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强酸类中毒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中国古代精神病学精神疾病的起源与渊源
TUhjnbcbe - 2023/7/23 18:54:00
白癜风前沿技术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9779040.html

喜欢研究历史的朋友可能会有这样的好奇:古代有关于精神疾病的记载吗?

精神疾病的起源

中国古代精神病学理论之渊源,肇始于《内经》,该书论述精神疾患多从阴阳入手,如《素问·宣明五气论》说:“邪入于阳则狂。”《素问·生气通天论》亦有:“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诸病源候论》在继承《内经》阴阳学说的基础上,更强调人体气血不足在精神疾患发病中的作用,如认为狂病“皆由气血虚受风邪,致令阴阳气相并所致”,而“风癫者,由血气虚邪入于阴经故也”。论述产后精神病则认为“产则伤损血气,阴阳俱虚,未平复者,为风邪所乘,邪乘血气,乍并于阳,乍并于阴,故癫狂也”。

精神疾病的分类

我国古代对精神疾病早在《内经》中就已有不少记载,如关于阳厥(发热性谵妄状态)、尸厥、妄见妄闻(幻觉状态)、各种妄想及癫痫发作等,至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又描述了诸如脏躁、奔豚气、百合病等精神疾患,进一步丰富了精神病学的内容。可在《诸病源候论》以前对精神疾病还缺乏一种较为合理的分类方法,《内经》的重点在于论述医经医理,故该书除将癫狂症列为专篇外,其他诸种精神疾患多散在记述于各篇节之中,缺乏系统性。张仲景已将精神疾病主要列入内伤杂病之中,并已初具按临床特点分类的雏形。至《诸病源候论》则将精神疾病基本上按内、外、妇、儿的临床特点进行划分,如将因维生素B1(硫胺)缺乏时产生的脚气病所造成的精神障碍及酒精中*性精神病等归于内科,在妇产科中则列入了妊娠子烦候等,儿科中则有惊候、欲发痫候、痫候、发痫瘥后身体头面悉肿候等,使精神疾病的分类渐趋合理。

精神疾病的表现

在我国古代,精神病的概念多以“癫狂”这种形式存在。据《*帝内经·宪枢》卷五之《癫狂》所述,癫狂的表现是失眠,食欲不振、夸大妄想、自尊心强,且吵闹不休,甚至“弃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数日,逾桓上屋。”古代的郎中们普遍把疯癫的许多形式理解为机体性失调,他们用于解释“癫”“狂”的语言与解释其他疾病没有什么区别。甚至大部分中国人认为这种“癫狂”是邪气、冤孽所致,患者家属多以求神拜佛、符咒、巫术来驱邪消灾。

精神疾病治疗方式的发展

旧中国对待精神病患者的方式,要么是通过宗族关系或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看管,要么是投入监狱如同罪犯一般对待。家境较好的患者,家里会建起一座比较坚固的房子,将其囚禁在里面,严加看管,不准外出。贫苦人家,则只能给患者戴上重重的锁链禁锢在石柱上,经受日晒雨淋,或是全年都被关闭在黑暗、潮湿的房子里,或是牲口棚中,得不到什么关心和照顾。在旧中国,精神病患者的死亡率非常高,他们也常常成为被虐待或嘲弄的对象。

直到18世纪后半叶,由于近代医学的兴起,精神病才逐渐被看成一种病变,就像人的身体会生病一样,精神病需要接受治疗,而不应该受到折磨和虐待。以后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心理学家把心理异常看成是生理、心理、环境、文化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进而探索心理异常的诊断和治疗,提出了一系列的方法和手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古代精神病学精神疾病的起源与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