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是指在暑热季节、高温、高湿及通风不良等环境中,因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水、电解质丢失过多,而发生的以中枢神经和/或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
高发时间:中暑主要发生于夏季
高发人群:在温度较高而无防暑措施的情况下,婴幼儿、65岁以上老年人、肥胖人群、患有慢性基础疾病的人群等更容易中暑。
中暑根据临床表现的轻重程度分为以下三种:先兆中暑、轻症中暑、重症中暑。不同程度的中暑,有不同的处理措施。
1.先兆中暑:主要症状是口渴、乏力、多汗、头晕、目眩、耳鸣、头痛、恶心、胸闷、心悸、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现,体温可正常或略高,不超过38℃。该类型中暑的处理措施是立即将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的环境,口服淡盐水或含盐清凉饮料,休息。
2.轻症中暑:早期循环功能紊乱,包括面色潮红或苍白、烦躁不安、表情淡漠、恶心呕吐、大汗淋漓、皮肤湿冷、心率加快、体温上升到38度以上。该类型中暑急救方法与先兆中暑大致相同。另外对有循环功能紊乱者,可经静脉补充5%葡萄糖盐水,密切观察,直至恢复。
3.重症中暑:有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三种类型。热痉挛表现为腹部和四肢肌肉无意识的痛性痉挛;热衰竭表现为多汗、疲劳、虚弱、烦躁及判断力不佳等;热射病表现为嗜睡、谵妄、昏迷等神经系统表现,或高热,或休克等。该类型的中暑不可自行处理,应该立即使患者脱离高温环境并拨打急救电话,医院抢救。
导致中暑因素有哪些?
致病因素的多种原因导致了中暑的发生。其中,环境温度过高是主要原因之一。当环境温度过高时,人体会从外界环境获取过度热量,导致中暑的发生。日平均气温超过30℃时,人们就有可能发生中暑。而当日最高气温达到37℃时,中暑的人数急剧增加。
除了环境因素,生理、疾病、药物、饮酒等因素也可以导致产热增加,从而引起中暑。在高温、高湿、不透风的环境下,长时间从事体力劳动或剧烈活动,身体热量产生增加。这种情况常见于重体力劳动者、运动员或进行*事训练的*人。此外,一些发热性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也会导致人体产热增加。应用某些药物(如麦角酰二乙胺)等也有可能使产热增加。饮酒也能产热,使体温升高。
散热障碍也是导致中暑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环境湿度大、通风不良的情况下,相对湿度超过73%时就可能发生中暑。当高温和湿度大同时存在时,中暑发生率明显增加。此外,如果患有系统性硬化病、先天性无汗症,或存在广泛烧伤的皮肤瘢痕,汗液难以正常排出,就会导致散热不良。服用某些抑制出汗的药物,如抗胆碱能药或抗组胺药等,也会影响散热。
人体对体温的调节能力下降也会导致中暑。年老体弱多病、患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帕金森病、偏瘫、截瘫或意识障碍、慢性酒精中*等)的人体对体温调控功能下降,容易在炎热环境中引起中暑。糖尿病患者也容易因为身体对内外温度变化反应迟钝,导致热量在体内蓄积。此外,心血管储备功能降低的老年人、患有心血管疾病、血容量不足、脱水、应用β受体阻滞药、钙离子阻滞药或利尿药的人也容易发生中暑。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等疾病,可使中暑发生率增加10倍。
除此之外,肥胖、穿透气不良的衣服等也可能增加中暑的风险。综上所述,各种因素都有可能导致中暑的发生,因此我们应该注意防范,特别是在高温时刻。
在炎热的夏季,防暑降温措施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是一些建议,旨在帮助您在高温环境下保持健康。
第一,减少户外活动时间。尽可能待在室内,并合理使用空调、风扇等设备进行降温。在户外活动时,穿着轻薄、浅色、宽松、透气性好的衣服,并使用遮阳伞、防晒服、防晒霜等进行防晒。
第二,合理安排户外活动。在炎热天气中,建议减少户外运动或体育活动。如果在运动过程中出现心跳加速、心慌、头晕、呼吸困难等情况,需要及时停止运动,并到阴凉通风的地方休息。
第三,保证充足的饮水量。在高温环境下,大量出汗时,应及时补充水分。最好喝淡盐水或运动饮料,而不是含糖或含酒精的饮料。
第四,饮食要清淡。高温天气中,不宜吃辛辣、油腻的食物,如辣椒、洋葱、油炸食品等。可以选择一些防暑降温的食物,比如绿豆汤等。
这些预防措施可以帮助您度过炎热的夏季,保持健康和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