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新建康复科,主任李丕慈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从最初病源不足,仅有不到1/3的患者入住,到如今一床难求,李丕慈带领科室走过了怎样的路?
记者张园园通讯员
李燕
在浙江省医院康复科诊室里,患者又送来了一面锦旗。从医20余年,科主任李丕慈已经记不起收到过多少面锦旗了。
医院康复科主任李丕慈
从终日悬心到彻底放下心理负担,只用了7天时间,花费了几块钱,这让患者张阿姨有些始料未及。不久前,张阿姨出现发烧症状并伴有右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经过多方求医问诊,她的病症始终没有得到解决,一度被怀疑是肿瘤并淋巴结转移。
不安的阴云瞬间笼罩在这个家庭,张阿姨更是惶惶不可终日。其后,张阿姨经熟人介绍来到医院康复科,李丕慈为她细心查体发现,其右侧腹股沟有一处焦痂。凭借多年的临床经验,李丕慈再次询问患者是否有外出游玩史,得到肯定的回复后,又经过进一步检查,他让患者把心放回肚子里。
原来,张阿姨曾陪丈夫外出钓鱼,在草地上不小心被虫蚁叮咬过,最终她被确诊感染了恙虫病。在李丕慈的建议下,张阿姨吃了一周的多西环素(广谱抑菌剂)就痊愈了。
轻松化解一场“乌龙”的背后,是一位医者用数十年光阴耐心写下了坚守初心、孜孜以求。
01多次“转型”:探索未知压力重重李丕慈很小的时候,就在心里埋下了一颗学医的“种子”。
他小时候常听父亲谈起,那时候医疗条件落后,祖父很早就病逝了,而父亲作为长子,肩负起照顾2个弟弟、5个妹妹的重担,生活压力可想而知。父亲不时的感慨落在小小的李丕慈脑海里,他常常会想,如果自己成为一名医生,能够救治更多像祖父一样的人,为更多家庭带来希望,那该是一件多么值得骄傲的事情。
年,浙江中医药大学(原浙江中医学院)毕业的李丕慈如愿进入医院。中医专业出身的他被分配到内科,作为新人,李丕慈不放弃任何一次“充电”的机会,年到年期间,他申请进入上海中医院进修内科,学成归来侧重肝病诊疗。年内科分科,李丕慈诊疗重点转为神经内科。
年对于李丕慈而言是一个转折点,医院筹备建立康复科,他被选派到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医院)进行为期半年的学习,主修神经、脑外、脊髓等损伤康复。年3月,经过多年酝酿,医院康复科正式建立,李丕慈担任科主任。
说起过往经历中的数次“跨专业”执业,李丕慈直言,这也是自己意料之外的事情。“肯定有压力,每次方向调整都意味着‘重头再来’,需要系统学习相关知识。”他表示,医学本身就是一个更新速度快,要求活到老学到老的一个专业,自己更要时刻保持学习的紧迫感。
李丕慈为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做康复治疗
李丕慈断言,康复科将会是“朝阳产业”,得出这样的结论并不是空穴来风。他指出,我国已经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康复诊疗的需求量将会迅猛增长,不管是老年病患者、脑卒中患者、骨折手术患者等都离不开康复。康复科引入中国30多年来,在不少大城市扎下根,而在县域层面也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
不仅是外部的环境生态,大家认知的转变也至关重要。李丕慈坦陈,自年汶川大地震之后,群众对于康复治疗的认识普遍提高,其实康复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的恢复或改善患者的功能,使其能回归家庭,回归社会。“不再认为康复治疗可有可无,患者就诊能想到康复科,这就是莫大的进步。”
02从零到一:引领新建科室进入“高光”时刻尽管李丕慈看好科室发展的前景,但是从零到一的过程谈何容易。
建科初期,摆在李丕慈面前的第一道难题就是没有病源。医院从神经内外科、骨科等科室转诊到康复科的患者较多,相对而言,医院很多科室自身业务量都没有饱和,转为康复治疗的寥寥无几。李丕慈记得,最艰难的时候,30张病床只有不到1/3的患者。在这样的情势下,李丕慈坚定了科室发展只能自救。
一时之间,如何培养患者康复诊疗习惯成为李丕慈心中的头等大事,而科室也大胆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一方面,康复科每月会组织门诊和住院患者开展健康宣教,传播康复治疗理念;另一方面,为了更加贴近基层,科室也会定期下乡义诊,把健康送到百姓家门口。此外,李丕慈认为,最为关键的还是科室诊疗技术水平的提升,“宣传是手段,技术才是核心。只有真正帮助群众解决健康问题,在百姓之间积累起良好的口碑,科室才能获得长远发展。”
在针刺、艾灸、耳针、电针、中药汤剂、中药膏方、温针、推拿、拔罐、刮痧、穴位注射等传统中医康复技术之外,康复科也在尝试和摸索中药外敷、督脉灸(铺灸)等新疗法。比如,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这类顽固性疾病,督脉灸疗效比较确切。事实证明,一些新技术、新疗法切实可行,适宜在基层推广。
一位37岁的男性患者曾给李丕慈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入院时被诊断为脑干梗死,伴有吞咽功能、言语功能、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以及肺部感染、韦尼克脑病、2型糖尿病、急性脊髓炎伴根性损害、高血压、肝占位、肝硬化等十余种基础性疾病。患者刚开始只能躺在病床上,咳痰明显,情况一度十分危急,除了西医手术治疗,中医康复手段的介入也发挥了很大作用。经过一个多月的诊疗,患者身体各项功能恢复良好,基本可以实现生活自理。“每每看到患者脸上洋溢的笑容,听到患者家属发自内心的一句感谢,作为医者的职业荣誉感再次得到彰显。”
无独有偶,21岁女孩因反复腹痛、腹泻伴发热22个月,被诊断为“克罗恩病”,体重降至60斤,“皮包骨”这样的形容一点也不过分。医院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均未能好转,后被推荐使用十几万元的生物制剂,面对高额治疗费用,正在其家人无奈准备放弃时,被朋友介绍来到李丕慈这里。
接诊该患者,李丕慈顶着巨大的压力。综合考虑患者还未生育及其家庭经济状况等各项因素,他翻阅大量文献资料,通过中西医结合,以抗炎抑制免疫反应及中医温中补虚、缓急止痛的原则治疗,最终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在医护人员精心治疗下,她的腹痛、腹泻和发热等症状消失,目前随访观察9个月无症状,体检及辅助检查显示均正常,女孩体重增长到98斤,生活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李丕慈在门诊为患者进行诊断
让李丕慈欣慰的是,口口相传,康复科名声大涨,吸引不少周边县市患者前来就诊。年,科室床位利用率达到%;今年甚至出现一床难求的局面,患者需提前预约床位。根据数据显示,今年1-8月份,康复科有效业务增长15%左右。
从业务到管理,李丕慈要尽快适应角色的转变,如何为科室培养出一批留得住、顶得上的中坚力量是他要闯的第二道难关。他深知,留人难是医院的痛点,而对于开科时间较短的康复科更是如此。据了解,康复科目前有5位医生、3位治疗师、9位护理人员,科室人员结构总体偏年轻化。
李丕慈认为,科室发展与个人提升从本质上是一体的,为年轻人创造发展平台是共赢的基础。比如,康复科每月组织科室内部学习,定期邀请上级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和开设讲座;此外,科室加强对个人的职业规划,发现并培养个体不同亚专科方面的专长,明确其定位,强化个人在科室的存在感和价值感。同时,科学合理开展绩效考核也是重要一环,李丕慈提到,康复科在排班许可的情况下,允许个人在医共体成员单位内开展多点执业。多措并举,有效调动了科室人员的积极性,更提升了大家的满意度。
在同事眼中,李丕慈是“铁人”。自康复科建科以来,在科室医生不足的情况下,李丕慈坚持参与科室值班,3年多从没有休息过。
在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驱使下,李丕慈工作20余年,没有发生一起医疗差错和纠纷。说起李丕慈,同事们无一不竖起大拇指,“如果不是真的热爱,我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理由让他这么坚持。”年,李丕慈罹患垂体瘤,即使在阵发剧烈头痛下,医院忙碌着;年6月,他又被诊断为亚急性甲状腺炎,出现连续发热、十天体重直降10余斤,因为放心不下患者,他仍坚持在岗;随着门诊和住院患者日益增多,占用有限的个人时间看诊更是家常便饭……
回首过去,数十年行医路漫漫,李丕慈像一位远行者,不断朝着未来奔跑、求索。尽头在哪里,他不知道。但是,正如透过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