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强酸类中毒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最懂蘑菇的程序员一年鉴定毒菌2000多次
TUhjnbcbe - 2023/4/8 10:07:00
北京中科医院骗人 https://m.sohu.com/n/464804718/?pvid=000115_3w_a

蘑菇司空见惯,很多蘑菇还是人们餐桌上的常见食材,然而蘑菇是一个很笼统的称呼,从生物分类学上说,应该称它们为菌物,目前人们对菌物的了解其实远逊于对动物和植物的了解。90后小伙“赶尾人”专心研究菌物已经有很多年,去年仅在微博上帮网友鉴定*菌物就达多次。虽然现在不是菌物生长的旺季,不过记者两次和他登上紫金山,在他的指导下见到了丰富多彩的菌物。“赶尾人”提醒说,目前对菌物的研究存在很多空白,*菌物没有显著特征,网上的鉴定方法几乎都出过事,野生菌物不要轻易采摘食用。蘑菇是繁殖器官

菌丝才是“根”和“叶”

“赶尾人”是个帅气的广东小伙,虽然大学专业和菌物没有什么关系,工作是做程序员,但是他对菌物的研究已经有很多年了。他告诉记者,菌物喜欢气候湿润、不太炎热的环境,天气太热有利于细菌的繁殖,大多数真菌抢营养不是细菌的对手。云南的气候最适宜菌物的生长,南京也是一个理想地点,菌物种类非常丰富,各种类型的菌物基本都能找到,能作为食用菌的菌物也有很多,像糙皮侧耳(平菇)、野生型金针菇、竹燕窝、鸡油菌、木耳等,但是*菌的种类也非常齐全,如灰花纹鹅膏、欧氏鹅膏、肉褐鳞环柄菇、大青褶伞等*菌也很常见,在紫金山上还能找到好几种虫草。

广东小伙“赶尾人”

最近南京雨水比较多,紫牛新闻记者和“赶尾人”一起到紫金山考察。一踏上登山步道,就发现路边一截树枝上长着不少黑耳。“赶尾人”介绍说,这种黑耳长得有点像木耳,是凝胶状的,但是干了之后不像木耳那样还能保持耳朵的形状,而是会缩成一团。如果把它当成木耳食用,会得光敏性皮炎。

之后在他的指点下,记者见到了裂褶菌、毛木耳、野生型金针菇、树舌灵芝等。

“赶尾人”带着记者辨别菌类

“赶尾人”掀开路边厚厚的落叶,记者看到白色的菌丝就像蛛网一样连成一片。他介绍说,菌丝是蘑菇的营养器官,相当于蘑菇的“根”和“叶”,它们分解落叶和树枝等有机物,积蓄营养,积攒到一定程度就“开花结果”,子实体(蘑菇)是它们的繁殖器官。还有专家认为,菌丝像互联网一样,还能给植物传递信息,帮助它们防范病虫害。因为菌丝这类营养组织长在地下,如果不等到子实体长出来,很难确定它们的种类。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很多菌种没有办法人工种植,因为它需要一整套生态环境,而且有些还得在好几十年的树林中才能开始出菇。比如松茸、见手青、美味牛肝菌等都是这样。

从前按形态分类

基因测序后颠覆认知

菌物分布极广,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对它们的研究却很不足。

“赶尾人”说,很多人喜欢把蘑菇说成植物,其实那是几十年前的旧知识了,现在菌物与动物、植物平级,在演化树上甚至更接近动物一些。

欧洲也有吃菌子的习惯,他们的菌物研究起步比较早,管理相对更为严格。专家和爱好者数量也更多。比如德国,德国的真菌协会,可以帮大众鉴定蘑菇,还有大量认证过的蘑菇教练,可以带动有兴趣的人去认识蘑菇,了解蘑菇知识。

我国的菌物研究起步比较晚,专业人员和爱好者都比较小众,知识获取的成本比较高。不过在应用基因测序等新技术研究菌物方面,是跟着世界潮流的。

只是没想到,把基因测序应用到菌物研究之后,竟然使这个领域“面目全非”。

“赶尾人”告诉记者,以往一般通过外形对菌物进行分类,近年来开始进行基因测序后,很多成果打破了人们的认知。比如常见的香菇是一个属,包括很多物种,经过基因测序,我们经常食用的香菇被单独拎出来,放在类脐菇科的微香菇属,其它“香菇”跟它根本不是一家,被归到多孔菌目下面了,全部乱了套。

还有中国人吃了千百年的黑木耳,从前以为它和欧洲木耳同种,近年来对它进行基因测序,才发现是一个新物种,于是对它进行正式命名,拉丁文名称就是“黑木耳”的拼音。

这样的菌物还有不少,比如金针菇,以前认为和欧洲的毛腿冬菇一样,后来发现不是一回事,近几年才确定物种为丝盖冬菇。

*菌物没有显著特征

不能拿经验生搬硬套

菌物分类的复杂性不仅给科学研究带来困难,普通人照搬经验也容易遇到危险。在食物中*案例中,蘑菇中*占大头。

在微博平台上,经常有人找“赶尾人”咨询鹅膏菌。他告诉记者,鹅膏菌有很多种类,其中可食用的鹅膏菌味道鲜美,但有*的鹅膏菌所携带的*素种类也非常全,仅凭民间经验分辨很容易出事。

不少鹅膏菌是纯白色的,西南地区出产的有些白色鹅膏菌非常好吃,那里的人到其他省份工作,看到当地有白色鹅膏菌,就依据老家的经验采来吃,结果导致中*,严重的甚至导致身亡。

“赶尾人”说:“以前有误解说蘑菇颜色越鲜艳*性越大,其实它的*性和颜色根本没关系,*蘑菇没有什么显著特征,网上流传的所谓鉴定方法,几乎都害过人。在一个地方有采菌经验,不能生搬硬套到其它地方。就算在云南或者东北采菌非常有经验,在充分学习之前,也不要采南京的野菌来吃。”

有*的菌

他说,有些媒体喜欢拿“吃蘑菇见小人”说事儿,其实菌物*素种类有很多,中*后出现幻觉并不多见,过于强调这方面,不仅可能误导读者,还可能使一些好奇的人去模仿。

还有人为了口腹之欲,明知某些菌物有*也会去吃,最有名的可能就是见手青。这种菌物中国很多地方都有生长,在云南经常有人豁出命去吃见手青,因为和这种菌物打交道比较久,所以那里的人可能有比较丰富的处理经验。其他地方对见手青了解得比较少,万一认错了,就可能出大问题。近年来,北京、上海等地都开始出现见手青中*案例。

去年鉴定两千多次

每两个小时就得刷一次手机

目前“赶尾人”在微博上有多万粉丝,每年蘑菇生长旺季,找他咨询的人非常多。

年的降水量特别大,适宜蘑菇生长,因此是一个蘑菇“大年”。根据疾控部门的数据,年有近人误食*蘑菇中*,其中74人死亡,中*数量是前一年的10倍。这个数据参考价值有限,因为去年疾控对*蘑菇中*事件处理能力增加,中*事件上报率也增加了。尽管如此,他从实际经验推算,年吃菌中*人数应该是年的5到6倍。

烟管菌

“赶尾人”告诉紫牛新闻记者:“一到吃菌的旺季,白天基本上每两个小时必须看一下手机,私信和评论里求助的人非常多。”年12月初,他用程序获取自己的微博数据,发现近一年时间里发的有*菌物评论达条,鉴定私信段,相当于过去4年工作量总和。

因为菌物研究存在不足,目前很多菌物可能还属于未知物种,它们有什么*性还不清楚。如果误食出现问题,救治更为麻烦。

城市绿化带常有*菌

前年有大学教师误食丧生

很多有*菌物生长在山林中,和城市人口的交集比较小,中*、致死案例相对不是很多。不过在城市中也会出产一些有*菌物,而且它们和可食用菌有点相似,误食中*案例频发,最典型的就是肉褐鳞环柄菇和大青摺伞。

“赶尾人”告诉记者,在南京等城市的绿化带中,经常能发现肉褐鳞环柄菇,雪松树下尤为常见。它含有剧*的鹅膏*肽。

“前年一天上午,医院转出来的鉴定求助,鉴定发现是肉褐鳞环柄菇,但到下午人就没了,”他说,“出事的是上海的一位大学老师,在校园里的雪松树下见到肉褐鳞环柄菇,以为是香菇,就采集回家食用。吃了之后开始拉肚子,他自己没当回事,就硬撑着,医院的时候,肝已经坏掉了,最终没有抢救过来。”

有*的肉褐鳞环柄菇

大青褶伞生长在阔叶树下,长得白白净净很好看,但会造成特别严重的肠胃炎,吃了要上吐下泻,因为找“赶尾人”鉴定大青褶伞的人比较多,他的粉丝给这种有*蘑菇起了个外号叫“ICU菇”。

他告诉紫牛新闻记者说,去年9到10月份的时候,每天都有几个人来问大青褶伞,“我对这些求助进行解答的同时会进行转发,就是希望让更多人看到,防止误食。大青褶伞中*是最常见的,虽然它一般不会致死,但会造成巨大的医疗资源浪费。”

大青褶伞

“赶尾人”不建议采摘城市里生长的菌物食用,除了可能遇到有*菌物,城市环境也存在重金属超标问题,因此可食用菌也不安全。

春天已经到来,雨水越来越多,华南各地已经开始大量出菇,华中马上也要开始了,“赶尾人”提醒说:“希望大家克制自己的好奇心,没有经验的话不要采集,更不要吃不认识的野蘑菇,买的也不行,中*案例我看过太多太多了,真的希望能少一点。”

紫牛新闻记者|宋世锋

紫牛新闻常年法律顾问:北京大成(南京)律师事务所唐迎鸾律师

1
查看完整版本: 最懂蘑菇的程序员一年鉴定毒菌2000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