游PA6需求有望提振,另外国外订单可能流入中国,国内己内酰胺价格有望持续走高。

尼龙6切片价格存在上涨预期。年PA6走势和己内酰胺类似,年初,PA6切片市场受疫情影响价格下跌为主,到4月初PA6价格跌至低点,开始触底反弹,主要是因为上游己内酰胺价格有所反弹,行情持续两个月左右,随后价格持续震荡,到10月国庆节,原油价格大幅上涨,加上下游市场行情回暖,库存有所下降,价格震荡上行。从11月开始,成本端原油价格持续走高,己内酰胺市场检修加意外暂停,带动PA6价格上行。整体来看,PA6切片年的平均价为15元/吨,较去年平均价元/吨下跌19.31%;我们预计年疫情影响有所减弱,经济复苏,成本端原油价格上涨可期,国内企业仍然承接大量国外订单,需要消耗较大库存,因此PA6存在上涨预期。

2.5有机硅市场增长空间潜力大,人均消费量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有机硅:有机硅是指含有硅碳键(Si-C)、且至少有一个有机基团是直接与硅原子相连的一大门类化合物,包括各类小分子化合物和高分子聚合物。有机硅聚合物种类众多,包括聚硅氧烷、聚碳硅烷、聚氮硅烷等。其中聚硅氧烷因为具有耐寒、耐热、耐氧化、电绝缘等一般有机聚合物所不具备的优良特性,因此在有机硅化合物中研究最深、应用最广,约占总用量的90%以上。因此,狭义上的有机硅材料主要是指聚硅氧烷。(2吨有机硅单体大约能合成1吨聚硅氧烷,即DMC中间体)

有机硅性能优异、形态多样、用途广泛,自20世纪40年代初问世以来经过70多年的开发应用,商品品种多达上万种。聚硅氧烷下游制品一般包括硅橡胶、硅油、硅树脂三大类产品,少量中间体也可以在一些下游领域直接应用。目前有机硅材料的应用范围已经由最初的国防*工领域逐步扩展到建筑、电力、电子电器、汽车、纺织、个人护理等领域。

有机硅主要应用于建筑、电子电器行业。以硅酮密封胶为例,欧美还有日本硅酮密封胶最大的应用场景在建筑行业,以室温胶的形式应用在建筑幕墙装配、房屋建筑的密封和中空玻璃加工,起粘结、密封、防水等作用。因此建筑行业行情将直接关系到有机硅需求多少。预计未来5年,在有机硅下游主要领域中,建筑、电子电器、纺织业、医疗卫生用品仍将是有机硅材料的主要应用领域,而光伏、新能源、超高压网、3D打印等将会是未来新的市场增长点。

全球有机硅单体产能产量增速放缓。有机硅材料在终端市场中的应用范围广泛,最主要的应用领域如建筑、电子电器的行业增速均高于全球GDP平均增速,因此带动了有机硅行业的发展。根据百川盈孚公布的数据显示,年全球有机硅单体产能为万吨/年,同比增长0.7%。从产量上看,根据根据百川盈孚公布的数据显示,-年全球有机硅单体产量持续增长,年全球有机硅单体产量为万吨,年全球有机硅单体产量为万吨/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4.2%。

有机硅属于高性能新材料,由于下游需求十分广泛,有机硅需求增速一直高于全球GDP增速。根据百川盈孚公布的数据显示,-年全球有机硅单体需求量持续增长,年全球有机硅单体需求量为万吨,年全球有机硅单体消费量为万吨/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5.03%,而同期全球GDP增速仅为2.09%。但随着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全球有机硅产能增速放缓。我们认为主要是以下几个因素;需求端房地产增速下降,有机硅最大下游建筑胶用量区域平缓;贸易摩擦影响,出口增速下降;有机硅体量增大后行业从高速增长阶段转为缓慢增长阶段,产能及产量增速下降。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有机硅单体生产国。从全球产能分布来看,有机硅单体产能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德国、英国、日本、法国、泰国等国。近十年来,有机硅产能向中国转移趋势明显,中国产能从年占全球产能的四分之一到年中国产能占比接近60%,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有机硅单体生产国,整体产能万吨。美国、德国、英国分列第二、三、四位,占比为11.96%、9.06%、7.25%。

有机硅单体产能集中度较高,前三甲企业产能占比超过全球50%。陶氏有机硅是全球最大的有机硅单体生产商。全球有机硅单体产能主要集中在几家大型跨国企业,陶氏、瓦克、KCC+迈图三家产能占全球总产能的50%。近年来,中国有机硅企业的生产技术不断提升,生产能力逐渐增强,新安化工有机硅单体的产能达34万吨/年,仅次于信越,占全球产能的比重达6.16%,东岳硅材、内蒙古恒业成有机硅单体产能达25万吨/年,占全球的比重为4.53%,三友化工和兴发集团的有机硅单体产能也达到了20万吨/年,占全球产能比重达3.62%。

我国人均有机硅产品消费量同国外相比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年,我国有机硅表观消费量约为万吨,同比增长8.7%,其中,硅橡胶、硅油、硅树脂及其他消费分别占比66.9%、29.5%、3.6%。近年来,我国有机硅产品需求较为旺盛,需求量保持快速增长。据SAGSI统计,我国有机硅中间体需求量从年的47万吨增长至年的万吨,复合增速超过10%。根据德国瓦克年度报告,人均有机硅消费量与人均GDP水平基本呈正比关系,而且低收入国家有机硅需求增长对收入增长的弹性更大。目前我国有机硅的人均消费量约为0.7kg,而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接近2.0kg,我国有机硅人均消费量仍然有很大提升空间。未来,受益于有机硅应用范围的不断拓展以及巨大的需求潜力,中国聚硅氧烷消费量将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到年中国聚硅氧烷消费量将达到万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预测,到年中国聚硅氧烷消费量将达到万吨左右。

我国有机硅产品质量提高,产能利用率持续提升。-年,有机硅全球产能向中国国内转移趋势明显,我国已成为有机硅生产和消费大国,国内有机硅产品凭借价格低廉质量优良,优势逐渐明显,进口替代效应显著。根据SAGSI统计数据,截止年我国共有有机硅中间体生产厂家共13家企业,有机硅中间体总产能.5万吨/年。我国有机硅中间体产能同样增长迅速,从年的78万吨增长至年的.5万吨。年之前,我国有机硅新建项目快速扩张,行业产能出现爆发式增长,但产能增加的同时产品质量却没有较大提高。产品技术水平同国外相差较大,导致产能利用率大幅下降。从年以后,随着过剩产能被逐步消化,企业自主研发有机硅相关生产技术,我国有机硅产品质量随之提升,到年,我国有机硅中间体产能利用率达到83%,预计未来将进一步提升。

我国有机硅已经基本实现自主供给。根据海关统计,近十年我国有机硅中间体出口额保持上升态势,从年的2.95亿美元到6.51亿美元,进口额一直保持在7亿美元左右。可以看到我国有机硅出口逐渐提高,主要是因为国外装置老化开工不稳,同时我国产品质量有所提高,因此出口额逐步追上进口额。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实现了有机硅产品自主供给。但从单价上分析,我国有机硅出口产品单价保持在-4美元/吨之间,主要是低端的中间产品和基础聚合物出口。进口产品单价一直在美元以上,价格差距较大,除了关税影响,最重要的还是我国高端产品供给不足,进口替代空间较大。

截止到年12月,我国目前拥有有机硅中间体产能.5万吨,最大的为新安化工蓝星星火,和其次是陶氏。未来三年新增产能约为32.5万吨。

年底受装置意外事故影响,有机硅价格暴涨。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有机硅产品库存高位,价格大跌,4月跌至成本线附近00元/吨,经济形势复苏不明朗,国内外需求不高,有机硅价格始终保持00上下波动。随着库存消化,多家厂商开启检修,6月份有机硅产品迎来上涨,但随着国外疫情的爆发,有机硅行情再次被扑灭。10月份以来受下游需求订单转暖影响,价格走高,11月9日,中天有机硅厂房爆炸加剧市场抢货心态,有机硅价格大涨,从00元/吨涨至元/吨。我们认为此次大幅上涨原因主要有:10月印度订单转移,纺织品需求增加促进对有机硅需求增加;海外上下游装置因疫情影响减产较多,订单转移至国内;光伏领域、医疗卫生、居家消费等下游领域需求增加速度明显刺激国内有机硅需求增长;11月受突发火灾事件影响,产品价格一度暴涨,目前有机硅价格回落至元/吨左右。

我们预计未来有机硅市场增长点主要在电子电器、新能源汽车、医疗卫生品领域:硅胶等产品在电子器件封装过程中不可或少,受中美 影响,我国将会在十四五期间大力发展芯片制造等电子产业,有机硅将从中受益。另外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从年4.68提升至年25%,如此巨大的增长空间为硅胶产品提供发展机遇。受疫情影响,全球医疗用品,口罩、医疗器材需求大幅度增长,此块需求增长成为年重要需求拉动点,预计对有机硅市场有5%-10%个点的需求带动。目前可以看到疫情已经开始有所反复,医疗卫生品需求量大涨,对于有机硅需求仍较为强劲,预计消费结构在这块将有所提升。

2.6石油价格反弹对多元醇价格起到强力支撑

丁醇和辛醇可以在同一套装置中用羟基合成的方法生产,故习惯称为丁辛醇。丁辛醇是合成精细化工产品的重要原料,主要用于生产增塑剂、溶剂、脱水剂、消泡剂、分散剂、浮选剂、石油添加剂及合成香料等。正丁醇下游应用主要是丙烯酸丁酯、醋酸丁酯、DBP等,辛醇下游应用主要是DOP、DOTP、丙烯酸辛酯等。

我国丁辛醇目前产能有所过剩。我国丁辛醇曾长期依赖进口,近年来,由于产能扩张迅速,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丁辛醇生产第一大国,截止年,我国有正丁醇产能.9万吨,辛醇产能万吨。年我国正丁醇产量.94万吨,辛醇产量万吨。相比年,我国丁醇产能翻了5.19倍,辛醇产能翻了4.91倍,同时我国丁辛醇对外依存度也大幅下降。年丁辛醇对外依存度不到10%。但由于前期产能快速扩张,导致目前产能有所过剩,这也是目前开工率较低的原因之一。

目前,我国是全球第一大丁辛醇生产国,总产能达到.9万吨。我国丁辛醇市场已经达到自给自足,但下游受到DOP消费限制,产能有些过剩,未来新增产能较小,我们认为随着疫情影响减弱,经济复苏,外贸需求好转,未来丁辛醇市场有望迎来增长。

年丁辛醇市场波荡起伏,年初受疫情影响,1-4月价格不断下滑,正丁醇华东地区价格最低跌至元/吨,丁醇华东地区最低跌至元/吨,清明节后,原料丙烯价格大幅上涨,受成本推动影响,丁辛醇价格大幅拉涨,但随后由于需求不足迅速下跌。下半年丁辛醇价格震荡上涨,12月起,由于库存消耗殆尽,下游需求多为刚需,国外疫情严重,国外订单转移至国内,丁辛醇价格大幅上涨。另外,韩国装置检修,丁辛醇供应严重不足,12月底,丁醇价格最高涨至10元/吨,辛醇价格最高涨至12元/吨。随着新冠疫情的逐步控制,以及国内国际双循环*策促进,我们认为丁辛醇市场有较强支撑。下游DOP及DOTP对辛醇市场存在强支撑,预计上半年辛醇价格依旧处于高位水平。

2.7我国氟化工产品结构仍有较大改善空间

我国氟化工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是提高含氟精细化学品占比。氟化工泛指一切生产含氟产品的工业,含氟物质往往具有稳定性高、不沾性好等独特特性,具有较高的工业和商业价值。氟化工产品主要分为无机氟化物、制冷剂、含氟聚合物和含氟精细化学品四大类,后三类统称为有机氟化物。我国氟化工产品主要是含氟ODS(消耗臭氧层物质)替代品、含氟精细化学品、含氟聚合物等,而发达国家氟化工产品中含氟精细化学品占比接近50%,产品附加值高,可以看出未来我国氟化工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提高含氟精细化学品占比。

氟利昂是目前最常用的制冷剂。含氟ODS替代品中最重要的就是制冷剂,又称冷媒、致冷剂、雪种,是各种热机中借以完成能量转化的媒介物质。这些物质通常以可逆的相变(如气-液相变)来增大功率。如蒸汽引擎中的蒸汽、制冷机中的雪种等等。目前制冷剂主要包括氨、氮、含氟、水和碳氢化合物等多种类型,其中以热力学性能优异的氟制冷剂类最为常见,其约占全球制冷剂总量的53.1%。我们平时常说的氟利昂主要包括氯氟烃类、氢氯氟烃类、氢氟烃类。

制冷剂的发展历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早期的制冷剂(—年),年帕金斯第一次开发蒸汽压缩制冷循环,其制冷剂为二乙醚(乙基醚),后来又有CO、SO:等作为制冷剂,然而它们多数是可燃的或有*的,或者两者兼有,甚至有很强的腐蚀性和不稳定性,经常发生事故。因此制冷剂的注意力转向安全性能方面。第二阶段:氟利昂阶段。年梅杰雷从众多碳氢化合物中选出R12,随后一系列卤代烃制冷剂相继出现,这些物质性能优良、无*、不燃,能适应不同的温度区域,显著地改善了制冷剂的性能。几种制冷剂在空调中变得很普遍,包括CFC11、CFC12、CFC、CFC和HCFC22。到年代中期,对臭氧层变薄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鲁西化工深度报告崛起中的综合性化工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