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就有酒文化,以酒会友,把酒言诗。可谓是豪情壮志,好不惬意。
正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喝酒是世界公认的交际方式。有人把酒作为“精神食粮”,逢年过节、喜事庆典、亲友聚会、商务宴请这些重要场合和时间,都少不了喝酒。
在一些人的认知中,酒与香烟相比,酒对身体的益处那就多了。适当的喝一些还可以活血通经,而现如今,酒的品种越来越多,白酒红酒啤酒药酒,种类数不胜数。
甚至一些中老年人还会在白酒中加入人参、枸杞等保健品。那么,少量饮酒真的能达到保健的效果吗?
酒精在人体内的代谢步骤:
酒精进入人体后在人体内的分解代谢,主要依靠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乙醇脱氢酶能把酒精中乙醇分解变成乙醛,而乙醛脱氢酶则能把乙醛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
人体这两种酶含量足,代谢能力正常则酒精代谢快。酒精进入人体后随血液在全身流动,代谢主要依靠肝脏代谢。
酒精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是通过口腔、食管、胃、肠粘膜等途径吸收到体内,包括在胃中吸收、进入肝脏、在小肠吸收。酒精进入人体,有20%是在胃中被吸收的,80%是在小肠中被吸收的。
在体内代谢过程中,大约有80%都是在肝脏分解的,剩余的10%至15%的酒精则被周围组织所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大约有5%左右的酒精,以乙醇的形态通过呼吸,尿液,汗液排出体外。
饮酒不过量就没事?
有些人认为小饮怡情,大酌才伤身。适量的喝酒,被一些人认为对自己的身体不但没有坏处,反而还对健康有益,但事实是否真的如他们所想呢?
为了搞清这个问题,来自英国牛津大学、北京大学以及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对中国十个地区的名成年人饮酒习惯和疾病生理特征进行了10年的研究。
同时研究者向公众给出了酒精的安全摄入量=0,也就是说,要想健康,滴酒不沾才是唯一的正解,对于酒精摄入,根本就无“安全”可言。这一研究成果,彻底颠覆了之前全球对于酒精的认知。
相对于不滴酒的人而言,少量饮酒很容易患冠心病,心力衰竭,中风,以及高血压等疾病的风险。
而大量喝酒会对身体造成直接损伤,因为酒精进入人体后,经过肝脏等器官代谢后容易产生一种叫作乙醛的物质,会对身体造成严重损害。
医生提醒:这4类人最好做到“滴酒不沾”
1.心血管疾病患者
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比如心脏病高血压的患者,尽量还是不要喝酒为好。因为酒精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喝完酒后很容易出现血管破裂的现象,还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后果。
另外,如果在喝酒之后,发生了心律不齐,心跳加速等现象,需引起重视,及时就医检查。
同时平时也要注意不要吃一些太咸的食物,少吃一些油腻性的食物,而且也不能够暴饮暴食。还须要保证良好的精神状态,才有利于促进心脏供血。
2.肝脏不好的人
人体内进入的酒精都会通过肝脏的代谢功能,将体内的酒精分解或者排出体外。也就相当于你当天喝完了酒,产生一些难受,头晕,呕吐,到了第2天症状就会减轻,说明你的肝脏正在为你排毒。
而大量的喝酒会使肝脏造成大量负担损伤肝功能,而这时候你会出现一些脸色发黑鼻头发红,这些都是由于肝功能受损害引起的症状。如果你的肝脏不好,人体的健康会受到很大的危害。
.孕妇
要想有一个可爱的小生命,前提女性要经历9个月到10个月的怀胎。对于之前就有喝酒习惯的人,这时候就要面临戒酒。
但如果你在怀孕的时候还去喝酒,那么肚子里的胎儿还很可能出现酒精综合征。尤其是在过量饮酒的前提下,胎儿出现酒精综合征后,不仅包括他的身体问题,如智力发展受到阻碍等。
还容易影响他的血管和心脏,此外,怀孕期间,准妈妈在荷尔蒙的作用下皮肤比较干燥,容易出现过敏现象。而酒精中的组成物质会加剧过敏的发生,造成妊娠不适。
4.糖尿病
对于糖尿病人群来说,大量喝酒会导致血糖波动较大。还会诱发脂肪肝,酒精肝以及肝损伤加重,胰岛素抵抗不利于血糖控制。
另外大量喝酒还能加重糖尿病中,为神经病变造成不可逆的神经损伤。所以糖尿病患者最好滴酒不沾,减少并发症出现。
此外,饮酒会干扰糖尿病饮食的实施,而且还有一些药物,这两种药物都会导致血糖波动,因此必须允许患者限制饮酒才能治疗。
延伸阅读:万一发生了急性酒精中毒应该怎么办?
一、进行催吐洗胃,如果急性酒精中毒导致患者出现明显的危害,此时就应该尽快的选择催吐洗胃。
酒精很快被吸收,半小时后被肠吸收,或病人以前呕吐过。那么洗胃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反而会造成不必要的影响。
然而,当病人服用药物时,尤其是地西泮时,应进行洗胃。洗胃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和吸入液体的颜色,并将负压调低。
二、急性酒中中毒的患者是需要特别注意保暖的,患者会有发热的现象,可以用冰毛巾敷在额头处,能够有效的缓解发烧的症状。
另外还需要尽快的催吐,可以减轻酒精对于人体的胃黏膜的刺激。患者需要多喝点温开水或者是淡盐水,可以降低血液中酒精的浓度。而且还能够起到利尿的效果,可以让酒精迅速的排出。
三、对急性酒精中毒的患者护理时应注意要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呕吐时误吸引起窒息。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神志、尿量等情况。
如果出现意识障碍,应立即判断有无颈动、脉搏动和自主呼吸,必要时需进行心肺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