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唐代以来,承天寺便名僧辈出,他们或擅佛学,或长诗词,或工书画,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话,北宋僧人仲殊就是其中的一位。关于仲殊,《苏轼文集》有这样的记载:“苏州仲殊师利和尚,能文,善诗及歌词,皆操笔立成,不点窜一字。”能够得到才华横溢的苏轼这么高的评价,可见仲殊当时声望之隆。
仲殊,俗名张挥,字师利,今湖北安陆人,号蜜殊。这哥们出身书香门第,才华横溢,曾去考过进士,是妥妥的读书人。他家里非常有钱,父母早就给他娶了一个美娇娘,小日子过得美滋滋的。可他天生就是一个花花公子,到处沾花惹草,处处留情。流连青楼就算了,他还不把家里的老婆当人看,动辄就拳打脚踢,妥妥的渣男。但活该他倒霉,他老婆也不是好惹的。
有一天,他老婆对他忍无可忍,就在他的粥里下了*,要和这浑蛋同归于尽。幸亏仲殊命大,中*不深,又被邻居及时喂食蜂蜜解*,这才捡了一条命。仲殊虽然侥幸未死,却再也不能吃肉,也不能近女色,而且每天还要吃蜂蜜解*。人生最大的乐趣可不就是上下两张嘴嘛,仲殊倒好全给剥夺了。
仲殊万念俱灰,剃度落发,在苏州承天寺出家当了和尚。家是出了。但这出家也只是为了一种寄托,抛开了俗世的花间柳巷,但抛不开那种吟风弄月的情怀,更加抛不开他对过去生活的留恋。比如,他的《南柯子·十里青山远》就抒发了他对尘世生活的眷恋之情,表明了词人情操越俗的品格和对浮世生活的深情迷恋。
《南柯子·十里青山远》
仲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
“南柯子”这个词牌名,北宋写的人不多,仲殊这首词是其中的上乘之作。这首《南柯子》写词人云游路上、羁旅异地时的一番感受,大致可归入羁旅愁思类作品,全词即景生情,寓情于景。从这首词作中我们能看出一个早年放荡不羁而半路出家的和尚的自我写照。
上片着重从空间方面着笔。首二句“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自远而近地展示出一幅清远的山水画面:十里青山,美如画屏,连绵不断,向远方延伸开去。江水潮满,与岸相平,沿江的小路上,冲积着润湿松软的细沙
正当诗人浏览山水,江路徐行之际,忽然传来几声鸟儿的啼鸣。那声音仿佛是在怨恨时光的流逝,年华难驻,啼鸟本无心,而听者有心;鸟啼本无怨,而闻者有怨。啼鸣之“怨”,实为诗人之怨,乃以主观之性情移于客观之物情,即所谓感情外化。同时,又不止于是移情作用。
因为鸟鸣之怨还进一步勾起诗人潜在的愁绪,故而用力的“又是”二字折入,紧接出一句:“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表明闻鸟兴思,触景伤情,化景物为情思,以客观之景物写主观之情怀,如此在物我之间往复绕施,将凄凉时节,年年天涯漂泊的悲凉心境写得玲珑剔透,宛而有致,情味深永。而这全由“怨年华”的“怨”字挈引出来,可谓一字警动,振响全篇。
下片主要从时间方面落笔。首二句“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点明这是一个夏天的早晨,白露冷冷,清风拂拂,残月方收,朝霞徐敛,作者继续行走在没有归宿的路上,他一面欣赏着这清爽夏朝的旅途光景,一面也咀嚼自己长期以来萍踪无定的生涯况味。行行重行行,不觉来到一处绿杨堤岸的荷池旁边,池中正开满荷花。一个人浪迹天涯,缺少的正是个谈心旅伴,当此孤寂无聊境地,美丽的荷花一下竟成了难得的晤谈对象。
“绿杨堤畔问荷花”,这一“问”颇有情趣。“问荷花”,显出了词人清操越俗的品格,暗示出只有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才配做自己的知己。亭亭玉立的荷花以它天然的风韵唤起了他的美好记忆,使他恍然意识到这里是旧地重游。他清楚记得那次来时,为了解除行旅劳倦,曾向这儿一家酒店买过酒喝,乘醉观赏过堤畔的荷花。这一切都因眼下荷花的启发而记忆犹新。
于是最后他欣然向荷花发出问话:“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那人家”是自指,“家”在此用作语尾词,是对“那人”的加强语气。这句话的意思是“你还记得年前到此买酒喝的那个人么?”于此情景相生的妙笔中可以见出僧人的性格、风趣,和他那任真自得的飘洒词笔。
全词从时空两方面构思,写景抒情,情寓于景,意象清悠,意境清晰。词作设色明艳,对比和谐,色彩艳丽,美感很强。仲殊曾被苏东坡称作“胸中无一毫发事”,性情坦荡、不拘礼法。此词即是这位诗僧真性情、真才情的真实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