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科学入门微课精讲+思维导图+课件教案
第2章观察生物微课精讲+思维导图+课件教案
第3章人类的家园—地球(地球与宇宙)》微课
↓
第四章物质的特性
第1节物质的构成
第2节质量的测量
第3节物质的密度
第4节物质的比热
第5节熔化与凝固
第6节汽化与液化
第7节升华与凝华
第8节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物质的构成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构成的,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极其微小的粒子。
分子概念的理解
(1)分子表示的是一种微观概念,许多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如水、酒精等,但不是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2)“粒子”是指肉眼看不见,却真实存在的微观粒子。
(3)“一种”是指构成物质的粒子除分子外,还有其他粒子,分子不是构成物质的唯一粒子。
2.不论固体、液体还是气体,构成物质分子(或微粒)之间都有一定的空隙,不同物质分子(或微粒)间的空隙大小不同,固体的最小,液体的次之,气体的最大。
3.扩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扩散现象说明:A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气体、液体、固体都会发生扩散,气体扩散最快,液体次之,固体最慢。扩散的快慢也与________有关,______越高,扩散得越快。扩散现象还能在固体与液体之间以及固体与固体之间发生。我们把分子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叫做________。
5.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虽然彼此相互隔开,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________,它将分子与分子聚集在一起,构成各种________和________。物质内部的分子之间不但存在________,同时也存在________,使物质内部的分子很难靠得很近。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对外有时表现为引力(如物体被拉伸时),有时表现为斥力(如物质被压缩时)。即分子间的作用对外表现形式与分子间的距离有关。
3.由于分子的运动而使物质从一处进入另一处的现象 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4.温度 温度 热运动 5.引力 固体 液体 引力 斥力
2
质量的测量
1.质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即物体的质量不随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的变化而改变。质量标准物——国际千克原器,保存在法国巴黎国家计量局内。质量的国际主单位是千克(kg),1千克=克=__________毫克。
2.实验室测量质量的常用仪器是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
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①调平。先将托盘天平放在________上,将游码移到____________左端的__________,再调节______________,使指针对准____________________,或使指针左右晃动的幅度______________。②称量。把被测物轻放在______________,用____________夹取合适的砝码放在______________,增减砝码并移动______________,直到天平________________。③读数。被测物质量等于右盘中的____________质量加上________所对的刻度值。④复原。称量完毕,用镊子将砝码、游码回归原位。
3.对于测量微小物体的质量,可用累积法。即先测出若干个微小物体的总质量,然后再除以个数,得到单个微小物体的质量。
1.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形状 状态 温度 位置 2.①水平桌面 横梁标尺 “0”刻度线 平衡螺母 分度盘中央刻度线 相同 ②左盘 镊子 右盘 游码 恢复平衡 ③砝码 游码
3.1
物质的密度
1.某种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这物质的密度。密度是物质的一种______,与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是不变的。不同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2.密度的定义公式是____________。其两个变形公式是:m=________,V=____________,密度的单位是______或________。公式要点:ρ=m/V中,ρ、m、V都是对同一物体而言,V增大,______也增大,ρ不变,即________不变。
密度公式的理解
(1)同种物质,在一定状态下,密度是定值,不能认为物质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
(2)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体积大的质量大,物体的质量跟它的体积成正比。
(3)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密度大的质量也大,物体的质量跟它的密度成正比。
(4)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密度大的体积反而小,物体的体积跟它的密度成反比。
3.水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物质,一般情况下,水的密度为________千克/米3,它代表的科学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冰的密度比水______,水结冰后体积会________,因此,装满水的玻璃瓶放入冰箱的冷冻室后容易被胀破。
4.根据密度的计算公式ρ=m/v可以:
已知任意两个量即可求出第三个量。
(4)判断物体是否空心,具体方法有三种:先假定物体是实心的,通过计算,
其中通过比较体积的方法最好,既直观,又便于计算空心部分的体积,V空=____________。
5.有关密度的计算,正确的单位换算非常重要。请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1毫升=______厘米3; 1升=__________毫升;
1米3=________厘米3;1升=__________米3;
__________千克/米3=2.5克/厘米3;
__________克/厘米3=0.8×千克/米3。
1.单位体积的质量 特性 形状、体积、质量 2.ρ=m/v ρV m/v 千克/米3 克/厘米3 m m/v 3.1× 1米3水的质量为千克 小 变大(膨胀) 4.(1)ρV (2)m/v (3)m/v (4)m实m物 V实V物 ρ实ρ物 V物-V实 5.1 10-3 2.5× 0.8
3.2
物质的密度
1.密度的测量。
(1)测量原理:ρ=m/v;
(2)测量步骤: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计算。
2.测量固体的密度(以石块为例)
①用天平测出石块的质量m;
②向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下水面刻度值V1;
③用细线将石块拴住,缓慢放入量筒的水中,并使之完全浸入,记下水面刻度值V2;
④计算出石块的体积为V2-V1,由密度公式得:
3.测量液体的体积(以盐水为例)
①将适量盐水倒入玻璃杯中,用天平测出玻璃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
②将玻璃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中一部分,测出玻璃杯和剩余盐水的总质量m2;
③读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
④计算出量筒内盐水的质量为m1-m2,由密度公式得:
注意事项
(1)用天平测量质量前,首先要调节天平的平衡。
(2)在测量固体的体积时,倒入量筒中的水以使固体全部浸入为宜,且能准确、方便读数。
(3)在测量固体密度实验中,先测质量再测体积,可以减小因被测物体上沾有水而导致的误差。4.测量密度小于水的固体体积的方法:
①用细棒将物体顶入水下,读出量筒中水面的读数;
②先把一重物浸入水中,读出量筒中水面的读数,再将重物与待测物体捆绑浸入水中,读出此时量筒中水面的读数。两次读数之差就是待测物体的体积。
1.(2)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 用量筒或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
4
物质的比热
1.温度不同的两个物体之间发生热传递时,热会从温度________的物体传向温度________的物体。高温物体________了热,温度________;低温物体________了热,温度________。物体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叫做________,用符号________表示,单位为________,简称________,符号为________。
2.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越多,吸收的热量越多;反之,温度降低越多,放出的热量越多。
3.物体升高一定的温度,质量越大,吸收的热量越多;反之,物体降低一定的温度,质量越大,放出的热量越多。
4.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并不相同;降低相同的温度,放出的热量也不相同。这种特性在科学上叫做________,简称________。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吸收(或放出)热量较多,比热较________;吸收(或放出)热量较少,比热较________。由此可知,不同的物质的比热是________的。
5.比热是物质的特性之一,所以某种物质的比热不会因为物质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而改变,也不会因为质量的多少或温度变化的多少而改变。______物质在同一状态下,比热是一个不变的定值。物质的状态改变了,比热也随之改变。如____________。
6.水的比热较大,在生产、生活中也经常被利用,如汽车发动机、发电机等机器,在工作时要发热,通常要用循环流动的水来________。冬季也常用________水取暖。
1.高 低 放出 降低 吸收 升高 热量 Q 焦耳 焦 J
4.比热容 比热 大 小 不同 5.同种 水变成冰 6.冷却(降温) 热
5
熔化与凝固
1.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之间的相互转化,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的状态会在固、液、气三态之间变化,我们把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现象叫做物态变化。
判断变化是否属物态变化
(1)变化过程中物质的种类是否变化。
(2)变化过程中物质是由一种物态变成另一种物态。
(3)形状的改变与物态变化是两个不同性质的变化。
2.物质从______变成______的过程叫熔化,熔化过程中要______热。物质从______变成______的过程叫凝固,凝固过程中要______热。
3.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在熔化时______热但温度________,在凝固时____热但温度__________。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________),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晶体无一定的熔化温度,故非晶体没有熔点也没有凝固点,例如: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晶体和非晶体的方法
(1)从有无确定的熔点来判断,晶体有确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
(2)从熔化过程中的现象来判断,晶体熔化过程:固态→固液共存状态→液态;非晶体熔化过程:固态→软→稀→液态。
(3)从熔化图像来判断,关键是观察图像中是否存在一段平行与时间轴的线段,有则是晶体,没有则是非晶体。
4.同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__________。凝固的条件:(1)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
5.冰的____点为0℃,海波的熔点为______,金属钨的熔点最高。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铁的熔点是℃,那么在℃时,铁可能存在的状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1)观察海波的熔化:开始加热时并没有__________,温度__________,体现在图像上是一段倾斜上升的直线;达到一定温度(熔点)时才开始____________,在熔化过程中温度______________,表现在图像上是一段平稳的直线。当全部熔化成液体后继续加热,温度又开始____________,表现在图像上是一条倾斜上升的直线。
(2)观察松香的熔化:开始加热时,物质是先________,再________,最后变成____________。从开始加热直到全部熔化成为液体,其温度不断____________。
2.固态 液态 吸 液态 固态 放 3.吸 保持不变 放 保持不变 熔点 金属、明矾、石膏、水晶、海波等 玻璃、蜂蜡、橡胶、塑料等 4.相等 (1)物质温度降到凝固点 (2)物质在不断放热 5.熔 48℃ 固态或液态或固液态共存 6.(1)熔化 不断上升 熔化 保持不变 上升 (2)变软 变稀 液体 上升
6.1
汽化与液化
1.物质从______变为______的过程叫汽化。液体在任何________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________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2.组成液体的大量分子总在不停地运动着,其中有些分子运动的速度较________,当这些分子处于液体表面时,就容易克服其他分子对它的________,离开液面进入空气中,这个过程就是________。
3.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1)____________;(2)液体的表面积;(3)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蒸发吸热,具有______作用。
蒸发是只在液体表面缓慢进行的汽化现象,它不受温度的限制,在任何温度下都会发生。液体蒸发时,温度要降低,于是,它会从周围的物体吸收热量,从而导致周围的物体温度降低。如病人发高烧时,医生有时会在病人的身体上擦酒精,利用酒精蒸发吸热来使病人的体温下降。这种降温方法在医学上叫做“物理降温法”。
1.液态 气态 温度 表面 2.大 引力 蒸发 3.液体的温度 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 制冷
6.2
汽化与液化
1.沸腾定义:一定温度下,在液体__________和________同时发生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
2.液体沸腾时,不但处于液面速度较大的分子要脱离液体表面跑到空气中,而且处于液体______气泡壁上速度较大的分子也要脱离气泡壁跑到气泡中。沸腾是比蒸发更加剧烈的______现象。
(1)水沸腾时温度不是℃的原因有二:一是外界大气压不是标准大气压;二是温度计不一定准确。
(2)缩短加热到沸腾的时间的方法:沸腾前烧杯加盖,减少水的质量,用初温比较高的水进行实验等。
3.沸腾的条件和特点
(1)沸腾的条件:液体沸腾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低于这个温度,液体升温,但不沸腾;需要不断吸热,一旦不能吸热,液体就不能沸腾。
(2)沸腾的特点: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
4.液体的沸点与液体上方的气压有关,气压越高,沸点越高,气压越低,沸点越低。低沸点物质可用于冷冻治疗,如常用汽化很快的氯乙烷做麻醉剂,使病人的皮肤冷却到失去疼痛感觉的程度进行手术。
5.液化定义:物质从______变为______叫液化。
方法:(1)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液化过程的注意点
(1)所有气体在温度降低到足够低时都可以被液化。
(2)有的气体单靠压缩体积不能使它液化,必须同时使它降低到一定温度,如氮气。
(3)雾、露、白气、出汗等现象都属于液化现象。
6.电冰箱工作时主要用到了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在冰箱内(即冷冻室)要吸热使温度降低,在冰箱外(散热器)要把吸收的热放出。故在冰箱内冷冻室里是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使液体变成气体。而在冰箱外通过压缩机把气体压缩并在散热器放热使之________变成液体又流到冰箱内,再又汽化吸热变成气体。如此反复循环,从而达到制冷效果。
7.取一支大注射器,拉动活塞使注射器里吸进一些乙醚,取下针头,用橡皮帽把注射器的小孔堵住。再向外拉动活塞,到一定程度时,注射器里的液态乙醚消失,这是________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然后推动活塞,可观察到又有液态乙醚出现,这表明用____________的方法可以使气体液化。
1.表面 内部 2.内部 汽化 5.气态 液态 (1)降低温度 (2)压缩体积 体积缩小,从而容易携带 6.汽化吸热 液化放热 液体汽化吸热 液化 7.汽化 压缩体积
7
升华与凝华
1.烧瓶里放有少量的碘,当对烧瓶微微加热时,观察到碘没有变成__________,而是直接变成__________,停止加热,碘蒸气没有变成__________,而是直接变成____________。
2.物质从________直接变成________的过程,叫做升华。物质升华时需要______热,易升华的物质有:________。物质从__________直接变成________的过程叫做凝华。物质凝华时需要________热。
用分子观点解释,升华是固态物质表面的分子克服其他分子对它的引力进入空气中的过程;而凝华则是气体分子碰到固态物质的表面,并被固态物质分子的引力所束缚的过程。
3.升华和凝华现象在生活中不难见到。放在衣柜和书柜中的樟脑丸会变小,就是樟脑丸________的结果。从冰箱中取出的冰棍,冰棍表面会逐渐形成一层白色粉状物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冰棍表面被________而形成的。
4.物质升华时要________热量,凝华时要________热量。干冰升华时会________空气中大量的热量,致使空气的温度________,从而使空气中的水蒸气迅速________呈雾状。利用干冰升华吸热,还可以使食品保持较低的温度。
5.正确理解云、雨、雪、雾、露、霜等自然现象所发生的物态变化。
1.液态 气态 液态 固态 2.固态 气态 吸 碘、樟脑丸等 气态 固态 放 3.升华 凝华 4.吸收 放出 吸收 降低 液化
8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1.物质的变化分为______变化和______变化,两种变化的区别在于变化过程中有无________生成,________变化中伴随着________变化的发生。物质具有的性质分为________性质和________性质,________性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表现出来。
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关键是看有无新物质产生。此“新物质”指构成物质的分子结构发生了改变。无新物质产生是指构成物质的分子结构没有发生改变,只是改变了构成物质的分子位置和分子间的距离等。
2.在物质的多种性质中,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延展性、导热性、导电性等性质,是物质不需要发生________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这些性质叫做________性质。
3.物质的有些性质,如铁会生锈、木炭能燃烧,等等,这些性质只能在物质的______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这些性质叫做______性质。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1)物质的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物质的变化是物质运动的形式,是一个过程,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物质的性质决定着变化,而变化又表现出性质,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1.物理 化学 新物质 化学 物理 物理 化学 化学 2.化学 物理 3.化学 化学
本章知识点结构图
基础知识点你问我答
01物质的构成
Q1:什么是分子?A: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极其微小的粒子。
Q2:分子的性质有什么?▼▼▼▼▼▼▼▼▼▼▼▼▼▼▼▼▼▼▼▼▼▼▼▼▼▼▼▼▼▼▼▼▼▼▼▼▼▼▼▼▼▼▼▼▼▼▼A:①分子很小
②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③分子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④同种分子之间有斥力,不同种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Q3:气体或液体扩散速度跟温度的关系是什么?
A:温度越高,气体或液体扩散的越快。
Q4:气体液体固体三者分子之间空隙排列是怎样的?A:气体分子之间空隙最大,液体分子次之,固体分子之间间隙比较小。
Q5:扩散现象说明了什么?
A:一切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还能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
Q6:我们通常把分子的运动也叫作什么?A: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的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
Q7:既然构成各种物质的分子之间都存在空隙,为什么很难将固体和液体的体积压缩呢?
A:物质内部的分子之间不仅存在引力,同事也存在斥力。正是分子之间的斥力使物质内部的分子很难靠的很近。
02质量的测量
Q8:什么是质量?A: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Q9:质量会随物体形状的改变而改变吗?
A: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其大小不会随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Q10:物质的单位及单位换算A:物体质量的主要单位(标准单位)是千克,符号kg。
常用单位有:吨(t),克(g),毫克(mg)
单位换算:1吨=千克1千克=克、1克=毫克
Q11:托盘天平的基本构造是?
A:左盘、右盘、平衡螺母、游码、底座、分度盘、指针、横梁标尺、砝码及砝码盒、镊子。
Q12:使用天平注意事项是什么?
A:1、称量值不能超过量程(最大称量值)
2、砝码不能用手直接取,应用镊子取,称后及时放回砝码盒,以免生锈。
3、防止天平与潮湿、有腐蚀性的物体接触。
4、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可在两个盘中都垫上大小质量相同的两张纸或两个玻璃器皿再称量)。
Q13:托盘天平正确使用方法是?A:1、调平: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动至标尺左端零刻度线处(游码归零),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零刻度线或指针在中央刻度线左右小范围等幅摆动。(判断天平是否平衡的依据)调节平衡螺母的方法归纳为“螺母反指针法”,也就是当指针向右偏,应将横梁上的(左或右)平衡螺母向左调,当指针向左偏,应将横梁上的(左或右)平衡螺母向右调
2、称量: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估计一下被测物体质量后,用镊子按“先大后小”的顺序向右盘中依次试加砝码,如果添加最小的砝码嫌多,而退出这个最小的砝码又嫌小,这时应退出最小的砝码,再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分度盘的中央刻度线上。“左物右码”
3、读数:被测物体质量=所有砝码总质量+游码指示的刻度值。(游码以左端刻度线为准,注意每一小格代表多少g)
4、收好:测量完毕,将砝码放回砝码盒,游码归“0”
03物质的密度
Q14:什么是密度?
A: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Q15:密度会改变吗?▼▼▼▼▼▼▼▼▼▼▼▼▼▼▼▼▼▼▼▼▼▼▼▼▼▼▼▼▼▼▼▼▼▼▼▼▼▼▼▼▼▼▼▼▼▼▼A: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通常不同的物质,密度也不同。
▲▲▲▲▲▲▲▲▲▲▲▲▲▲▲▲▲▲▲▲▲▲▲▲▲▲▲▲▲▲▲▲▲▲▲▲▲▲▲▲▲▲▲▲▲▲▲▲▲▲▲▲▲▲▲▲▲▲▲▲▲▲▲Q16:密度的公式和公式变形是什么?
A:密度的公式:ρ=m/v(公式变形:m=ρvv=m/ρ)
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表示体积(单位:米3或厘米3)
04物质的比热
Q17:温度不同是如何传递热的?
A:温度不同的两个物体之间发生热传递时,热会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高温物体放热,降温;低温物体吸热,升温。
Q18:什么是热量?A: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用符号Q表示,热量单位为焦耳,简称焦,符号J
Q19:什么是比热容?▼▼▼▼▼▼▼▼▼▼▼▼▼▼▼▼▼▼▼▼▼▼▼▼▼▼▼▼▼▼▼▼▼▼▼▼▼▼▼▼▼▼▼▼▼▼▼A:我们把1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在升高(降低)1℃时所吸收(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为比热。
▲▲▲▲▲▲▲▲▲▲▲▲▲▲▲▲▲▲▲▲▲▲▲▲▲▲▲▲▲▲▲▲▲▲▲▲▲▲▲▲▲▲▲▲▲▲▲▲▲▲▲▲▲▲▲▲▲▲▲▲▲▲▲Q20:比热的单位和意义是?
A:焦/(千克×℃)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J/(kg.℃)
水的比热:4.2×焦/(千克×℃)意义:1kg水温度升高1℃时,需要吸收的热量为4.2×焦。
Q21:比热容如何比较?
A: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吸收(或放出)热量较多的,比热较大;吸收(或放出)热量较少的,比热较小。
Q22:沿海地区气温变化小,内陆气温的变化大原因是什么?
A:同一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冬季陆地降温快,海洋降温慢。夏季陆地升温快,海洋升温慢
原因:海洋(水)的比热容比陆地(岩石)要大,升温慢
Q23:降水沿海降水较多,降水的季节分配比较均匀,内陆降水少,降水集中在夏季的原因是什么?
A:距离海洋远近不同
05熔化与凝固
Q24:物质存在的状态通常有哪三种?
A:物质的存在状态通常有三种:气态、液态、固态物质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种变化叫做物态变化。
Q25:什么叫熔化、凝固?
A:我们把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凝固过程要放出热量,熔化过程要吸收热量。
Q26:什么是晶体,什么是非晶体?
A:具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物体叫做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物体叫非晶体。
Q27:晶体和非晶体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A:是否具有熔点;
Q28:什么叫做熔点?
A: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它是晶体的一种特性。
Q29:什么是凝固点?
A: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做凝固点。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是相同的。非晶体没有凝固点。
Q30:晶体的熔化过程是怎样的?
A:在晶体加热熔化过程中,熔化前温度逐渐上升,固态;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状态为固液共存;熔化后温度逐渐上升,液态。(注:熔化时间不是加热时间。)
06汽化与液化
Q31:什么叫做汽化;什么叫做液化?
A:物质由液态变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或凝结。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Q32:液体汽化有哪两种方式?
A:蒸发和沸腾。
Q33:温度计从酒精中取出后示数将先下降后上升的原因是什么?
A:下降是因为玻璃泡上的酒精在蒸发时要吸收热量,后上升是因为酒精蒸发完后回到室温
Q34:蒸发和沸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A:
汽化方式
蒸发
沸腾
相同点
都是汽化现象,都是液态变成气态,都要吸热
不同点
发生部位
在液体表面
液体表面与内部同时发生
温度条件
任何温度下
在一定温度下(沸点)
剧烈程度
较缓慢
剧烈
温度变化
有制冷作用
温度不变
影响因素
①温度②液体表面积③液体表面空气流速
大气压强(气压变大,沸点升高;气压变小,沸点降低)
07升华与凝华
Q35:什么是升华?
A: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吸热。
Q36:什么是凝华?
A:物质直接从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
08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Q37:什么是物理变化,什么是化学变化?
A:没有别的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有别的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Q38: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什么?
A: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的物质生成。
Q39:什么是物理性质?
A:物理性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吸附性、导电性导热性。
Q40:什么是化学性质?
A:化学性质只能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可燃性、氧化性、酸性、碱性、腐蚀性等。
第四章《物质的特性》基础知识
班级姓名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注意:构成物质的微粒还有原子和离子)
2.分子的基本性质有:
(1)分子体积和质量都极小。
(2)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3)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
(4)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运动,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3.由于分子的运动而使物质从一处进入另一处的现象叫扩散。固态、液态、气态物质都能发生该现象。
4.(1)质量表示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
(2)质量的国际单位是千克(kg),常用的单位还有吨(t)、克(g)、毫克(mg),
1吨=千克,1千克=克,1克=毫克。
(3)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位置、形状、
温度、状态的改变而改变。质量的大小由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决定的,一个铁块压扁之后,形状改变,质量、体积都不变,一杯水结成冰,或变成水蒸气,状态改变,质量都不变。
5.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案秤、电子天平、磅秤等测量质量,在实验室,称量质量工具是托盘天平。
6.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1)调平。①把天平放在水平面上;
②将游码移到横梁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处;
③调节天平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
(2)称量。①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②估计物体的大致质量,将适量的砝码用夹取,轻放在右盘上。砝码应按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取放。如有需要,再调节游码在横梁标尺上的位置,直到天平恢复平衡。这时,被测物体的质量=右盘砝码的总质量+游码指示的质量值。(如果,砝码和被测物体的位置放反了,则被测物体的质量=砝码的总质量-游码指示的质量值)
(3)称量完毕,游码移到梁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处,用镊子将砝码放回砝码盒内。
7.物体的质量不应超过天平的称量,不能用手摸天平托盘或砝码,取放砝码时要用镊子,不可把潮湿的物品或化学品直接放在天平托盘上,不要把砝码弄湿、弄脏,以免锈蚀。
8.在用天平测量时,
(1)如果砝码磨损,会造成测量值偏大;
(2)如果砝码生锈、沾上灰尘或水,会造成测量值偏小;
(3)在用天平测量时,如果开始没有调平,指针偏右,会造成测量值偏小;
指针偏左,会造成测量值偏大。
9.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有什么关系?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
10.什么叫密度?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11.密度的国际单位是kg/m3,读作千克每立方米。
12.水的密度是1xkg/m3,它的含义是每立方米水的质量为千克。
13.密度的定义式为密度=质量/体积,密度公式为ρ=m/V。
14.物体吸收或者放出热的多少叫做热量。用符号Q表示。热量的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符号为J。
15.大量实验表明,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并不相同;降低相同的温度,放出的热量也不相同。物质的这种特性在科学上叫做比热容,简称比热。
16.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身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吸收(或放出)热量较多的,比热较大;吸收(或放出)热量较少的,比热较小。
17.(1)不同物质的比热是不同的。所以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与物质的质量、升高(或降低)的温度、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无关;
(2)不同状态的同一种物质的比热不同,说明比热与物质的状态有关。
18.水是一种比热较大的物质,水在吸收或放出较多的热量后温度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水的这种特性使它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试举例汽车发动机用水作为冷却剂、对秧田晚间灌水,白天放水等。
19.(1)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2)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20.(1)晶体:在熔化时具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例如海波、明矾、水晶、金属等。
(2)非晶体:在熔化时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例如松香、蜂蜡、玻璃等。
21.①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不同的晶体的熔点不同,根据熔点的不同可以来鉴别物质,故熔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非晶体没有熔点。②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晶体凝固时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凝固点,同一物质的凝固点和熔点相同。非晶体没有凝固点。③物质熔化要吸收热量,凝固要放出热量。
22.画出①晶体熔化图像;②非晶体熔化图像;③晶体凝固图像;④非晶体凝固图像。
①:②:③:④:
23.(1)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2)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24.蒸发: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汽化现象。蒸发只在液体的表面进行的,并且不剧烈。
25.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①液体的温度高低;
②液体表面积的大小;
③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④液体的种类。
26.蒸发吸热,吸收其它物体的热量,可以导致其它的物体温度降低。
27.沸腾:在一定的温度下、在液体的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8.水沸腾时的现象:水在沸腾时虽然继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
29.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沸点也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液体的沸点受大气压的影响,一般气压越高,沸点也随着增高。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
30.水在加热过程中的现象:沸腾之前,水的温度不断升高,并有气泡产生,这时的气泡中主要是空气,在上升的过程中逐渐变小,并有响声出现且逐渐增大。达到一定温度时,开始沸腾,这时水底会产生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把里面的水蒸气释放出来,虽然继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
31.低沸点物质的一种重要用途:医疗上有一种冷冻疗法,就是利用低沸点物质汽化
时吸收大量的热量而使局部组织冷冻,从而破坏或切除病变的活组织。
32.使气体液化有两种方式:
①降低温度可以使所有的气体液化(只要温度降低到足够低)。
②压缩体积也可以使气体液化(但不能使所有气体液化,还必须温度降低到一定的程度),例如人们通过在常温下压缩体积,将丁烷气体液化储存在气体打火机里。
37.电冰箱工作的原理是:主要用到了汽化吸热和液化放热。在冰箱内(即冷冻室)要吸热使温度降低,在冰箱外(散热器)要把吸收的热放出。故在冰箱内冷冻室里是利用液体汽化吸热,使液体变成气体。而在冰箱外通过压缩机把气体压缩并在散热器放热使之液化变成液体又流到冰箱内,再又汽化变成气体。如此反复循环,从而达到制冷效果。
38.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
39.几种常见自然现象的解释:
云:高空中的水蒸汽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这些小水珠聚集在一起形成云。
雪:高空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或有些小水珠凝固而成的小冰晶从空中落下来就是雪。
雨:云中的小水珠越积越大,最后从天空落下来就形成了雨。
雾:在没有风时,暖湿气流(水汽)在地面附近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就形成了雾。
露:夜间气温低,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凝结在植物和其他物体的表面上液化而形成露。
霜:寒冷的冬天,地表附近的水蒸气在夜间遇到温度很低的地表物体和植物时,会凝华而形成白色的霜。
40.(1)物理变化:物质只发生颜色、状态等变化,而没有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
(2)化学变化:物质在发生变化后有新的物质产生的变化。一般来讲:燃烧、腐烂、变质、生锈等属于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是:有无产生新的物质。
41.化学性质:只能在物质的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物质的可燃性、酸性、碱性、腐蚀性、*性等属化学性质。
43.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等都属于物理变化。
44.性质与变化的主要区别是:变化要体现一个过程,而性质则表示无只具有某一特点,具有某种能力。一般在文字中体现性质通常用这样一些词:“能、具有、可以”等。
如:判断下列哪些属于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哪些属于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A铁生锈(化学变化)B铁能生锈(化学性质)
C金的颜色是*色(物理性质)D水是液态的(物理性质)
E冰熔化成水(物理变化)F水在一定温度可以汽化(沸腾)(物理性质)G木材燃烧(化学变化)H木材可以燃烧(化学性质)
I农药有*(化学性质)J小张中*了(化学变化)
K硫酸腐蚀纸张(化学变化)L食物腐烂(化学变化)
一知识汇总
一、温度
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度,它们之间分成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
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
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①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③分类及比较:
分类
实验用温度计
寒暑表
体温计
用途
测物体温度
测室温
测体温
量程
-20℃~℃
-30℃~50℃
35℃~42℃
分度值
1℃
1℃
0.1℃
所用液体
水银煤油(红)
酒精(红)
水银
特殊构造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
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
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④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练习:◇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做大目的是:温度变化相同时,体积变化大,上面的玻璃管做细的目的是:液体体积变化相同时液柱变化大,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读数准确。
l物质的特性
第一节、熔化和凝固
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
熔化的条件:⑴达到熔点。⑵继续吸热。
晶体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非晶体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温度不断上升。
2、观察硫代硫酸钠(俗称大苏打或海波)的熔化过程:
开始加热时并没有熔化,只是温度不断上升,体现在图象上是一段倾斜上升的直线。达到一定温度(熔点)时才开始熔化,在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表现在图象上是一段水平直线。当全部熔化完成液体后继续加热,温度又开始上升,表现在图象上是一条倾斜上升的直线。(见图1)
说明:所有的晶体熔化的过程和图象都和上述类似,只是熔点不同罢了。
3、观察松香的熔化过程:
开始加热时,物质是先变软,再变稀,最后变成液体。从开始加热直到全部熔化成为液体,其温度不断上升。
说明:所有非晶体的熔化过程和图象与松香类似。(见图2)
4、晶体:具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如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如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
5、几点说明:①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不同的晶体的熔点不同,根据熔点的不同可以来鉴别物质,故熔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非晶体没有熔点。②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晶体凝固时温度不变,这个温度叫凝固点,同一物质的凝固点和熔点相同。非晶体没有凝固点。③晶体熔化吸热,凝固要放热。
凝固图象:
晶体凝固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
非晶体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
凝固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凝固的条件:⑴到凝固点。⑵继续放热。
第二节:汽化和液化
1、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2、汽化分为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3、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汽化现象。蒸发只在液体的表面进行的,并且不剧烈。
4、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①液体温度的高低②液体的表面积的大小③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快慢。④对于不同的液体还与液体的种类有关。
说明:要加快蒸发就必须尽量满足上述三个条件,要减少蒸发必须尽量避免上述条件,其中减少蒸发在农业上应用比较广泛的是喷灌和滴灌,它的好处是可以减少水分在传输中的渗漏和蒸发。
5、蒸发吸热,具有制冷作用,首先使自身的温度减低,然后吸收其它物体的热量,可以导致其它的物体温度降低。
6、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也是在液体的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7、水沸腾时的现象:水在沸腾时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沸点)保持不变。
8、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沸点也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液体的沸点受大气压的影响,一般气压越高,沸点也随着增高。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
说明:水在加热过程中的现象:沸腾之前,水的温度不断上升,并有气泡产生,这时的气泡中主要是空气,在上升的过程中逐渐变小,并有响声出现且逐渐增大。达到一定温度时,开始沸腾,这时水底会产生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把里面的水蒸汽释放出来,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9、低沸点物质的一种重要用途:医疗上有一种冷冻疗法就是利用低沸点物质汽化时吸收大量的热而使局部组织冷冻,从而破坏或切除病变的活组织。
10、使气体液化有两种方式:1、降低温度可以使所有的气体液化(只要温度降低到足够低),2、压缩体积也可以使气体液化(但不能使所有气体液化,还必须温度降低到一定的程度)
譬如气体打火机以及液化石油气内的液体都是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体在常温下液体化的。火箭的燃料液态氢和液态氧也是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制得的。
11、气体液化的好处是可以使气体的体积大大缩小,便于储存和运输。
12、电冰箱工作的原理是:主要用到了汽化吸热和液化放热。在冰箱内(即冷冻室)要吸热使温度降低,在冰箱外(散热器)要把吸收的热放出。故在冰箱内冷冻室里是利用液体汽化吸热,使液体变成气体。而在冰箱外通过压缩机把气体压缩并在散热器放热使之液化变成液体又流到冰箱内,再又汽化吸热变成气体。如此反复循环,从而达到制冷效果。
第三节:升华和凝华
13、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14、几种常见自然现象的解释:云、雪、雨、雾、露、霜
说明:它们基本上都是空气中水蒸汽形成的,形成的位置为:云、雪、雨在高空,雾在低空,露、霜在地面。
云:高空中的水蒸汽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这些小水珠聚集在一起形成云
雪:高空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或有些小水珠凝固而成的小冰晶从空中落下来就是雪。
雨:云中的小水珠越积越大,最后从天空落下来就形成了雨。
雾:低空中的水蒸汽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珠悬浮在空气中或灰尘上就形成了雾。
露:空气中的水蒸汽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搭在地面上的植物或草丛上就形成了露。
霜:空气中的水蒸汽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搭在地面上的植物或草丛上就形成了霜。
第四节:物质的构成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但不是唯一的一种微粒,构成物质的微粒还有原子和离子。
2、分子很小,用肉眼以及光学显微镜是无法看到的,只有通过电子扫描隧道显微镜才能看到分子,他比细胞还要小很多。
3、分子之间存在空隙,空隙的大小与物质的状态有关,气体分子间的距离最大,固体分子间的距离最小(水结成冰的例子除外,是个特例)。
4、分子还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①扩散:不同种类的分子彼此进入对方的分子空隙中
分子间的空隙和分子的运动是物质发生扩散的原因,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发生扩散的现象,但在气体中扩散的最快.分子的扩散快慢还跟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扩散得越快.
②扩散现象说明:A分子中有空隙。B分子在做不停的无规则的运动。
5、用分子观点解释:
蒸发是一种缓慢进行的的汽化现象,从分子运动角度看,蒸发实际上是处于液体表面的分子,由于运动离开液面的过程.
沸腾是从分子运动角度看,一方面处于液体表面的分子要离开液体,另一方面,液体内部气泡壁上的分子也要离开液体。沸腾比蒸发剧烈得多的汽化现象,同时也认识到两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注意点:分子运动与物体运动要区分开:扩散、蒸发等是分子运动的结果,而飞扬的灰尘,液、气体对流是物体运动的结果。
第五节:物质的溶解性
1、在一定条件下,物质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但如果外界条件发生改变,物质的溶解能力也会相应地发生改变。如温度升高,有些物质的溶解能力增强,如蔗糖,而有些物质的溶解能力减弱,如熟石灰,有些物质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不大如食盐。
2、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不同。(请自己举例,加强理解,学会灵活运用)。
3、油不溶解于水,但能溶解在汽油、煤油、洗洁精等其他物质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物质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4、气体也能溶解于水,但气体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5、物质在溶解的过程中,有些放热如氢氧化钠,有些吸热,硝酸铵,有的温度变化不大如食盐
5、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有1、温度2、是否搅拌3、颗粒大小。
第六节:物质的酸碱性
1、酸性物质:一般具有酸味,像强酸:硫酸、盐酸、硝酸,一些带酸味的水果中都含有一些比较弱的有机酸,这些都属于酸性物质。
2、碱性物质:一般具有涩味和滑腻感,像强碱:氢氧化钠(烧碱)、氢氧化钾、氢氧化钙(石灰水)等,小苏打(碳酸氢钠)、纯碱(苏打,碳酸钠)、洗涤剂、氨水、尿液等具有弱碱性。
3、判断物质酸碱性的方法:用紫色的石蕊试液
具体操作是:分别取待测样品少许,各滴入石蕊试液,使石蕊变红的则为酸性溶液,使石蕊变蓝的则为碱性溶液。即石蕊遇酸变红,石蕊遇碱变蓝。(它们属于化学变化)。
4、判断物质酸碱性的强弱(酸碱度)的方法:用pH试纸
具体方法为:用玻璃帮蘸取被测液体滴在pH试纸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所得到的pH值就能表示酸碱性的强弱。
5、pH值表示的范围:0——14之间,
pH值7物质显酸性pH值越比7小,酸性越强。pH值=0,酸性最强。
pH值=7物质呈中性
pH值7物质显碱性pH值越比7大,碱性越强。pH值=14碱性最强。
说明:用pH试纸既可以判断溶液的酸碱性,有可以测定溶液酸碱性的强弱。
6、常见的强酸性物质有盐酸硫酸硝酸
常见的强碱性物质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常见的弱酸性物质有醋酸碳酸果汁常见的弱碱性物质有氨水小苏打家用洗涤剂举几个呈中性物质的例子如蒸馏水酒精食盐水举一例说明酸性物质对生活的危害性酸雨举一例说明碱性物质在生活的利用家用洗涤剂
第七节: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别的物质的变化。一般来讲:物态变化都属于物理变化。
2、化学变化:生成了别的物质的变化,一般来讲:燃烧、腐烂、变质、生锈等属于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是:是否生成了别的物质(或新的物质)
3、化学性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像物质的可燃性、腐蚀性、*性、氧化性、酸碱性等属化学性质。
4、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像物质的颜色、气味、状态、熔点、沸点、密度、硬度、延展性、可溶性等都属于物理变化。
说明:性质与变化的主要区别是:变化要体现一个过程,而性质则表示无只具有某一特点,具有某种能力。
一般在文字中体现性质的语句通常用这样一些词:“能、具有、可以”等
五、物质的溶解性(物理性质)
1、溶解是一种扩散现象,它的结果是形成溶液,溶液的特点是均一性和稳定性。物质的溶解能力称为溶解性。
2、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称为溶剂,被溶解的物质称为溶质,所以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3、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1)固态物质:温度、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
(2)气态物质:温度、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气压。
4、同一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能力也不同。
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能溶解的溶质量是有限的。
获取电子课件教案
▼
按下面方法扫码回复
▼
免费领取方式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