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提!醒!
福建男子突然高烧十天
肝脏惊现寄生虫
万万没想到
原来是吃了这食物!
警惕!警惕!
很多人都有这习惯
都爱吃这些菜!
高烧10天不退
肝脏惊现寄生虫
7月的一天
福州的林先生莫名出现
发热并伴有咳嗽、咳痰的症状
体温最高达39℃
高烧近10天都没治愈
林先生
我七月中旬的时候,有点感冒受凉,当时出现发烧,体温有烧到三十九四十度左右,然后自己吃了一点感冒药,体温能退下来一点,但体温很快又烧上去了。
因为自服退热药无效
林医院就诊
经过胸部CT检查
医生发现他右下肺有少许慢性炎症
右胸腔有少量积液
同时
血常规检查发现血液中
嗜酸性粒细胞出现了明显的升高
林先生感到问题不小
于是他通过电话咨询了
医院呼吸科的专家
林先生被认定得的
并不是常见的呼吸道感染
医生
嗜酸细胞高的话的话,常见的继发性因素,就是要警惕寄生虫感染的问题。
最终
林先生被确诊患上了肝吸虫病
这种病是我国目前
最严重的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之一
由华支睾吸虫引起
这种寄生虫的成虫
通常寄生在肝脏还有胆管里
并能在人体内长时间存活
甚至长达20到30年
严重可引发肝硬化甚至肝癌
医生说,肝吸虫的幼虫通常寄生在淡水螺和淡水鱼体内,人们常吃的草鱼、鲤鱼均可以携带,一旦幼虫被人吃进去以后,将会在人的肠道里孵化并爬进胆管内安家。而林先生之所以患病,他怀疑是吃出来的。
OMG
肝吸虫病
寄生虫感染
这病还是活生生吃出来的
究竟什么情况.....
后来经医生检查发现
竟是和他一个月前
吃了淡水生鱼片有关!!!
生吃鱼片、虾姑等淡水鱼虾
染上寄生虫疾病
林先生透露
平时他就爱吃
生鱼片、虾姑这些淡水鱼虾
觉得挺好吃的
平时是经常有在吃
而且他平时在吃
淡水水产品时习惯生吃
认为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
保持食物的鲜度
对于是否存在寄生虫的问题
他觉得顶多只要蘸上芥末
就能将寄生虫杀死
更令人咋舌的是
这样的饮食习惯
林先生足足持续了三年
吃生食要慎重
蘸料不能杀死寄生虫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
都爱吃生蔬菜、鱼片等生食
更以为粘上酱料
就可以吃得更安全放心
然而真相并非如此
医生
芥末更多的作用是减少腥味。
曾有研究表明
芥末汁达到一定浓度和时间时
可以杀死%的幼虫
但这个时间必须达到45~50分钟
才能杀死幼虫
所以
蘸一下就能杀虫的情况
基本是不存在的
不仅仅是芥末蘸料不能
像腌、醉等方式也不足以杀死
藏在虾蟹体内的肺吸虫囊蚴
因此
醉虾、醉蟹等不宜食用
与此同时
医生再次发出
紧急提醒——
医生说,杜绝感染寄生虫,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就是避免生吃,倘若想要追求生鲜饮食带来的美味也应该注意食物是否来源正规,是否经过严格检验检疫的认定,切不可大意。
医生提醒,肝吸虫病的初期没有明显的症状,该病的病程也相对较长进展缓慢,一旦出现上腹不适、乏力、持续发热等症状时,就需要多加警惕了。
看到没
有这饮食习惯
爱吃生食的小伙伴们
你还敢随意乱吃吗?
病从口入呀!
更令人震惊的是
其实像林先生这样
感染寄生虫的患者
真不在少数
生食这些食物很危险
还很可能患上肺吸虫
肺吸虫也称“卫氏并殖吸虫”,通常寄生在人的肺脏内,引起阵发性咳嗽、咳痰、咯血,也可异位寄生在脑部,在脑组织中移行和破坏组织,引起头痛、呕吐,少数有偏瘫、癫痫等症状。
人们通常因食生醉和未煮熟的蟹或喇蛄等水产品而受感染。
因为爱生吃
鱼片、虾姑、生蚝、螃蟹
等未煮熟的海鲜、河鲜
患上了肺吸虫疾病
大人、孩子都容易中招!!!
长期生吃蛇胆生蚝
男子感染寄生虫病呼吸困难
年,湖南33岁的徐峰(化名),近一个月老是犯气促和咳嗽,甚至出现了呼吸困难。医生详细询问病史,了解到徐锋既往有生吃蛇胆、生蚝的习惯,完善寄生虫全套检查后发现肺吸虫抗体阳性,初步判断徐峰是因为感染了肺吸虫病才导致双侧胸腔积液、呼吸困难。
男童生吃螃蟹
寄生虫吃空脑肺
年,湖南男童洋洋突生怪病,就连走路都变的很困难。在父母的带领下,医院检查,谁知结果令人心惊。医生通过X光诊断发现,洋洋的体内长满了寄生虫,这些寄生虫保守估计有条之多,其中一部分已经入侵身体器官,脑补、胸腔和腹腔都出现了明显的空洞。
医生表示,洋洋体内是一种名为肺吸虫的寄生虫,一旦进入人体就会到处游走“四处为家”,还会以人体组织为食。而洋洋感染这种可怕寄生虫的原因就是生吃了带有肺吸虫卵的螃蟹所致。
一旦染上寄生虫
肝、肺都容易被“吞噬”
这一桩桩事件
都在警醒着所有人
保证食物内部的有害细菌
和寄生虫被杀死
是多么的重要!!!
经常生吃海鲜等食物
后果有多严重?多可怕?
还可能“中*”
近日
福建疾控发出紧急预警——
生食海鲜
当心感染副溶血性弧菌!
副溶血性弧菌在海水中生存,能引起人类的胃肠道疾病,是引起福建省食源性疾病暴发最常见的致病因子。其自然生存环境为近海岸和海湾的水域,主要通过鱼、虾、蟹、贝类和海藻等海产品传播。
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多发生在夏秋季(5月-10月),因摄入含有此菌的食物而致病,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水样便,可能混有黏液便或黏血便,一天大便5-6次,多的可达10余次,伴有恶心、呕吐等上消化道表现,还可能出现头疼、发烧等症状。发病急、潜伏期短多为4-24小时。
夏秋季节
是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的高发时间
海鲜爱好者要当心!!!
这六类“惹虫”食物要小心
警惕!警惕!
以下这些食物有你爱吃的吗?
生水、生鱼片、蟹、蝲蛄、
小龙虾、蛙、蛇、螺、蜗牛、
莲藕、马蹄、菱角、茭白、生猪排牛排
……
都是容易导致
寄生虫感染的高危食物
吃这些食物时要注意!!!
生鱼片
易感染肝吸虫病
儿童时期严重感染可导致侏儒
肝吸虫的囊蚴常常寄生在淡水鱼虾的体内,比如麦穗鱼、棒扁鱼等,都是它们喜欢寄居的鱼类。如果进食未煮熟而含有肝吸虫的淡水鱼、虾,就容易感染肝吸虫。
肝吸虫进入人体后,通常会寄生于人体肝内中小胆管,也可在胆总管、胆囊、胰腺管甚至十二指肠或胃内发现。肝吸虫主要损伤肝脏,患者感染后可有肝区疼痛、腹胀、腹部不适等,生化检查可有肝功能异常。慢性重复感染者可发生肝硬化,儿童时期严重感染者可发生生长发育障碍、侏儒症。此外,肝吸虫病常常还并发胆管炎、胆囊炎、胆石症,甚至可诱发肝癌和胆管癌。
蟹、蝲蛄、小龙虾
易感染肺吸虫
寄生在肺部、腹部、皮肤、颅内
小龙虾特别受年轻人欢迎,但要小心肺吸虫,肺吸虫的囊蚴常寄生在溪蟹、蝲蛄、小龙虾体内。如果生食或进食未完全煮熟的溪蟹、蝲蛄、小龙虾,就有可能感染肺吸虫。
而肺吸虫主要寄生在人体肺部,主要表现为咳嗽、胸痛、气短、咯血。此外,肺吸虫也可能会寄生在人体腹部,导致腹痛、腹泻、恶心、呕吐;也可能寄生在皮肤,表现为皮下结节或包块;还可能寄生在颅内,可能会导致癫痫发作、视觉障碍、瘫痪、失语等。
蛙、蛇
容易感染发生蠕虫蚴移行症
一些动物蠕虫幼虫可能会寄生在蛙或蛇的体内。如果生食含有裂头蚴的蛙、蛇,就有可能感染发生蠕虫蚴移行症。
蠕虫蚴移行症,有可能是皮肤蠕虫蚴移行症,也有可能内脏蠕虫蚴移行症。患上这种蠕虫蚴移行症,会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并伴有各受损脏器的相应症状,有时伴有高热、乏力等全身症状。多数病例通常在体表或病变脏器检出虫体才确诊,当然,免疫学检查可作为辅助诊断。
螺、蜗牛
容易感染管圆线幼虫
严重可致死
喜欢吃螺、蜗牛的朋友,要小心管圆线幼虫。管圆线虫的幼虫长期在某些陆生或淡水生螺类、蜗牛体内发育。如果生食或进食未完全煮熟的螺肉,就可能感染管圆线虫。
管圆线虫幼虫也可能会引起内脏蠕虫蚴移行症,管圆线虫的幼虫通常存在于脑、脊髓及眼前房等组织中,主要表现为嗜酸性脑膜脑炎。患者会出现低热、头痛、呕吐等表现,严重的事可发生瘫痪、嗜睡、昏迷,甚至死亡。这种疾病,通常在颅脑手术检出虫体时被确诊,免疫学检查可辅助诊断。
莲藕、荸荠
容易被姜片吸虫的囊蚴污染
易引起消化道症状
吃菱角、荸荠也会感染寄生虫?的确如此,菱角、荸荠、茭白、莲藕等水生植物很容易被姜片吸虫的囊蚴污染。如果生食含有姜片吸虫囊蚴的水生植物,也很容易感染姜片吸虫。
姜片吸虫通常寄生在人体小肠,可能会引起消化道及全身症状,如腹痛、腹胀、腹泻、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如果是儿童被感染,可能会出现全身营养不良、消瘦、贫血、水肿等。姜片吸虫通常在患者在粪便中找到姜片虫卵或在呕吐物中发现成虫才得到确诊。
带血猪排牛排
易引发肠绦虫病
猪或牛很容易因为进食了绦虫虫卵而感染囊尾蚴病。进食生的或未煮熟的含活囊尾蚴的猪肉或牛肉,或者生尝肉馅、生肉、火锅肉片、未熟透烤肉,都很容易患上肠绦虫病。此外,生、熟食炊具不分,也可致熟食被污染活囊尾蚴而使人感染。
患上肠绦虫病后,患者可有腹痛、恶心、呕吐、消化不良、腹泻、食欲改变等消化道症状,儿童还有可能出现头晕、失眠、磨牙、烦躁、惊厥等神经精神系统症状。此外,人吞食绦虫卵后,如果绦虫虫卵在人体内孵出幼虫,囊尾蚴会侵入人体各器官可引起囊虫病。
如果患上脑囊虫病,患者常会有癫痫发作,同时,还有可能出现低热、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眩晕、听力减退等症状出现。
如果患上眼囊虫病,可能会导致视力下降、视野改变、结膜损害、甚至失明。
如果是皮下组织和肌肉囊虫病,患者可能会出现皮下结节,严重的会有肌肉酸痛、发胀表现。
重要提醒
1.夏天是寄生虫感染的高发季节。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避免生食。
2.避免饮用生水。
3.避免生食或进食未煮熟的鱼、虾、蟹、蛙、蛇、螺、猪肉、牛肉等。
4.尽量不生吃菱角、荸荠、莲藕等水生植物,即使要生吃,不要用牙齿啃皮,也一定要充分洗擦,并用开水烫泡几分钟或阳光下晒一天后才食用。
5.如果有生食史,应注意排查寄生虫感染。
6.一旦确诊,应及时治疗。寄生虫病治疗包括一般对症治疗和病原治疗。病原治疗以药物驱虫治疗为主,脑囊虫病、眼囊虫病者则需要手术摘除。
事关健康安全
赶快扩散提醒
千万别贪吃
来源:闽南网、福建卫生报、海峡导报、福建疾控
编辑:王俊芳
责编:关虹
统筹:王刚、高长利
监制:陈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