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强酸类中毒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青海疾控最新提示西海都市报
TUhjnbcbe - 2022/12/30 21:09:00

六月进入夏季,气温逐渐升高,居民在预防新冠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的同时,还应注意常见食源性疾病、细菌性痢疾预防。另外,甘肃白银越野马拉松因极端天气导致参赛选手失温,致21人罹难,本月防病提示还给大家科普失温的预防。

一、H10N3

6月1日,国家卫健委通报了江苏省一例人感染H10N3禽流感病例。以往常见的人感染禽流感有H7N9、H9N2、H5N1和H5N6等亚型,本次发现的H10N3禽流感病*此前在禽类中偶有检出,首次出现人感染病例,目前患者经积极治疗已康复出院。

人感染禽流感的主要感染来源是接触携带病*活禽或去过受污染的活禽市场,很少发生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感染初期一般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如发热、咳嗽、胸闷气短,可伴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全身症状。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体温一般持续在39℃以上,多在发病3~7天出现重症肺炎。

根据对病*特性的研究和以往疫情来看,H10N3发生大规模传播流行风险极低,本次病例为偶发事件,大家不需要对此感到害怕和恐慌。然而,这次的病例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在新冠疫情尚未平息的阶段,新型呼吸道传染病的威胁也一直存在,所以在此我们呼吁大家做好以下几点,积极预防禽流感及其他呼吸道传染病:

预防措施:

1.去往人员密集的场所、有活禽或野生动物的场所时,应该做好个人防护,规范佩戴口罩。接触活禽等动物之后需要彻底清洗双手。

2.尽量避免接触活禽或去往有活禽的场所;在正规市场采购经检疫合格的冷鲜禽,避免采购活禽;

3.处理禽类时注意个人防护,佩戴口罩、手套,处理完成后尽快清洗双手及案板、刀具等物品。

4.注意生熟分开,禽类要彻底煮熟后食用,不采购、烹饪、食用来源不明的禽类或病死禽,坚决不捕猎、贩卖、食用野生动物。

二、新冠肺炎

全球疫情仍不容乐观,多国疫情严重。国内多地出现本土疫情,市民仍需要提高警惕,做好必要的预防措施。

预防措施:

1.本月迎来端午假期,建议市民朋友错峰出游,尽量避开热门景点和高峰时段,减少密闭空间内的娱乐项目。

2.乘坐大巴、飞机、火车等交通工具时,全程佩戴口罩,并妥善保存票据以便查询;游玩过程中尽量保持社交距离,注意手卫生和咳嗽礼仪。

3.旅行途中和旅行后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如出现干咳、发热等症状,做好防范感染他人的措施,尽早到就近的医疗机构就诊。

4.接种疫苗是预防新冠肺炎最好的办法,不要因为旅行影响到疫苗接种。

三、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通俗的讲就是“吃出来的病”,主要在夏秋季高发。我省主要是细菌性、有*植物性和化学性多见。发生场所主要在家庭,所以要想应对食源性疾病首先要做好家庭内防范措施。

预防措施:

1、细菌性食源性疾病预防措施:

①.养成良好的食品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加工制作食品前要洗手,处理食材要生熟分开,烧熟煮透再食用;

②.重视食物的保存温度。多数致病菌生长繁殖的适宜温度约为20-40℃,所以在夏季,饭菜在常温下保存不宜超过2小时,应在冷却后及时存放冰箱,在冰箱保存的时间也不要超过3天;

③.杜绝潜在的感染风险。餐饮行业从业人员如发生腹泻呕吐、患有化脓性皮肤病、或其它传染性疾病时,应立即离岗;

④.并非所有人都适合吃野菜。一些野菜的膳食纤维比较粗,肠胃功能较弱或是患有慢性肠胃炎的人食用易引起消化不良,甚至引发腹痛、腹泻等症状。

2、有*植物性食源性疾病预防措施:

预防有*植物及其*素中*要做到正确的加工食用、不采食不认识的野生植物。

3、化学性食源性疾病预防措施:

预防化学性食源性疾病要做到鼠药、农药等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防止误食误用。

发生腹泻后怎么办:

1.不要轻易服用止泻药,以免贻误病情。进餐后如出现呕吐、腹泻等食物中*症状时,可用手指刺激咽部帮助催吐,排出*物。但病人已经昏迷的时候,不宜进行人为催吐,否则容易引起窒息;

2.如果腹泻症状持续,并伴有便血、发热、脱水等症状,尤其是老人、小孩敏感性高,须尽快就医治疗,谨防休克;

3.患者须调整饮食,吃易消化的食物,如米汤、糖盐水等,减轻胃肠道负担;同时注意腹部保暖。

四、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属细菌引起的以粪-口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的肠道传染病,好发于夏秋季。细菌性痢疾一般是通过饮用或食用被志贺菌属细菌污染的水、食物传播,也可通过苍蝇活动或日常生活接触传播。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粘液便和脓血便,部分病例可出现发热等症状。

预防措施:

1.不喝生水、不吃生冷变质的食物;

2.制作食品时应生熟分开,生吃的蔬菜水果要清洗干净;

3.餐具要做好清洗消*;

4.饭前便后要洗手,加强厕所及粪便管理,防止苍蝇叮爬食物。

五、失温

5月22日,甘肃白银越野马拉松比赛途中,突遇极端天气,局地出现冰雹、冻雨、大风,气温骤降,参赛人员出现身体不适、失温等情况。夺去了21人的生命。造成选手罹难的原因是被称为两大户外杀手之一的“失温”。

“失温”到底有多可怕:

失温也叫“意外低温”,在临床上是低温综合征的一种,是寒冷环境引起的体温自发下降至低于35℃。此时体温调节中枢是正常的,只是因为产生的热量不足以满足身体的需要,导致身体深部体温也就是核心体温(指大脑和心、肺等维持生命的主要器官的体温)的明显下降,从而引起所有器官功能都不正常,最终导致死亡。

在日常生活中,寒冷会刺激体温调节中枢,通过肾上腺素能交感神经使体表血管收缩以保持体温,并通过运动神经增加肌肉张力和抖动来产生热量。

之所以失温会对人体造成这么严重的影响,是因为低温降低了整个酶活性,并使外周血管扩张以及对需氧代谢的影响,因此低温事实上影响到身体的每个系统。

所以,失温者在受寒冷初期有头痛、不安、四肢肌肉和关节僵硬、皮肤苍白冰冷、心跳和呼吸加快、血压升高等症状。

当体温持续下降,患者由嗜睡陷于精神错乱状态。

体温低于32.2℃时,患者心跳、呼吸减慢,脉搏细弱,并有心律失常,患者出现幻觉、好战、拒绝救助,进一步进展至木僵和昏迷。

此时,寒冷的心脏经受不起刺激,任何刺激都可引起室颤。如体温继续下降至29~24℃C,则将因心脏停搏或室颤致死。

户外运动遇到失温怎么办:

首先需要做的是让失温者不再继续暴露在寒冷中,如果是湿衣服,一定及时换掉,避免散发更多热量。

可给失温患者使用37℃的复温毯,如果现场条件不允许,可以用衣物或者睡袋对失温者进行包裹。对失温患者的体外复温,应集中在对核心部位,例如脖子、腋窝、腹股沟。四肢只需要做好被动保暖防止结冰。另外回温时要用布包裹热水瓶,防止回温过快。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严重失温者来说,在野外无法复温到正常状态,复温只能拖延死亡,医院救治。

在搬运失温患者的时候也一定要小心,以免搬运过程中,使失温者让大量的冷血液从表皮回流到心脏,引起心律失调。

来源/青海疾控订阅号

1
查看完整版本: 青海疾控最新提示西海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