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备菜
各种蔬果主食肉蛋奶
都得囤一点儿才安心~
但买多了保存不当很容易造成浪费
如何让家里的餐桌既新鲜又营养?
营养专家教您科学备菜法则!
本期专家:
这6种问题蔬菜千万别舍不得扔
1.暗黄的花菜:秋水仙碱中毒
正常新鲜的花菜,颜色为乳黄色,若放置时间较长或者已经发生变质,则会出现暗黄色。其中可能会含有秋水仙碱,食用后会伤及消化道。
2.腐烂的白菜:亚硝酸盐中毒
腐烂的蔬菜容易滋生细菌,从而生成有毒的亚硝酸盐,食用后可能导致亚硝酸盐中毒,出现头痛、头晕、恶心、腹胀等后果。
3.发芽的土豆:龙葵素中毒
发芽或皮肉青紫发绿不成熟的土豆中含有“龙葵素”,吃后可能导致中毒,出现舌喉麻痹、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胃部灼痛等症状。
4.腐烂的生姜:黄樟素致癌
生姜烂了会生成一种毒性极强的物质黄樟素,这种毒素可导致肝癌和食道癌的发生。
5.变质的白木耳:酵米面黄杆菌中毒
白木耳腐烂变质后会生成大量的酵米面黄杆菌,食入人体后会使胃部感到不适,严重的可导致中毒型休克。
6.长黑斑的红薯:黑斑病菌中毒
受污染会使红薯表面长出黑斑,对肝脏、肺等都有损伤,并且此毒素无论蒸煮烤都破坏不了。如果发现红薯上有黑色的斑点,用手一抠薯肉泛黑,闻起来有明显苦味,建议立刻丢弃,不要食用。
蔬菜“保鲜”秘方让你家的菜保存更久
蔬菜看着光鲜亮丽,主要是因为它体内的水分和营养物质,如果放着不管,水分会被蒸发掉,营养会被自身消耗,细菌也更易滋生。让蔬菜保鲜的关键就在于锁住水分和抑制微生物。
1.适宜的温度与湿度
叶类蔬菜:对于绝大多数叶类蔬菜,比如生菜、菠菜、小白菜等,他们喜冷,在放入冰箱前最好摘掉已经发黄的叶子,放置在保鲜膜内。但要注意绿叶菜也怕冻伤,不要贴壁存放。
瓜茄类蔬菜:瓜茄类蔬菜中,像黄瓜、茄子、番茄等,它们比较“怕冷”,可以不用放入冰箱,放置于家中阴凉干燥处就可以。
根茎类蔬菜:部分根茎类蔬菜比如土豆、红薯、胡萝卜需要常温保存,保存前不宜清洗,保持阴凉干燥,要记得给它们包裹上一层报纸哦。
调味蔬菜:其他配菜类像葱姜蒜,直接放在室内阴凉通风处就可以了。
2.横放竖放有讲究
有些蔬菜“站站”更健康,像菜心、芦笋、大葱这些茎类蔬菜,在采摘后体内细胞仍将继续生长,将它竖着放置,保存时间会延长,并且叶绿素、含水量都要比平放保存更好,其他维生素损失也更少。
还有一些蔬菜,像大白菜、卷心菜、生菜,适合横放或倒放,这类蔬菜发生腐败是从菜心开始,让他们根部不接触地面,外面一层叶子耐寒、耐碰,能起保护菜心的作用,吃的时候将外层变黄的叶子撕掉就可以了。
3.存放时间有先后
绿叶蔬菜的保存时间最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类蔬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逐渐升高,存在致癌风险,最好在2-3天之内吃完。
茄瓜类蔬菜保存的时间稍长一些,但维生素会随着存放时间不断下降,尽量在4~5天内吃完。
最后吃根茎类蔬菜,它们保存时间最长,营养素流失也很少,可以放到最后吃。
顿顿都离不开的鸡蛋如何挑选?
方法1:感官判断
新鲜鸡蛋的蛋壳上会附着一层霜状粉末,蛋壳颜色鲜明,气孔明显;陈蛋正好与此相反,所以越光滑的蛋越不新鲜。
方法2:摇晃测试
将鸡蛋贴近耳朵,轻轻摇晃。如果能听见很明显的晃荡声,最好不要吃它了。
方法3:光照法
将手握成圆形,把蛋放在其中,对着日光透射,新鲜的鸡蛋呈微红色,半透明状态,蛋黄轮廓清晰;如果昏暗不透明或有污斑,说明鸡蛋已经变质。
Q1买回家的鸡蛋如何存放更保鲜?
鸡蛋买回家后,尽量放在冰箱中储存,鸡蛋存放的方向也需要注意。要大头朝上小头朝下,直立堆码,不能横放。鸡蛋放久了,蛋白会慢慢失去固定蛋黄的作用,如果横放容易散黄。
Q2鸡蛋一般情况下可以保存多久?
实验表明,在冰箱温度4~7℃的条件下,鸡蛋的保质期是40天,冬季室温条件下保质期是15天,夏季室内常温下为7-10天。但建议每次不要买太多,尽量一周内吃完。
网红冷冻备菜法,真的科学吗?
有人认为冷冻蔬菜营养很低,其实不然。因为蔬菜在采摘后,依然会进行呼吸作用,消耗内部的营养。冷冻蔬菜一般选用当季的新鲜蔬菜进行加工,经处理后急速冷冻,阻断蔬菜的呼吸作用,细菌等微生物也无法生长繁殖,反而有利于保留营养。
但这个前提是急冻,我们家里的冰箱达不到这个要求,所以不建议大家跟风尝试,能吃新鲜的肯定吃新鲜的更好,当天买当天吃。如果平时工作实在太忙,或特殊时期,想冻一些菜备着,也是可以的,但需掌握方法。
第一,选择适合冷冻的蔬菜。比如豌豆、西兰花、胡萝卜等,这类蔬菜冷冻对其口感的影响不大。
第二,冷冻之前先焯水。将蔬菜改刀成适合烹调的形状后焯水,一方面可以杀死细菌,另一方面可以让蔬菜的色泽更好,因为漂烫可以破坏蔬菜中的氧化酶活性,阻止氧化酶对叶绿素进行破坏。焯水后要沥干,并且小包装分装,避免反复化冻带来安全隐患。
第三,冷冻蔬菜从冰箱拿出来后,不要解冻,开水快速焯一下就可以直接烹调。
第四,不要冷冻时间太久,尽量两个月内吃完。
来源:“荆楚大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