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智力的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基于学生在智力上存在着巨大的个体差异,我们在教学目标的确定、学校教学的组织、课程内容的编制及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因材施教问题。
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从学生个体角度讲,不同的学生在智力上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巨大的差异,而从社会需要角度讲,社会要求有各种层次、各种技能的人材,因此,教育只能是根据学生的素质,发挥学生的特长,补救学生的不足,从而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材。由于我们不可能要求学生都达到同样的发展水平,所以,在确定教育目标时,从总体上说我们应考虑国家规定的教育目标,而从每个学生的个体角度上说,我们则应考虑学生的特点,为其确定切合其实际的发展目标。
(二)学校教学的组织。在学校教学的组织上我们应考虑超常、正常、低常儿童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或者采取分班教学的形式,或者采用混合编班、区别对待的教学形式(如果分班教学不可能的话)。对低常儿童,最好把其编入特殊学校或特殊班,对其采取特殊教学,如降低教学要求、放慢教学进度。象目前开设的各种辅读学校或辅读班,由于是同样的低常儿童编入同一班级,不仅教师的教学更具针对性,而且也可使低常学生能跟上全班的学习进度,在这样的班级中学习,学生的自信心将能逐步提高,学习机会也将增多,应该说效果是比较好的。对超常儿童,现在除了可以为他们单独编班外,还可采取其他的补救方法,如组织超常儿童参加各种类型的小组,使他们在正式的课堂教学以外有进步学习、提高的机会,使其超常的智力及精力有用武之处。
(三)课程内容的编制。由于对不同智力的学生确定了不同的教学目标,那相应的在课程内容上应富有弹性,即对智力超常和低常的学生应提出切合他们实际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这具体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第一对智力超常的学生可指定较多较难的作业,并向他们介绍一些切合他们实际的课外读物,鼓励他们单独学习、单独钻,并培养他们的多方面兴趣;而对智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可考虑适当减轻其作业负担,降低对他们的要求和标准。
第二,对智力超常的学生应多进行抽象符号和概念的讲解,为他们的进一步探索打好基础;而对智力较差的学生,教学内容应多注重应用、实用,减少口头的讲授,增加各种实用技能的培养。总之,教师在实施因材施教时应清楚,国家制定的课程标准仅仅是一个原则性的规定,而且是根据普通儿童的水平制定的,对智力超常和低常的学生应该,而且也允许另外寻找适当的要求和教学内容。
(四)教学方法的选择。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教师不仅应根据学生的智力,而且还应考虑学生的兴趣及个性特点。具体讲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对智力低常的学生不应轻视,而要多鼓励、少批评要多举例、多练习;而对智力超常的学生则要多用概括性的说明,力求避免呆板、重复的练习,应多给他们自由发展的机会。第二,教师要力求全面了解学生的个性、兴趣、动机和能力,在教学中只要有可能应尽量做到以各个学生为对象,而不是以全班学生为对象。第三,学生在学习中的成功与失败,除了要与别人进行横向比较外,主要应将他现在的成绩与过去的学习成绩进行纵向比较,只有这样才能使超常者不骄傲,低常者不气馁,从而使他们都有进步的可能性。
特殊儿童的教学
对特殊儿童的解释,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从狭义的角度讲,根据美国著名的特殊教育学家柯克(Krk,)的理解,所谓特殊儿童是指“在心智特质、感觉能力、神经动作或生理特质、社会行为和沟通能力方面,偏离一般或常态儿童,或具有多重障碍的儿童。而这样偏离的情形,须达到儿童得靠学校教育设施的调整,或特殊教育服务的提供,才可发展其最大潜能的程度。”而从广义角度讲,特殊儿童则指资赋优异与身心障碍儿。在这里我们所讲的特殊儿童特指智力超常和低常儿童。
超常儿的特点及其教育。根据我国学者的一般观点,所谓超常儿童主要是指“智能显著高于同龄常态儿童发股水平或具有某方面特殊才能的儿童。”其智商在以上。
(一)超常儿童的特点。首先,超常儿童具有超常的智力,即智力高度发展。具体讲,他们观察敏锐、全面、细致、准确;注意保持时间长、稳定而又善于分配;在记忆方面表现出快、多、准、久,即识记快、数量多、回忆准、保持久;思维表现出宽广、深刻而灵活,善于分析、概括;在想象力方面具有创造性。我国超常儿童研究协作组通过长期的研究发现,“作为超常儿童应有优秀的智力、才能和创造性。”
其次,超常儿童具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一些研究发现,超常儿在主动性、坚持性、自信心、求知欲、理想抱负、独立性、好胜心和自我意识等方面的测验得分都超过同龄常态儿童的平均分数(中国超常儿童研究协作组)。袁*和洪德厚的研究也表现,超常儿童非智力个性心理特征的各个项目(抱负、求知欲、好胜心、独立性、坚持性、自我意识)的得分均数高于常态儿童全国样本的平均数,而各项测分的标准差低于常态儿童(这说明超常儿童的各项测分比较集中于较高的分数段;而常态儿童测分离散性较大,既有较高的,又有较低的)。此外,还有一些超常儿童特殊能力发展得十分优异,如音乐能力、绘画能力等。
(二)关于超常儿童的一些研究。在关于超常儿童心理发展的认识上,不少人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观念(P.A.Witty,;W.B.Barbe,;H.D.Carter,),其中一种是所谓的“补偿论”,认为超常儿童大多为体弱多病、性情孤僻、兴趣偏狭、社交困难、适应不良的人;另一种是所谓“早熟早衰论”,认为这些儿童之所以智力超常是因为成早,而早熟必然会引起早衰;还有种是所谓“成就巨大论”,认为超常儿童智力上的超常必然会导致他们取得超过常人的成就这些观点,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今天都还有一定的市场。但是,从近代心理学家们对智力超常儿童所作的追踪硏究结果看,这些观点都是缺乏科学根据的。
推孟通过对名超常儿童(平均智商接近)30年的追踪研究认为,超常儿童在体格、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一般都相当明显地优于不经过选择的儿童。他分别在~年、~年和~年对其被试进行追踪研究,结果表明,这些被试的死亡率、健康不良、精神病和酒精中*的发生率都低于相应年龄的一般个体。大多数人在社会适应方面仍然很好,犯罪率比普通人口中的犯罪率小得多。在~年和~年间隔了12年后分别进行两次比较难的概念掌握测验,结果发现,不仅他们的平均得分超过一般成人,而且两次测验成绩相比有90%的人智力有增高的趋势其它一些类似的追踪研究也都得出同样的结论。
关于超常儿童智力超常与成就超常的问题,推孟的研究认为,智力与成就之间决不是完全相关的。关于这一点,我们首先要承认,超常儿童成年后确定取得了超过常人的成就,如在推孟所研究的被试中有近90%的人进了大学,70%的人大学毕业,在毕业的学生中有30%的人是以优等成绩毕业的,大约有2/3的学生继续进研究院。另外,这名被试中取得较大成就的人数比率几乎是同龄正常人的三十倍。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在这些超常儿童中还有20%的人的成就没有超过一般人。
对于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推孟也作了一些研究。他选择了其被试中成就最大的20%的人和成就最小的20%的人进行比较,最后发现,这两类被试最大的差异不是智力,而是个性意志品质和家庭背景。就个性意志品质而言,成就最大者在谨慎、自信、不屈不挠、有进取心、有最后完成任务的坚持性、不自卑及坚持动机和效果统一等品质上明显地优于成就最小者。就家庭背景而言,成就最大者中有50%的父母亲大学毕业,家中有许多藏书,家长从小重视早期教育及智力兴趣和取得成就内驱力的培养;而成就最小者中只有15%的人具有如此优良的家庭背景。推孟根据上述比较研究提出这样的观点:一个超常儿童要有所成就,除智力因素外,还取决于上述非智力因素。
(三)超常儿童的教育。正是由于超常儿童具有上述不同于常态儿童的特点,我们应该对其实施不同于一般儿童的教育。
1.教育原则。超常儿童的教育原则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即适当、全面、适当,包括教育年龄适当、教育方法适当和评价态度适当。对超常儿童应实施良好的早期教育(这同样适用于一般儿童),但这并不是说年龄越早越好。至于讲到方法,教育要适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这原则同样适用于超常儿童的教育。如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就是根据少年大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和智力特点,采取“能力金字塔”的培养方案实施教学的。
2.在大学1~2年级主要培养学生的获得知识能力(这具体包括14种能力),在此基础上,到3~4年级着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到了4~5年级则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进而培养其创造能力。适当的第三层含义是评价态度适当,这要求教师、家长及社会其他成员不要对超常儿童作过分夸张的评价和宣传,历史上及现实中的教训都告诉我们,对超常儿童过分夸张的评价和宣传对超常儿童来讲危害是十分巨大的。
全面,包括知识结构的全面、个性发展的全面和兴趣、能力的全面。首先,教师应尽量避免超常儿童过早地偏向于某一方面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趋势是综合化,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是种掌握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型人才,所以过早地偏于某一方面发展是不利于人才培养的。其次,教师要注意超常儿童个性的健康、全面发展。由于这些儿童智力超常,因此教师容易原谅其个性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殊不知今天的这种原谅可能会铸成明天的大错,大量研究认为,智力超常仅仅是今后取得巨大成就的条件之一,智力超常如果没有良好个性品质的支持,个体仍将一事无成。第三,兴趣、能力的全面发展是知识结构全面的基础,离开了多方面的兴趣和能力,要想有完善的知识结构是不可能的。
2.教育方法面面观。世界各国对超常儿童都采取了切合自己国情的教育方法,如我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湖北*岗中学对超常儿童的教育堪称我国对智力超常儿童教育的典范。美国对智力超常儿童也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教育方法,如开办特殊学校或特殊班级、实施丰富课程计划、采取提早入学、跳级制度等均属比较成功的教育、培养方法。在英国则以成立“天才儿童国家协会”,组织超常儿童进行学术和创造性活动等形式对超常儿童实施特殊教育。前苏联通过寄宿制大学的形式专门招生15~16岁的天オ学生,对其实施特殊教育。上述各国的这些做法,虽然具体措施不同,但目的都一样,即通过对超常儿童实施的特殊教育,使其智力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将其培养成国家所需要的高级人才。
低常儿童的特点及其教育
低常儿童也称弱智儿童,根据美国智力不足协会的意见,所谓弱智,指的是“普通智力功能的重大低劣状态在发展期间显现,同时存在着适应行为的缺损。这里讲的“普遍智力功能重大低劣”,指的是智力低于同龄儿童两个标准差,即其智商在70以下;而“发展期间”,按一般的理解是指个体智力发展停滞年龄前,即只有智力低劣出现在18岁以前的个体才能定性为弱智;“同时存在着适应行为的缺损”,这反映了目前学术界对智力低常的一种新认识:只有同时“智力低于一般水平”、“适应行为方面有欠缺”的个体才能定性为智力低常儿童(Heber,)。至于讲到低常儿童智力低下的原因,一般认为主要是由于先天或后天的某些因素造成的大脑发育不全或损伤低常儿童的分类及其特点。
根据低常儿童智力缺损的程度,可以把低常儿童分成轻度低常中度低常和重度低常三类。轻度低常儿童的智商一般在50~69之间,从教育角度讲这类儿童是属于可教育的(既通过特殊教育能够掌握最简单、最基本的知识),在数量上,轻度智力低常儿童占了智力低常儿童的大多数。这些儿童在智力上有如下特点:在知觉方面表现为速度缓慢、范围狭窄内容笼统、贫乏而又不准确;在记忆方面表现为识记慢、遗忘快、回忆不正确;在思维方面表现为概括能力、抽象能力缺乏,数概念差、计算困难及思维的具体性;在言语方面表现为发展缓慢、意义含糊、词汇量少、缺乏连贯性。
结语
综上所述,轻度智力低常儿并不是某一种心理能力的低下,而是整个心理活动各个方面的普遍低常。此外,在个性方面,轻度智力低常儿童还表现为沮丧、敌意、紧张、压抑及自信心缺乏、活动动机的低下。但是,尽管轻度智力低常儿童具有上述各种缺陷,通过专为智力低常儿重开设的特殊学校的教育,轻度智力低常儿童还是能够掌握小学阶段的一些最基本的知识。我们的研究表明,通过九年的特殊教育,辅读学校毕业的轻度智力低常学生在数学知识的掌握方画“能达到普通小学三年级的及格水平,而在语文知识的学习方面则能“达到普小四年级及格水平,其中拼音、字词取得较好成绩,阅读、作文与普小学生差异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