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强酸类中毒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转告父母ldquo酸汤子rdqu [复制链接]

1#

今天,很多人的朋友圈弥漫着一股悲伤:黑龙江“酸汤子”中*事件,最后一名经多日救治无效,不幸去世。至此,9名中*者已全部死亡。

谁能想到,一场家庭聚会、一顿特色早餐,竟夺走了一大家9口人的性命。

10月5日国庆假期的早上,该家庭的亲属共12人参加了聚餐,其中9位长辈全部食用了“酸汤子”,其余3个年轻人因为不喜欢这种口味没有食用。

当天中午,9位长辈陆续出现不适,送院治疗抢救。

到了10月12日,其中8人陆续死亡。10月19日,最后一名伤者也离世。

如此惨烈的中*事件,震惊全国,也让很多南方人第一次听说了“酸汤子”这种食物。

10月19日,国家卫健委为此发布了慎吃长时间发酵的酵米面类食品的提示。

酸汤子,是东北流行的一种小吃,大多是用玉米水磨发酵后做成,样子很像我们常吃的粗面条。

在东北地区的辽宁东部、吉林东南部及黑龙江东部一带,吃“酸汤子”的人都比较多。

黑龙江鸡西的这个家族9人中*后,最开始被怀疑为*曲霉素中*。

医院从这家人当天的食物当中,检出了*曲霉素严重超标。

到了10月12日晚,黑龙江卫健委公开回应,“锁定”真正的元凶:

经流行病学调查和疾控中心采样检测后,在玉米面中检出高浓度米酵菌酸,同时在患者胃液中亦有检出,初步定性是由高浓度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

记住这个关键词:米酵菌酸。

经当地警方调查,这个家族食用的“酸汤子”是家里自制的,而且在冰箱中冷冻了近一年的时间。

“东道主”这次拿出来招待大家之前,因为冰箱塞不下了,只是把它放在了家中阴凉处。

他们吃的“酸汤子”之所以有剧*的米酵菌酸,是因为“酸汤子”在制作过程中,要把玉米面在常温下进行长时间的发酵。

如果玉米或者环境中存在椰*假单胞菌,那么在长时间的发酵中,这种菌就会疯长并产生*素米酵菌酸。

而*素一旦产生,冷冻和烹饪加热都无法破坏。

除了“酸汤子”,所有面制品在发酵过程中都有被这种细菌污染的可能。

北方的臭碴子、酸汤子、格格豆,南方经发酵制作的汤圆、吊浆粑、河粉等都有中*风险。

不慎吃下*素米酵菌酸后,通常快则30分钟、慢也不到12小时就会发作,症状轻的是腹部不适、恶心、呕吐、头晕、全身无力等,严重的是肝肿大、呕血、血尿、惊厥、抽搐、休克甚至死亡。

除了发病急,还没有特效解*药物,死亡率高达40%-%。

年至今,全国已报告此类中*事件14起,84人中*,37人死亡。

在广东,米酵菌酸这只“魔*”也频频现身:

年7月,揭阳,11人在一家肠粉店吃完粿条不久,先后出现呕吐、腹泻等疑似食物中*症状,其中1人不幸死亡;

年9月,深圳,40岁女子阿芬,吃了泡发过3天的木耳中*昏迷,换了个肝;

年10月,河源,杨先生一家3口吃河粉中*,出现头晕、呕吐等症状,妻女抢救无效死亡......

经发酵的米面之所以会引起米酵菌酸中*,主要原因是使用了发霉变质的原料,虽然通过挑选新鲜无霉变原料,勤换水能够减少被致病菌污染的机会,但为保证生命安全,最好的预防措施是不制作、不食用酵米面类食品。

黑龙江省卫健委食品处提醒,要预防酵米面食物中*,应该做到这几点:

不制售、不食用酵米面、酸汤子等发酵面米食品;

制备发酵面米食品时要勤换水,保持卫生,要保证食物无异味产生,一旦发现粉红、绿、*绿、黑等各色霉斑,就不能食用,磨浆后要及时晾晒或烘干成粉,贮藏要通风、防潮、防尘;

禁止出售、食用变质银耳,不要自行采食鲜银耳;

发生酵米面中*后,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并及时就医,催吐、洗胃、清肠,对症治疗。

在我们的餐桌上,容易引起食物中*的远不止米酵菌酸这种*素。

例如——

自制葡萄酒可能产生带有剧*的甲醇。

自制泡菜时如果发酵时间不够长,未被分解的亚硝酸盐也是一大威胁。

自制的发酵豆制品中可能存在的肉*杆菌,会在密封状态下产生肉*素,污染严重时也会致人死亡。

因此,建议大家不要轻易在家尝试自制发酵食物,如果没有足够经验,极有可能使食材在制作过程中感染真菌和*素。

自家如果不能做到良好的通风措施,最好也不要囤积粮食。

如果需要储藏,也一定要注意防止食物变潮,以免产生霉菌和*素。

今日热点推荐,必看!

劝告大家!男人过了60岁,如果还能完成这4件事,说明有长寿的潜质

告诫家人!确诊癌症晚期,中医的土方法让肿瘤完全消失,12年了没复发

转告父母!男人早起时,身体有4个“表现”,快戒烟,肺部已“千疮百孔

告诫大家!“最脏”的一道菜,医生从来不让家属吃,吃一次比抽烟危害还大!

告诫家人!1块钱的农村偏方,治疗了90万人,专治多年糖尿病,没有副作用,百试百灵!

劝告大家!失眠多梦,多是气血不足,不用吃药,不用住院,1种种子煮水喝,让你倒头就睡

告诫家人!睡觉时出现3个异常,多半是血糖已经很高了,要重视,尽快降糖,切勿忽视

提醒大家!“血糖”高不高?看手就知道,手上没有“3种”现象,血糖稳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