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强酸类中毒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第十一章肾功能及早期肾损伤的检查 [复制链接]

1#

E、溶菌酶

D

α2-巨球蛋白是血浆中分子量最大的蛋白质。由肝细胞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合成。由于其分子量>,不能通过肾小球滤过膜,所以它不会出现在高选择性蛋白尿中。

24、肾小球可以滤过血浆是依靠

A、有效渗透压作用

B、有效滤过压作用

C、逆流倍增作用

D、主动转运

E、易化扩散

B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主要取决于肾血流量及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血浆就是通过肾小球有效滤过压实现滤过作用的。

25、慢性肾小球炎时,肾小球滤过功能常

A、升高

B、降低

C、正常

D、变化不定

E、正常或升高

B

滤过是指当血液流过肾小球毛细血管网时,血浆中的水和小分子溶质通过滤膜形成滤液(原尿)的过程。慢性肾小球炎时,肾小球滤过功能常降低。

26、肾血浆流量通过肾小球成为原尿的百分数是

A、10%

B、20%

C、30%

D、40%

E、50%

B

肾血浆流量通过肾小球成为原尿的百分数为滤过分数,用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浆流量的比值来表示。正常值约为20%,它是衡量肾小球滤过功能的一项指标。由于排除了肾血浆流量大小的影响,因而较单纯的肾小球滤过率更能准确反映肾功能的好坏。

27、可以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膜的蛋白质是

A、清蛋白

B、IgG

C、IgM

D、β2微球蛋白

E、α2巨球蛋白

D

血中的β2m可自由通过肾小球,几乎全部(99.9%)在近曲小管(PCT)重吸收,经小管上皮细胞吞饮作用进入细胞内,被溶酶体消化分解为氨基酸供机体再利用,由尿排出者仅占0.1%。

28、肾病综合征实验室检查表现不可见

A、严重蛋白尿

B、低清蛋白血症

C、严重水肿

D、高脂血症

E、血尿

E

肾病综合征的主要生物化学表现:①大量蛋白尿;②低蛋白血症;③血浆浓度增高;④高脂血症;⑤高凝状态;⑥水肿的出现。

29、关于尿微量白蛋白的叙述,下列错误的是

A、用蛋白定性的化学方法不能检出

B、多采用免疫化学法进行常规测定

C、可随机留取标本

D、可见于糖尿病性肾病

E、为晚期肾损伤的测定指标

E

尿微量白蛋白(mAlb)测定的临床意义包括:①是糖尿病诱发肾小球微血管病变最早期的客观指标之一,对糖尿病性肾病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②可用于评估糖尿病患者发生肾并发症的危险度。③mAlb是高血压性肾损伤的早期标志。④可评估高血压的疗效。⑤可用于妊娠诱发高血压肾损伤的监测。

30、下列哪项不是非蛋白含氮化合物

A、尿素

B、肌酐

C、尿酸

D、肌酸

E、乳酸

E

血中蛋白质以外的含氮化合物称为非蛋白氮(NPN)组分。血中NPN包括组分多达15种以上,其中血尿素氮(BUN)占45%,其他有肌酐、尿酸、肌酸等。

31、肾病综合征时血浆蛋白质浓度不降低的是

A、清蛋白

B、铜蓝蛋白

C、α2巨球蛋白

D、前清蛋白

E、α1酸性糖蛋白

C

肾病综合征时,血浆中,相对分子量较小的IgG含量下降,而分子量较大的IgM相对增高。血浆中其他大分子物质如纤维蛋白原,α2-巨球蛋白等,血浆浓度增高。

32、人体嘌呤分解代谢的主要终产物是

A、尿素

B、尿酸

C、肌酐

D、核苷酸

E、肌酸

B

在人体内,螵呤核苷酸分解生成螵呤核苷及螵呤后,经水解脱氨和氧化,最后生成尿酸。

33、正常尿液中所含的微量蛋白质主要是

A、白蛋白

B、IgG

C、β2-微球蛋白

D、T-H蛋白

E、核蛋白

A

正常人尿蛋白含量极微25mg/24h,微量蛋白中以白蛋白为主。

34、最能反映肾功能损害程度的试验是

A、染料排泄试验

B、清除试验

C、浓缩试验

D、稀释试验

E、血肌酐测定

B

在现行肾小球滤过功能中肌酐清除率能较早反映肾功能的损伤,如急性肾小球肾炎,在血清肌酐和尿素两项指征尚在正常范围时,Ccr可低于正常范围的80%以下。

35、下列物质不属于非肌酐色原的是

A、丙酮

B、乙酰乙酸

C、丙酮酸

D、胆红素

E、葡萄糖

D

血中丙酮、丙酮酸、叶酸、抗坏血酸、葡萄糖、乙酰乙酸等都能在此反应中呈色,因而被称为“非肌酐色原”,用血清作样品测定时此类物质可占总发色强度的约20%(红细胞中约含50%)。

36、正常人血氨的清除主要通过的途径为

A、在脑组织中合成谷氨酰胺

B、形成尿素由肾脏排出

C、通过呼吸系统排出

D、通过肾小管分泌从尿中排出

E、从汗腺以氨盐排出

B

尿素是氨基酸代谢终产物之一。肝内生成的尿素进入血循环后主要通过肾排泄,肾外途径(如汗液)排出量比例很小(低于5%),GFR减低时尿素排出受阻,血中尿素浓度即升高。

37、肾单位不包括

A、肾小球

B、髓袢升支

C、髓袢降支

D、集合管

E、近曲小管

D

肾单位是肾脏的基本功能单位,两侧肾脏大约有万个肾单位,肾单位由肾小球、小球囊腔、近曲小管、髓袢和远曲小管组成,集合管不包括在肾单位内。

38、尿素氮测定(二乙酰一肟法)其血清中尿素在氨基硫脲存在下与二乙酰一肟在

A、强碱溶液中生成蓝色复合物

B、热强酸溶液中生成红色复合物

C、中性溶液中生成紫红色复合物

D、弱酸性溶液中生成*色复合物

E、热强酸溶液中生成蓝色复合物

B

尿素氮测定常采用二乙酰一肟法和酶耦联速率法(尿素酶法)两种测定方法,其中二乙酰一肟法其血清中尿素在氨基硫脲存在下与二乙酰一肟在热强酸溶液中生成红色复合物。

39、某患者血肌酐为88.4μmol/L,尿肌酐浓度为μmol/L,24h尿量为ml,其内生肌酐清除率为

A、35ml/min

B、55ml/min

C、50ml/min

D、ml/min

E、ml/min

B

内生肌酐消除率的公式为:Ccr=U×V/P其中,V:每分钟尿量(ml/min)=全部尿量(ml)÷(24×60)minU:尿肌酐,μmol/LP:血肌酐,μmol/L从公式可以算出,内生肌酐清除率为55ml/min。

40、当血糖超过肾糖阈值时,可出现

A、生理性血糖升高

B、病理性血糖升高

C、生理性血糖降低

D、病理性血糖降低

E、尿糖

E

当血糖浓度超过10mmol/L时,血糖浓度再增加,重吸收也不再增加,尿中出现葡萄糖。这个浓度界值称为肾糖阈。也就是说,当血糖超过肾糖阈值时,可出现尿糖。

41、肾病综合征患者表现为高凝状态的主要原因是

A、抗凝血酶Ⅲ大量丢失

B、清蛋白大量丢失

C、转铁蛋白大量丢失

D、IgG大量丢失

E、纤维蛋白原显著增高

A

抗凝血酶Ⅲ大量丢失是高凝状态的主要原因。此外由于纤维蛋白原合成增加及血小板聚集活跃等因素,加重高凝状态。

42、可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的蛋白质是

A、IgG

B、α2巨球蛋白

C、β2微球蛋白

D、IgM

E、清蛋白

C

中分子以上的蛋白质巨大部分不能通过滤过膜,少量选择性的微量蛋白可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如β2微球蛋白。

43、蛋白尿是指

A、成人每日尿蛋白持续超过mg

B、成人每日尿蛋白持续超过mg

C、成人每日尿蛋白持续超过mg

D、成人每日尿蛋白持续超过mg

E、成人每日尿蛋白持续超过mg

A

蛋白尿是尿液中出现超过正常量的蛋白质,即尿蛋白定量大于0.15g/24h。

二、A2

1、某女,3年前出现夜尿次数增多并伴有泡沫尿,1年前于我院诊断为慢性肾功能衰竭,3天前无诱因出现双下肢水肿,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可缓解。并伴有尿量减少,无肉眼血尿。实验室检查:肾功:Urea34.35mmol/L,Cr.30umol/L,UA.0μmol/L,24小时尿蛋白定量结果应

A、<80mg

B、<mg

C、<mg

D、<mg

E、>mg

E

慢性肾功能衰竭分四期:肾储备能力丧失期、氮质血症期、肾功能衰竭期、尿*症期,在肾功能衰竭期肾功能已严重受损,会有大量尿蛋白。

三、A3/A4

1、患者,男性,在手腕部的剧烈运动后感觉踝关节疼痛,1个月后又发生阵发性左下腹绞痛而就医。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正常,肝功能和血清淀粉酶正常,血清尿素和肌酐正常。泌尿系统影像学检查发现有肾结石。

1、进一步测定血清尿酸为μmol/L,则该患者可能患有

A、肾结石

B、高血压

C、风湿性关节炎

D、急性肾炎

E、痛风

E

痛风是螵呤代谢失调所致,血清尿酸(UA)可明显升高。(可高达~0μmol/L)。所以UA主要用作痛风的诊断指标。正常人UA的参考值:男性~μmol/L(3.0~7.4mg/dl)。

2、关于该患者踝关节疼痛,以下哪项不对

A、其踝关节疼痛与运动有关

B、急性关节炎常是痛风的首发症状

C、可能由尿酸钠结晶沉积于关节腔内引起

D、最易受累部位是躅跖关节

E、踝关节、跟关节等其次受累

A

痛风的临床表现:①无症状性高尿酸血症期;②急性痛风关节炎;③临界间痛风。患者踝关节疼痛是痛风的临床表现之一,与运动无关。

四、B

1、A.肾小管性蛋白尿B.肾小球性蛋白尿C.肝细胞性蛋白尿D.溢出性蛋白尿E.不明原因蛋白尿

1、通透性增加所引起的蛋白尿称为

ABCDE

B

蛋白尿是尿液中出现超过正常量的蛋白质,即尿蛋白定量>0.15g/24h。当肾小球通透性增加时,血液中蛋白质被肾小球滤过,产生蛋白尿,而血浆中低分子量蛋白质过多,这些蛋白质大量进入原尿,超过了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时,也可以产生蛋白尿。前者称为肾小球性蛋白尿,后者称为血浆性(或溢出性)蛋白尿。此外,当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受损,重吸收能力降低或丧失时,则产生肾小管性蛋白尿。

2、肾小管上皮细胞受损所引起的蛋白尿称为

ABCDE

A

蛋白尿是尿液中出现超过正常量的蛋白质,即尿蛋白定量0.15g/24h。当肾小球通透性增加时,血液中蛋白质被肾小球滤过,产生蛋白尿,而血浆中低分子量蛋白质过多,这些蛋白质大量进入原尿,超过了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时,也可以产生蛋白尿。前者称为肾小球性蛋白尿,后者称为血浆性(或溢出性)蛋白尿。此外,当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受损,重吸收能力降低或丧失时,则产生肾小管性蛋白尿。

3、血浆中低分子蛋白质过多所引起的蛋白尿称为

ABCDE

D

蛋白尿是尿液中出现超过正常量的蛋白质,即尿蛋白定量0.15g/24h。当肾小球通透性增加时,血液中蛋白质被肾小球滤过,产生蛋白尿,而血浆中低分子量蛋白质过多,这些蛋白质大量进入原尿,超过了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时,也可以产生蛋白尿。前者称为肾小球性蛋白尿,后者称为血浆性(或溢出性)蛋白尿。此外,当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受损,重吸收能力降低或丧失时,则产生肾小管性蛋白尿。

2、A.远曲小管排H+↓B.近曲小管重吸收HCO3-↓C.远曲小管排H+↓和近曲小管重吸收HCO3-↓D.醛固酮作用↓E.肾衰竭

1、混合型或Ⅲ型肾小管性酸中*的肾功能障碍是

ABCDE

C

混合型或Ⅲ型肾小管性酸中*(RTA)主要是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近端肾小管对碳酸氢盐的再吸收障碍和远端肾小管泌H+功能障碍造成血液和小管液间不能建立正常的PH梯度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发病时,会同时出现远曲小管排H+下降和近曲小管重吸收HCO3-下降。

2、高血钾性远端肾小管性酸中*的肾功能障碍是

ABCDE

D

高血钾性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是因缺乏醛固酮或肾小管对醛固酮反应减弱,远端肾单位Na+转运障碍或Cl-重吸收增加,从而抑制分泌H+,导致尿液酸化障碍。此病的功能障碍是醛固酮的作用下降。

3、远端肾小管性酸中*(Ⅰ型)的肾功能障碍是

ABCDE

A

远端肾小管性酸中*(RTA)主要是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远端肾小管泌H+功能障碍造成血液和小管液间不能建立正常的PH梯度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发病时,远曲小管排H+下降。

4、近端肾小管性酸中*(Ⅱ型)的肾功能障碍是

ABCDE

B

近端肾小管性酸中*(RTA)主要是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近端肾小管对碳酸氢盐的再吸收障碍造成血液和小管液间不能建立正常的PH梯度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发病时,近曲小管重吸收HCO3-下降。

3、A.肾小球滤过功能检查B.肾小球滤膜屏障功能检查C.肾小管重吸收功能检查D.肾小管酸碱平衡调节功能检查E.肾小管水、电解质调节功能检查

1、HCO3-排泄分数

ABCDE

D

肾小管通过分泌H+、重吸收HCO3-来调节机体酸碱平衡。

2、尿β2微球蛋白

ABCDE

C

β2-微球蛋白产生于淋巴细胞,因其分子量小,能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通过肾小球滤过后在近曲小管几近全部被重吸收,故尿中生理浓度很低。故可以通过检查尿β2微球蛋白检查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

3、葡萄糖最大重吸收量测定

ABCDE

C

肾小管葡萄糖最大重吸收极限量可反映近曲小管重吸收功能,但测定方法繁琐,多不采用。正常人尿糖阴性,当血糖超过肾糖阈,即8.9~10mmol/L(~mg/dl)时,可出现尿糖。如血糖正常、糖耐量试验正常而尿糖阳性,称为肾性糖尿,表示肾小管重吸收糖的功能减退。

4、尿蛋白选择指数

ABCDE

B

蛋白尿是尿液中出现超过正常量的蛋白质,即尿蛋白定量大于0.15g/24h。当肾小球通透性增加时,血液中蛋白质被肾小球滤过,产生蛋白尿,而血浆中低分子量蛋白质过多,这些蛋白质大量进入原尿,超过了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时,也可以产生蛋白尿。即蛋白尿的选择指数是肾小球滤膜屏障功能检查。

4、A.二乙酰一肟法B.双缩脲法C.Jaffe法D.酶偶联测定法E.ELISA

1、尿酸测定的方法是

ABCDE

D

尿酸的测定方法是酶偶联测定法。

2、肌酐测定的方法是

ABCDE

C

肌酐测定的方法是碱性苦味酸法(Jaffe法)和肌酐酶法。碱性苦味酸法(Jaffe法)干扰和影响因素较少,速度快,适用于自动分析,近年已被普遍采用。

3、血清总蛋白测定的方法是

ABCDE

B

血清总蛋白测定一般采用双缩脲比色法,它是目前首先推荐的蛋白质定量方法。此反应的优点是清、球蛋白反应性相近,操作简单,重复性好,干扰物质少,为首选的常规方法,其缺点是灵敏度较低。

4、尿素测定的化学方法是

ABCDE

A

尿素常用的测定方法是二乙酰一肟显色法(Fearon反应)和酶偶联速率法(尿素酶法)。

佳木斯小杰君

小编不易,给个赞吧!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