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诸同仁,心系苍生,志存昆仑,求索于刑事技术之大道,谨之慎之,铭之勉之!”踏上浙江省温岭市公安局的四层,一块印有字《刑事技术铭》的拓印板挂在办公走廊的显眼位置。
这是温岭市公安刑事科学技术室(下简称“刑科室”)的办公楼层。这篇《刑事技术铭》出自“第三代”法医陈军辉之手,以鞭策后辈法医不要忘记职业准则、精神。
如今,温岭刑科室在职八位法医,“第六代”法医逐渐成长,最小的法医出生于年。他们之中,涌现出浙江省、地、市三级劳模金吉,有网红法医“寻亲哥”陆高升等大批先进典型,连续六年获评全国示范刑科室。
在工作中,他们与要案“硬刚”,和死者“对话”,从繁杂的情境中寻求线索,指引侦查方向;生活中,他们组建家属群,相互体谅、帮扶,有法医在办公室相亲找到真爱……
“他们是一个有作为、有温度的团队”,温岭市公安局副局长陈津健评价道。
温岭市公安局法医合影
本文图片受访者供图
解剖后,他给受害者写了一封信
面前是一具12岁小女孩的尸体,陈军辉、瞿志军、陆高升、林龙、丁超峰解剖了近6个小时,从女孩的脖子勒痕处和大腿根部,提取到一名男性的DNA。解剖工作结束后,5个男人面色铁青,没有交流什么,一起吃过早饭各自回家了。
DNA信息比中了有犯罪前科的嫌疑人田某。两天后,田某落网。
当天,法医陈军辉给受害的小女孩写了一封信,“叔叔们抓住了案犯,他们都觉得为你出了口气,是应该给你的一个交代。……叔叔也特别想念家里的女儿,其他叔叔也一样的,都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家里的孩子们。”
这是多年前发生的事情了。年12月28日,12岁女孩上山写生时失联,家人当日报案。警方搜山时先发现了遗落的画,又根据画面内容,找到了第一案发现场和女孩的尸体。
在那封信里,陈军辉告诉女孩,“你有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女孩错将落款年份写成了年,陈军辉又写道,“你落款的时间是.12.28,叔叔多希望这是真的,而不是个错误。”
年3月11日,田某被执行死刑。陈军辉已是温岭市公安局城东派出所所长,他将这个消息转发给曾经共事的几位法医,大家又把那封信翻了出来,默读了几遍。
“有人说,这个世界上,罪恶是必定会存在的。但叔叔觉得罪恶不应该由你们这些孩子来承受。叔叔写不下去了,就写到这里吧。安息,孩子。”那封信收尾得有些不忍。
温岭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室的法医,几乎每个人,在显得有些冰冷的职业背后,悉心守护着心底的温厚和柔软。
瞿志军现任温岭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室主任,他说,从年温岭的“第一代”60后法医赵永康开始,法医团队中就延续了这种“温度”。如今,温岭法医团队中“第五代”、“第六代”法医逐渐成长,年纪最小的出生于年,是位女法医。
在残忍冷酷案件中,面对冰冷的尸体,法医需要温暖,需要温暖周边的人,更需要有空间将自身抽离出来,寻找排解的出口。温岭市公安局的法医们或是参与郊游、暴走的集体活动,或是跑步、运动,再或是写诗、记日记,每个人的方式都不一样。
温岭市公安局刑科室《刑事技术铭》挂在显眼位置
通过发丝上的一粒米,找到案发现场
年3月底,台州温岭第一代法医的赵永康即将退休,他被称为温岭法医的“师公”,近年来就职于温岭市公安局纪委。从温岭公安局成长起来的共20多位法医“徒弟”聚在一起,为“师公”举行了简单的退休仪式。尽管他们之中,有些人因职位调动已不担任法医。
“边上都是熟悉的脸孔,如同回家,挺好。”陈军辉在聚会后写道。
时间追溯到年,浙江省公安厅批准设立温岭市公安局刑事技术点,那年,赵永康成为这里第一个全职法医。
90年代,陈军辉还在读初二时,第一次与赵永康了产生“交集”。
陈军辉回忆,那时,台风登陆温岭,老家隔壁村的一位渔民落水身亡。温岭公安局来了一位法医,就在自己家门口进行了尸表检验,他就一直站在边上看,清楚记得法医翻身检验尸体背部的细节,以至于此后一段时间,他都不敢一个人走夜路。
陈军辉眼前的法医就是赵永康。陈军辉把“师公”赵永康当成他的法医启蒙老师。
“70后”瞿志军在孩童时期也听说过赵永康参与破获的一起氢氟酸中毒案,对法医职业的向往也隐隐在他心中埋下了种子。
年,瞿志军进入温岭公安局,成为一名法医。那年,赵永康职务变动,带他的“师父”是第二代法医王凌志。
瞿志军还记得,一次,温岭海边发现一具无名尸体,尸体经海水浸泡已高度腐烂。王凌志叫他寻找线索,他围着尸体检验后,并未发现特别之处。王凌志蹲下身子,对尸表进行了详查后,在死者的纠缠的发丝中发现了一颗米粒。
正是凭借这颗米粒,民警找到了命案发生的第一现场——一位渔民的家中,确定了死者身份,锁定了嫌疑人。
“我们蹲下来,才可能有所发现。”办这件案子时,王凌志对瞿志军抛下了这样一句话,瞿志军至今未忘。
工作的多年间,瞿志军参荣获温岭市公安局、台州市公安系统优秀民警,温岭市“十大杰出青年”、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铜奖等荣誉称号,立三等功2次,嘉奖9次。
“只有离的足够近,主动面对复杂、困难的工作情境,一丝不苟地按照规范去检验、观察,才能找到关键的线索”,瞿志军细细咂摸,“蹲下来”背后显现的,是法医的工作态度、精神,“法医并不能回答所有的问题,但是总能还原案件的一些事实,可以在案件侦破中起到关键作用。”
此后,他将王凌志的这句话带入对每一代法医的传、帮、带中。
法医操纵显微镜
他下班后给流浪者采血,帮不明身份人员寻家
年,生于年的陆高升进入温岭市公安局刑科室,正式成为温岭公安的“第五代”法医,“从师”瞿志军。
“身教大于言传”,这是陆高升对师父的评价。跟了师父多年,瞿志军的刻苦和实干烙印在陆高升的身上。这几年,陆高升帮30多名流浪人员找到了回家的路,逐渐成长为浙江法医界的红人——人称“寻亲哥”、“找人王”。
陆高升助人寻亲始于年3月。当时,根据台州市公安局统一部署,陆高升和同事协同温岭市救助站,对辖区内身份不清的人员进行信息采集,建立个人档案。救助站里衣衫褴褛、四目黯然的流浪者一旦终老,只能得到一个“无名尸体”的标签。这给陆高升带来极大的震动,他决定帮流浪者们寻家。
“是否可以依托公安DNA和指纹数据库,帮助他们找到家人?”带着这个想法,陆高升和同事们成立了寻亲小组,利用节假日或下班时间,到托老中心、医院、医院等处,先后采集了名不明身份人员的血样和指纹信息。这些人中,年龄最大的70多岁,在外流浪20多年,最小的才十几岁。
年4月21日,陆高升通过刑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