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妙的反问(外一则)
清乾隆时进士毕沅做陕西巡抚时,某日路过一座寺庙,便停下来进去参观,寺内一老僧迎他入内。毕沅边看边问老僧:“你会诵经吗?”老僧答以“会诵”。毕沅又半刁钻半戏谑地问:“那你知道一部《法华经》中有多少个‘阿弥陀佛’吗?”老僧既不回答“知道”也不回答“不知道”,而是慢条斯理地说:“我一个荒僻小庙的老衲,深以愚钝为愧。大人是天上文星,又是统管陕西的大官,自是聪悟过人,不知大人是否知道一部《四书》中有多少个‘子曰’?”毕沅不禁为之愕然,继而对老僧大加赞赏。老僧针锋相对的反问,机智而巧妙,实在堪赞!毕沅遭此颇具讽刺意味的反问,不羞不恼反加赞赏,明智而有雅量,亦甚可嘉!“是什么”和“有什么”美国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艾瑞克·弗洛姆说,一个人的自我价值,主要取决于他“是什么”,而不是他“有什么”。很有道理。但是,若进一步追问:一个人他“是什么”又取决于什么?我看就是取决于他“有什么”。他是地主,取决于他有较多的土地;他是资本家,取决于他有资金开办企业;他是作家,取决于他有文学作品面世;他是专家学者,取决于他有渊博的知识精湛的技术并有论著;他是战斗英雄,取决于他有卓越的战功;他是好官,取决于他有德有才并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绩……总之,“有什么”是“是什么”的基础和资本;一个人若无“有什么”这个基础和资本,他就很难说“是什么”了。“有什么”与“是什么”有着因果关系。2014、6、9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