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老、熬夜、饮食不节、不爱运动、压力过大……这些“危险因子”正在把很多人推向疾病的边缘,用药也成了在所难免的事,有些老年人每天吃的药甚至有“一小把”。但你真的了解如何用药吗?
药物用不对,反而易伤身!有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用药不当而致死的至少有20万人。对于多种慢病缠身的中老年人来说,服错药、用错药的人更是比比皆是,大大增加不良后果的风险。
那么,日常用药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可可带您一探究竟~
一、5个用药误区
很多人还在犯
日常用药误区多,下面这些说不定你就犯过:
1、担心副作用,不愿意吃药
面对疾病,有的人非常不愿意吃药,担心有副作用。但可可想说,不吃药的后果可能会很严重。
比如他汀类药物:可能伤肝、伤肌肉、升高血糖、诱发骨质疏松等,但有降脂、抗炎、稳定斑块的作用,盲目停药减药,心梗脑梗的风险可能大大增加。
再比如高血压药:高血压没症状≠安全,如果盲目停药,高血压会持续伤害心脏、血管、肾脏等多个组织器官,埋下健康隐患。
总而言之,当用药效益>风险时,药物该吃还是得吃。但如果出现较为严重的副作用,应及时与医生沟通,看是否需要调整剂量或更换药物种类。
有的药物不良反应可能写了一长串,让人看了就觉得这药不安全、不能吃。但事实上,列举出来的不良反应越多,可能说明这种药的研究越透彻,越有助于人们规避风险。反而是部分不良反应尚不明确的药,其风险可能更大。
2、吃药就要多喝热水?未必
很多人觉得热水“包治百病”,吃药时多喝热水肯定没坏处吧?其实还真不一定,下面几种药物用热水送服,反而可能会降低药效。
①酶类: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复方消化酶等,主要是有活性的蛋白质,温度过高时,其活性就会降低,甚至失去活性,从而影响药效。
②维生素类: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等,其性质不稳定,遇热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造成药物疗效降低。
③活菌类:活菌类药物,如:妈咪爱、乳酶生、益生菌补充剂等,其中的活菌不耐高温,用热水冲泡或送服可将其活性杀死,从而失去治疗作用。
④胶囊类:热水服用胶囊类药物,可加速外皮溶化,容易导致胶囊外皮粘在喉咙或食道里,减弱药物作用。
3、掰开服用见效快?后果可能很危险
有些人觉得把药片掰开或嚼碎,既方便吞咽,见效还快?其实,很多药不能掰开吃!比如:
①缓释片、控释片:其结构特殊,可在人体内逐渐缓慢释放,起到长效作用。当破坏药片结构后,药物会迅速大量释放,可造成短时间内血药浓度过高,可能引发药物中*。
②肠溶片:掰开会破坏外层的肠溶衣,导致药物在胃内溶解、吸收,会给胃部造成较大的刺激,产生不良反应,甚至可能带来严重的副作用。
③胶囊类:胶囊中的药物多对胃黏膜和食道有刺激,拆开服用易损伤消化道;也有的胶囊药易被胃液等分解破坏,如果拆开外皮,易降低药效。
4、一日三次就是跟着三餐服用?
有多少人认为一日三次就是跟着三餐服用?其实一般情况下,一日三次≈每8小时1次,而不是单纯地什么时候吃饭就什么时候吃药。
当然也有特殊情况,比如口服降糖药,一日三次往往跟随三餐服用,像磺酰脲类降糖药应在三餐前半小时服用;阿卡波糖应在餐前吞服或与前几口食物一起嚼服。具体需遵医嘱。
5、某次忘记吃药了,要不要补?
老年人记性不好,忘记吃药是常有的事。如果某次忘记吃了,到底要不要补?
对于大部分药物来说,如果发现忘记吃药的时间,在两次服药时间间隔的1/2以内,可以补服一次。
比如某种药物每天吃2次,平时早晚8点各吃一次,但早上忘记吃了,那么若是在14点前发现的,可以及时补服一次;14点后才发现则不用补服,晚上按正常剂量服用即可,不能多服,否则易致药物过量,增加不良反应风险。
对于一些特殊药物,如降压药、抗精神病药、免疫抑制剂等,是否需要补服则应遵医嘱。当然,也建议大家定个闹钟,及时吃药。
二、用错“三素二汤”
可能更伤身
生活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凭自己的经验用药,维生素、抗生素,感觉什么好就用什么,殊不知这很可能对身体造成更大的危害。
1、维生素用处大,但不是越多越好
维生素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但不是越多越好,盲目过多补充,反而可能危害健康,尤其是长期补充单一的维生素。
以维生素C为例,它能抗氧化、辅助合成胶原蛋白、促进铁的吸收……用处非常多。但如果过量补充,不仅会打破与其他营养素之间的平衡,诱发高铁红细胞贫血等疾病,还容易加重机体负担,引起胃肠道不适、增加泌尿系结石风险、导致叶酸缺乏等。日常适当多吃新鲜蔬果即可。
2、抗生素≠消炎药,滥用危害大
一有“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很多人就开始吃阿莫西林等抗生素了,但抗生素≠消炎药,它只对一些由细菌引发的炎症有效,对病*、真菌、过敏、外伤等引发的炎症几乎没用。
滥用抗生素反而可造成细菌耐药,培养出超级细菌,让以后无药可用;而且还会杀灭肠道中的益生菌,危害肠道健康、降低机体免疫力。
药名中若有“西林”、“沙星”、“霉素”、“头孢”、“环素”、“培南”、“磺胺”等字样,基本就是抗生素,比如阿莫西林、红霉素、多西环素,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
3、激素用错是“魔*”,使用需遵医嘱
激素类药物一般是指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其具有抗炎、抗*、抗休克的功效,临床上常用来治疗慢性持续哮喘、皮炎、关节炎等疾病,像很多人常用的某皮炎平就是激素药。
如果长期使用激素或滥用激素,不仅易形成依赖,还会造成大量免疫细胞阵亡,降低免疫力;还可造成骨骼、肌肉受损,蛋白质和脂肪被过度消耗,神经系统异常,消化道出血等问题,严重危害健康。
大多数激素类药物都以“松”字结尾,如强的松、地塞米松、氟轻松等,说明书上也通常会标明这是“类固醇皮质激素”。使用时,一定要谨遵医嘱。
4、输液相当于“小手术”,不能随便用
有医院要求输液,觉得好得更快。但输液相当于一个“小手术”,需要刺破血管把药输进去。在这个过程中,存在多种健康威胁:
①堵塞微小血管:输入血液的药物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微粒,如果它们堵塞在微小血管中,可能聚集引起栓塞。
②热原反应、过敏反应:输液因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副作用更多、更明显,甚至在药品不良反应中58.7%都与它有关,包括高热、寒战、红疹、瘙痒、肿胀等,严重者还可能导致休克甚至死亡。
③局部静脉炎:长时间输液可引起局部静脉炎,导致局部组织红、肿、热、痛,甚至伴有畏寒、发热等。
专家建议,不管是什么病,都应秉持“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静滴”的原则。
5、用藿香正气水解暑需对症
夏季高温,天气闷热,中暑也非常常见,但大多数人都只知道“中暑喝藿香正气水”,但其实也并非完全适用。
藿香正气水虽能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但只适用于阴暑,常表现为恶心、呕吐、头晕脑胀、食欲变差等;而对于表现为高烧不退、喉咙痛、咳*痰等的阳暑,则只会火上浇油,更适合用十滴水、人丹、风油精等。
更何况,藿香正气水的酒精含量高达40~50%,有很多服用禁忌,比如: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孕妇及婴幼儿不建议服用;不能与抗生素药物同服;服用后不能马上开车等等。
三、用好天然“良药”
轻松应对各种小毛病
其实生活中的一些常见食材,也是治病的“天然良药”,用对了,可以轻松应对各种小毛病。
1、“天然消炎药”:马兰头
马兰头别名红梗菜、鸡儿菜,它有“抗炎野菜”的称号,它的提取物被广泛应用在消炎药中,对于咽喉肿痛、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等急性炎症可起到辅助治疗作用。
从现代营养学来讲,每百克马兰头含胡萝卜素μg、钾元素mg、膳食纤维1.6g,铁含量和菠菜接近,属高钾低钠蔬菜,适当食用有助于调节神经、辅助控压、保护视力。
新鲜马兰头可以焯水后拌豆干,马兰头干品可用来烧肉等。
2、“天然感冒药”:金银花、生姜
金银花性甘寒但不伤胃,善于去肺火,适用于风热感冒、红肿热痛、头昏头痛、多汗烦闷等症。风热感冒初期,可每天取金银花20g煎水或泡茶饮,但连续饮用不宜超过1周。
生姜药性辛温,能发汗解表、祛风散寒,有畏寒怕冷、发烧较轻、鼻塞、流清鼻涕、咳稀白样痰、舌苔白症状的风寒感冒患者,可用去皮生姜煮水饮用,也有助于促进血液流通,帮助排汗。
3、“天然排*草”:蒲公英
肝脏是人体的解*器官,难免受到“*素”侵害,而蒲公英是降肝火、排肝*的良药,甚至有“排*草”、“药草皇后”的美誉,其所含有的蒲公英甾醇、卵磷脂、维生素C、维生素E等都是保护肝脏的有效成分,尤其根茎中含量较高。
蒲公英一茶匙,红枣2~3枚,加水冲泡即可。红枣可以缓和蒲公英的寒性,两者合用后解肝*能力更强,同时还有助于清除肝火,护肝美颜。
4、“天然养胃药”:圆白菜
圆白菜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B1、B2、C、U)、纤维素、碳水化合物及各种矿物质,其中维生素U是“抗溃疡因子”,能保护并修复胃黏膜,维持胃部细胞的正常功能,降低病变的几率。
同等大小的圆白菜,重量大的口感更好。处理圆白菜时,建议用手撕,有助于减少营养素的流失。
本文来源:北京卫视我是大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