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强酸类中毒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最新COACH研究rtCGMVsSMB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早期症状 http://www.bdfyy999.com/m/

引言

若将持续葡萄糖监测(CGM)作为临床独立决策,相信不少读者会心存疑虑。糖尿病胰岛素治疗中低血糖风险是血糖控制的主要障碍,自我血糖监测(SMBG)虽被广泛应用但无法及时判断低血糖的发生,而提供低血糖报警是CGM的主要优势之一。本文就CGM应用于胰岛素治疗将会如何减少低血糖风险,结合最新发表的一项名为COACH的研究加以说明,以期增进临床的认识。

图源rf

胰岛素治疗中低血糖风险监测:

SMBG的“不及”和CGM的“及时”

虽然胰岛素是控制血糖的“利器”但易增加低血糖风险。在1型糖尿病(T1D)和2型糖尿病(T2D)中,严重低血糖都与死亡和发病风险增加有关;而轻微低血糖,尤其是“无意识低血糖”,可导致患者置身险境,增加患者的恐惧感[1]。低血糖对胰岛素治疗患者的影响不容小觑,低血糖监测尤为重要。尽管SMBG仍被作为糖尿病患者日常血糖监测的主要手段,但其局限性之一在于监测频率不足时,可能对平均血糖、血糖波动或低血糖的发生率无法判断[2],因此很可能忽略胰岛素治疗患者的低血糖风险。

而CGM主要的优势在于能发现不易被传统监测方法所探测到的隐匿性高血糖和低血糖。其中实时CGM(rt-CGM)特别适用于血糖波动大、低血糖风险高,尤其是反复夜间低血糖、无感知性低血糖的患者[2]。

关于rt-CGM应用于胰岛素治疗将会如何改善低血糖风险,相关研究正在不断涌现。我们来分享最新发表在DiabeticMedicine的一项前瞻性、观察性研究[3],旨在以SMBG为对照,评估rt-CGM作为独立决策对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患者(T1DM和T2DM)降低中、重度低血糖事件的作用。

而所谓辅助与非辅助rt-CGM:是指早期rt-CGM系统的缺点是磨损时间短;经常发出滋扰警报;植入时疼痛;发射器突出;需每日校准;需确认指尖血才能做出治疗决策(即辅助使用)。而新型rt-CGM早已克服这些缺点,甚至可以取代指尖血作为决策依据(即非辅助使用,独立决策)

研究亮点

与既往同类型研究不同,该研究的亮点在于:将rt-CGM明确作为独立决策的工具使用参与者纳入标准宽泛(任何基线HbA1c、接受过胰岛素治疗的T1D或T2D成年患者;未曾使用过rt-CGM且未接受相关培训),避免研究集中于有问题性或高危低血糖的参与者,尽可能反映真实的低血糖水平研究设计允许每个参与者充当自己的对照

研究设计和方法

该研究为期12个月,前6个月参与者使用SMBG,胰岛素剂量的决策基于SMBG的血糖值,后6个月参与者使用rt-CGM,胰岛素剂量的决策基于rt-CGM数据。

主要终点是中度(需要第二方协助)和重度(导致癫痫发作或意识丧失)的低血糖事件频率发生改变;次要终点包括HbA1c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频率的改变。

研究结果

共有名平均年龄(SD)为50.3(16.1)岁、基线HbA1c为8.0%(1.4%)的参与者完成了研究,其中32.8%的人低血糖觉察意识受损,33.5%的人患有T2D。每个患者发生低血糖事件的平均频率(SE)从SMBG阶段的0.08(0.)下降到rt-CGM阶段的0.03(0.),下降了63%(p=0.)(图1)T1D和T2D患者的基线HbA1c在rt-CGM阶段均降低,且基线HbA1c较高的个体有更大幅度降低的趋势(图2)基线HbA1c7.0组中低血糖事件减少达91%

该研究提示:与SMBG相比,rt-CGM作为独立决策可显著降低胰岛素治疗患者的低血糖事件并改善HbA1c。且无论患者的糖尿病类型、低血糖意识或病史如何,在rt-CGM阶段发生的连续低血糖事件显著减少,可见rt-CGM用于胰岛素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良好。

rt-CGM用于胰岛素治疗和低血糖风险监测已被国内外权威指南推荐如:

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学会(AACE)的最新版临床实践指南明确指出[4]:强烈推荐所有接受强化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使用CGM;对于有问题性低血糖(频繁/严重低血糖,夜间低血糖、无意识低血糖),需要预警/提醒的糖尿病患者,推荐rt-CGM

《中国持续葡萄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年版)》推荐[5]:非重症监护室使用胰岛素治疗的住院T2D患者,使用rt-CGM可以减少血糖波动,使血糖更快、更平稳达标,同时不增加低血糖风险

从SMBG的辅助工具到成为独立指导胰岛素给药决策的重要工具,CGM尤其是rt-CGM已凭借其改善血糖控制、减少低血糖风险的强大优势实现了“逆袭”。不仅如此,rt-CGM还被证实可改善胰岛素治疗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强治疗信心、提升幸福感等,我们将在今后一一分享。

参考文献[1]MathieuC.etal.Diabetologia.May;64(5):-.[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华糖尿病杂志,,13(10):-.[3]BeckSE,etal.DiabetMed.Nov10:e.[4]GrunbergerG,etal.EndocrPract.Jun;27(6):-.[5]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华糖尿病杂志,,9(11):-.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