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强酸类中毒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尹博远王磊基于学科观念和真实问题解决素
TUhjnbcbe - 2021/2/24 2:00:00
北京哪间医院看白癜风最好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原文刊载于《中国考试》年第1期第70—74页。

作者

尹博远,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王磊,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授。

摘要


  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对考试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探讨素养导向的命题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学科观念和解决真实问题是素养导向命题的2个关键要素。基于学科观念和真实问题解决素养导向的命题要注意以下4点:1)在确定考查目标时,要充分
  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不仅对教学有重要影响,对考试评价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高考评价体系,提出“一核四层四翼”的整体架构,其中“四层”为考查内容,涵盖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在核心素养层面,高考评价体系强调“在面对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组织整合相应的知识与能力、运用不同的技术方法进行各种操作活动以解决问题的综合品质”[1]。由此可见,学科观念和真实问题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至关重要:前者反映了学科独特的视角、思维方式和基本共识,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核;后者蕴含着学科复杂性和价值取向,是学科核心素养考查的载体。
  当前关于素养导向的命题研究中,案例研究较多,理论和策略研究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则更少。大部分研究侧重分析现有试题体现的学科核心素养,还有一部分研究
  学科观念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核,具有很高的教学和考查价值。但学科观念本身的内隐性和抽象性使得其内涵难以把握,这给命题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性。鉴于此,命题者有必要对学科观念的具体内涵进行解析。例如,吴成*从学科视角对生命观念进行了具体阐述,并梳理了支持生命观念的具体知识[2]。在解析学科观念内涵时,命题者要整体把握学科观念的研究对象和问题,
  例1:请判断CaCl2与NaHCO3溶液能否反应。如能反应,请预期反应现象;若不能反应,请说明理由_________。


  CaCl2与NaHCO3形成的反应体系对学生有一定的陌生度,不具备平衡观的学生通常会认为它们不能反应,这些学生会习惯于从离子反应的角度思考问题,认为Ca(HCO3)2是可溶的,故不会发生复分解反应。还有一些学生认为CaCl2不能与H2CO3反应产生CaCO3和HCl,即“弱酸不能制强酸”,同理CaCl2也不能与NaHCO3反应。具备平衡观的学生则认为可能反应,或者认为需要根据浓度分类讨论,这些学生会寻找体系中可能存在的平衡,如HCO3-的电离平衡、Ca2+与CO32-的沉淀溶解平衡,这2个平衡可能的相互影响,以及后续产生的H+与HCO3-反应的可能性。
  上述例子的开放性是较大的,题目没有明确的提示要从平衡移动的角度作答,因而可以通过学生的答题信息来推断学生的学科观念水平。通过这个例子可以体会到,学科观念作为一种思维的启动和调节机制,主要体现在学生自主的判断与推理中,并且会持续地、整体性地影响学生每一步的分析。命题者一方面要充分重视学科观念,将其纳入考查目标中,并规划一定比例的试题去考查;另一方面在命题上要
  如果说学科观念是素养的内核,那么解决真实问题就是素养的外在表现。依据素养导向的命题策略,要在“做事”的过程中考查学生对知识、学科观念的运用以及学生的价值观与立场。目前的中考、高考试卷中已经有大量源于科研文献和真实问题的素材,也就是说,命题者并不缺乏命题素材,但使用了真实问题素材,并不一定就是素养导向的命题。有些试题仅提供了真实的背景信息,既未要求学生从中提取信息和证据,也未呈现真实问题解决的过程和逻辑,学生无须利用试题背景信息即可解题,这样的试题就没有考查学科核心素养。正如杨向东指出的,“单纯只是
  例2:研究CO2在海洋中的转移和归宿,是当今海洋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
  (1)溶于海水的CO2主要以4种无机碳形式存在。其中HCO3-占95%,写出CO2溶于水产生HCO3-的方程式_________。


  (2)在海洋碳循环中,通过如图1所示的途径固碳。


  ①写出钙化作用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
  ②同位素示踪法证实光合作用释放出的O2只来自于H2O。18O标记物质的光合作用化学方程式如下,将其补充完整。


  例2选取的素材是CO2在海洋中的循环与转移。问题(1)指向海水中CO2的存在形式,问题(2)提供了海洋碳循环中碳元素的转化路径,展现了研究环境问题的一般过程与逻辑,教学生“做事情”,整体上体现了素养导向。但问题(2)中的问题②讨论光合作用中O2的来源问题,与题干中CO2的循环与转移关联不大,脱离了问题解决的主线索,略显突兀。如果将问题②改为“光合作用对海洋固碳的影响”,则更加符合真实问题解决的逻辑,还能考查学生的动态平衡观念。


  需要说明的是,不同类型真实问题的解决逻辑是不同的。如与资源开发利用有关的问题,其解决逻辑通常是:1)选择和获取原料;2)进行物质的分离、除杂和转化;3)处理副产物,循环利用产生的物质等。再如环境问题,其解决过程通常是:1)了解自然/正常状态下环境中物质的存在与变化;2)分析环境问题的起因,特别是人类活动对环境中物质与变化的影响;3)预测环境问题带来的影响,特别是对人类活动的影响;4)提出环境问题的解决办法或应对措施。
  除呈现问题解决的过程外,在使用真实命题素材时,还应充分挖掘素材中的教育价值,通过信息和设问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对于例2所示的海洋环境问题,应当在题干和信息中强调物质循环和海洋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并且将物质循环与海洋生态关联起来,可以在问题(2)题干后补充描述“其中钙化作用与珊瑚、贝类的甲壳形成紧密相关”。这样一来,钙化作用不再是单纯的化学问题,而是与生命活动和海洋生态关联起来,彰显了化学学科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育人价值。
  真实命题素材的育人价值包括以下4个方面:1)对科学而言,应激发求知欲,培养科学态度与精神,使学生能理解和赞赏科学家的贡献;2)对学科而言,使学生
  题目的设问直接影响学生思考的角度和深度,决定了问题解决能力和学科观念能否通过试题考查出来。过于封闭的问题或者仅指向知识结论的问题,都不利于素养的考查,因为这样的问题未能提供足够的思考空间,不动用学科核心素养也能正确作答。在素养导向的试题中,设问应当指向真实问题的解决,具体而言,要体现真实问题解决的逻辑,要用到真实问题中的信息和边界条件,要引导学生主动调用自己的学科知识和观念,完成探究和问题解决所需要的论证、解释、预测、设计和评价等任务。设问方式的优化不应只是问题开放度的变化,更应是题目所考查的关键能力的优化[4-5]。


  在一些考试中,受到难度要求和命题习惯的影响,通常追求设问“指向明确”。这一要求会导致设问失去真实感,同时缩减设问的思维空间,甚至学生无须明白原理,通过技巧也能拿到分数。前述例2中的3个问题均涉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学生凭记忆或陌生方程式的配平技巧即可完成任务,无须理解该反应如何发生。高考试题通过这样的设问降低了试题难度,但也牺牲了对学生平衡观念及解释能力的考查。为突出对平衡观及学生提取信息和解释能力的考查,可以对例2中的问题作如下修改:
  (1)溶于海水的CO2主要以4种无机碳形式存在,其中HCO3-占95%。海水中CO2的其他3种存在形式可能是____、____、____。海水中HCO3-占比最大,可能的原因是____。
  (2)①请结合化学用语说明钙化作用能够发生的原因。
  ②在自然条件下,珊瑚虫在与光合微生物共生时可以更好地通过钙化作用形成碳酸钙外骨骼,即珊瑚。请你从化学角度推测可能的原因。


  修改后的问题(1)增加了对海水中物质存在形态的分析推测。具有平衡观念的学生在思考CO2在海水中的存在形态与变化时,不仅会想到CO2与H2O反应生成H2CO3,还会找出体系中可能存在的所有溶解平衡、电离平衡等,并分析由平衡带来的微粒种类变化。在分析微粒种类时,不仅会
  评分标准不仅是为评卷教师提供参考,更是命题者意图与倾向的反映。传统的评分标准设置通常基于预设的关键词“按点给分”。这样的评价标准设置虽然有利于教师评卷,但空间过小,不利于考查学生的学科视角、学科观念、问题解决能力和价值观。在素养导向的命题中,得分点的设置要反映学生学科观念和问题解决的水平,采用多级赋分更为合理。
  与“按点给分”不同,多级赋分中的每一分都有具体的内涵,对应着一个相对明确的学科观念或问题解决水平。命题者需要把握考查目标,抓住能区分学生观念和问题解决水平的关键要素,适当容忍知识细节上的偏差和失误。以例2修改后的问题①的设问为例,对应的评分标准如表1所示。


  在设计多级赋分的评分标准时,命题者需要预期学生的典型表现,并且给不同的表现赋予意义。不同水平之间的差异应比较明显,并且指向学科观念和问题解决能力等关键要素。分级赋分应清晰地描述水平特征,例如表1中的水平2,学生仅能基于离子反应分析问题;在水平3和水平4中,学生的特征表现是均能找到溶液中的平衡;水平4的独特之处在于
  综上所述,素养导向的命题在目标确定、素材选取、问题设计和评分标准设置等关键环节均要突出学科观念和真实问题解决2个核心要素。在确定考查目标时,应重点
  除本文探讨的命题策略外,素养导向的命题仍有大量问题有待解决,如课程标准对命题的指导作用尚未充分体现;此外,目前出现的一些典型的素养导向试题,其情境复杂、开放性过大,但实践层面的接受度不高。如何在保持素养导向特征的基础上使命题形式尽量接近常态试题,如何平衡好设问的开放性和试题难度之间的关系,如何在采用多级赋分时保证评分者一致性和阅卷效率等,这些问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来源丨中国考试

编辑丨周利

审核丨羊子轶

声明:此文系转载,仅作为分享用。如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与我们联系。

教育测评论文系列

1

学业质量监测增值评价模型的探索 

2

苏州经验丨大数据:以质量监测透视区域教育生态——苏州市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的实践探索

3

教育测评论文丨让评估监测成为教育督导体系的有力支撑

4

教育测评论文‖高品质:教育质量监测的目标追求

5

教育测评论文‖基于区域学业质量监测的教育生态关系研究

教育测评高研班纪实系列

1

西子湖畔取真经,钱塘江边话测评——苏州市首届教育测评高研班第三期研修活动纪实⑥

2

高研班纪实⑤丨苏州市首届教育测评高研班第2期研修活动精彩呈现

3

高研班纪实④丨苏州市首届教育测评高研班第2期研修活动如期而至

4

高研班纪实③丨苏州市首届教育测评高级研修班精彩继续

5

高研班纪实②丨苏州市首届教育测评高级研修班精彩回顾!

6

高研班纪实①丨苏州市首届教育测评高级研修班正式开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尹博远王磊基于学科观念和真实问题解决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