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日上午,长江日报记者前往市民之家。进门时,用手机扫码,向工作人员出示健康码绿码后进入。
疫情防控中,亮码通行成为武汉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场景。小小健康码用起来方便,背后提供支撑的却是一张庞大密实的数据网,“城市大脑”调动数据“思考”,让疫情防控更加精准高效。
6月28日,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指出,织密城市精细管理网,加快建设智慧城市,打造城市“超级大脑”。
记者从市*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了解到,目前武汉市正构建以大数据中枢、应用中枢、人工智能中枢、区块链中枢为支撑的超级“城市大脑”,实现对城市的全面感知、智能分析、精准研判、协同指挥和应急处置,力争成为国际创新型智慧城市样板和信息便民惠企第一城。
打造武汉城市“超级大脑”,数据归集工作是基石。在数据归集的基础上,对数据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应用于*府管理、惠民服务、产业创新等诸多领域,将推动城市治理更加精细高效。
记者获悉,年,依托城市大脑,武汉将在“健康码”基础上构建全市通用的“城市码”,实现城市服务“多码合一、一人一码,一码互联”;依托市标准研究院的专业设计,打通公安身份认证体系,整合“健康武汉”、文旅出行等民生服务电子凭证,形成统一、便捷、互认的城市服务电子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城市大脑”,将分散、沉睡的数据激活,挖掘数据的潜在价值,将其广泛应用于教育、出行、民生等场景。在武汉,城市正在逐步学会“思考”,为精细化管理赋能。
助力疫情防控,“健康码”追踪锁定密切接触人员
抗击疫情,既是一场医疗战疫,也是一场数字化战疫。
2月22日,武汉推出“健康码”,市民在手机上填报健康信息,进出小区、超市买菜、出入公共场所以及复工上班,都需要亮码出行。短短数天时间,“健康码”便覆盖全市千万人口。
6月12日,东湖风景区成为武汉首个无疫情城区,小区防控意识仍未松懈,继续做好值守工作。记者胡九思摄
在市*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全市所有人员的“健康码”数据信息归集于此,融入城市大脑数据平台。健康码数据库一头对接确诊及疑似病例库、密切接触者库、跨省健康码库等国家权威数据库,另一头则与市交通、卫健委等数据信息库打通,绘织成一张密实的战疫防控大数据网。
在疫情防控中,大数据网发挥了重要作用。2日,市*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武汉战疫”健康码疫情防控专班的工作人员告诉长江日报记者,若发现确诊病例,“城市大脑”将立即启动大数据追踪机制,利用健康码寻找密切接触者,可快速追踪到确诊者14天以内的活动轨迹,并锁定所有疑似接触人员。
疫情期间,技术人员在湖北警官学院安装调试门禁系统。通讯员孔飞摄
占据了整个墙面的“城市大脑”智慧大屏上,“武汉战疫”健康码疫情防控平台显示出全市疫情态势地图、热门地点人流分布、复工复产及人口态势迁徙等数据。
“一旦出现确诊者,其前后5分钟至15分钟内接触过的人员都可精准追踪。”工作人员介绍,这些数据将推送给公安、卫健委及辖区街道,帮助相关部门迅速找到密切接触者。
“武汉战疫”小程序还上线了“热点区域人流量”功能,大数据实时显示武汉市内热门景区、热门商圈的当日人流量,为游客出行提供参考,避开人多区域,合理制定出游计划。
截至目前,通过“武汉战疫”小程序使用健康码累计扫码亮码人次超过25亿。
助力复工复产,“汉融通”帮助小微企业渡难关
5月3日晚,鑫鸿昌建材公司创始人——“90后”年轻创业者陈鑫在“汉融通”平台上填报了资料,申请纾困资金。7日,就从农行武汉侏儒分理处拿到了13万元信用贷款。
疫情期间,为帮助小微企业渡难关,市地方金融局打造“汉融通”平台。接到申请后,市*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快速审批,助力平台尽快搭建。“汉融通”平台建成的同时,其数据也被纳入市级*务信息共享交换平台,成为武汉“城市大脑”的组成部分。
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赴企业“一对一”解决融资问题记者程思思摄
武汉复工复产以来,部分行业和企业由于原材料供应不足,复工却不能复产,供需产业链出现问题。为助力企业找寻上下游供应商,湖北税务充分利用税收大数据覆盖面广、及时性强、颗粒度细的特有优势,开发了“湖北税务助力企业复工复产信息平台”。
武汉一家纸业公司准备复产,但上游原材料纸浆供应跟不上,武汉税务部门了解情况后,运用税收大数据查询到潜江市某公司生产该企业所需纸浆,并主动对接潜江市税务部门,促成双方企业自主自愿按市场化原则签订了吨木浆购销合同。
武汉这家纸业公司财务经理表示:“没想到税收大数据比企业更了解产业链,如果没有税务部门帮助,我们不可能这么快复产。”
记者了解到,武汉“城市大脑”将汇集税务、电力、水务、人社等部门的数据,通过对数据的综合比对和协同使用,实现对企业精准画像。比如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员工每日扫健康码的情况、水电消耗量、社保缴纳情况等数据归集到“城市大脑”,通过对数据综合分析,为决策部门进一步制定惠企*策、落实对小微企业的精准帮扶提供参考。
手机上轻松“报事”,“民呼我应”平台贴心市民生活
“家里卧室的灯不亮了,申请报修。”近日,塔子湖街道某小区居民杨先生进入“武汉微邻里”小程序,在“报事”一栏中写下自己的求助事项,提交后不久就接到了社区网格员电话。根据杨先生提供的定位地址,维修师傅很快来到他家,为他修好了卧室灯。
市民在上牌点办理上牌业务。记者刘海锋摄
在网上看中了一辆电动自行车,想知道能不能在武汉上牌,查询《武汉市电动自行车服务目录》,却发现只能挨个翻阅各批次目录,费时费力。5月底,市民朱先生登录长江网武汉城市留言板建议出台便捷查询功能,1个月后,“武汉市电动自行车管理平台”上线,实现一键查询功能。
记者从市*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了解到,目前武汉已开发统一的市、区两级信息化服务平台,市、区微邻里平台将与市长专线、城市留言板、数字城管等诉求渠道的流程对接。在“民呼我应”平台的海量数据支撑下,未来“城市大脑”将进一步完善城市服务功能,进一步畅通问题沟通渠道,更贴心地走进市民生活。
城市数据融合、部门业务协调问题逐步破解全市易渍水点未来将装上“智慧大脑”
7月6日下午3时,武汉经济开发区四新南路新华园二路口,渍水已经消退,交通恢复正常。记者杨涛摄
城市连降大雨,渍水问题令不少市民担忧。市*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工作人员介绍,每当汛期来临,城市一些低洼路段、涵洞,以及部分建筑工地周边容易成为渍水点。
据了解,目前的渍水点数据,源于日常巡查与传感器反馈两个方面。然而,由于巡查力量覆盖面和能动性有限以及传感器数量有限、数据整合不全等原因,目前的渍水预警还不够智慧。
“汛期来临时,要掌握全市整体的渍水情况,需要分别找这些部门要数据,部分数据可能还存在重合情况。”该工作人员说,“城市大脑”所要做的便是将不同部门的数据进行归集共享,协同使用。
“来自不同部门的数据归集到*务信息共享交换平台,不仅能形成一张准确完善的城市渍水点分布图,更重要的是诱发城市‘思考’,作出快速反应。”该工作人员介绍,未来,全市各易渍水点将安装传感器,当出现渍水的时候,便能准确监测到各渍水点的分布点位,还能实时回传渍水的时间、面积等数据,对风险作出提示和预警。
有了“城市大脑”的辅助,防汛指挥工作就能跑在内涝发生以前,做到提前研判,跨部门高效协同,让防汛指令火速到达基层。比如某小区周边的渍水点发出风险提示,根据城市大脑的数据,防汛指挥部就能第一时间将相关信息分别推送给交通、交管,辖区街道、社区,甚至是居民个人,打破了各部门之间的沟通障碍和信息壁垒。
随着未来城市大脑的建成,全市所有渍水点都将处于实时监测中,一旦险情发生,信息可直达居民手机上。
眼下已进入汛期,为做好防洪排涝工作,武汉正谋划将大数据技术与防汛工作深度融合,为防汛指挥决策服务,全面提高防汛工作的效率。
目前,武汉已开发建设了“武汉战疫”健康码、疫情防控大数据平台、“武汉微邻里”等优秀智慧城市应用,但也暴露出了城市数据融合不足,部门业务协同不够,基础数据不准确、不及时等问题。
面向疫情后推动城市功能恢复、应急谋远的实际形势,武汉需要大力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打通城市数字资源,实现城市各类数据集中融合汇聚和综合智能分析,推进基于数据的科学决策。
信息来源:长江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