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强酸类中毒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王胜个体化治疗全方位照护,新冠肺炎重症 [复制链接]

1#
<

融媒体记者*玲玲医师报

随着新型冠状病*性肺炎(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提升危重症患者救治成功率已成为抗疫重点之一。资料显示,大多数新冠肺炎死亡病例中曾出现“炎症风暴”类似反应,并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最终危及患者生命。我国多名专家呼吁,抗击疫情,要重视“炎症风暴”!

近日,为提高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水平,由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指导,《医师报》社主办,广东天普药业支持的《阻断炎症风暴共同战“疫”》项目启动。该项目将采访我国30位急诊、危重症医学科领域知名专家,分享疫情下这些伟大医者的人文思想、防治新冠肺炎的专业体会以及抗疫下救治患者的感人故事,为广大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提供临床经验,助力提高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早日实现抗疫的全面胜利!

本期嘉宾:王胜教授

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委员

同济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

“那个小伙子才20多岁。”

提起一位因感染新冠肺炎的年轻患者离世,同济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王胜教授遗憾不已。

这位离世的患者虽然年纪轻,但体重高达公斤,是一位典型的肥胖患者。在新冠肺炎患者中,老年人及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极度肥胖等基础疾病者感染后容易发展为重症。

合并基础病患者,尤其肥胖患者需特别注意

与正常人相比,肥胖患者的肺容量相对受限、肺功能储备较低,治疗起来更加困难。王胜教授介绍,医院曾为这位患者用上了ECMO(体外膜肺氧合),在第十天时成功脱机,后因病情再次恶化上了第二次ECMO,结果在呼吸机参数和ECMO流量调至最高水平,通过镇痛镇静,甚至冬眠疗法等降低基础氧耗量才能勉强维持氧的供需平衡。

“为救治这位患者,我们花了非常多的精力,尽了最大的努力,肥胖这个问题真的要得到大家的重视。”他指出,这点与SARS、H7N9期间有些相似,肥胖患者及孕妇被感染后都有非常大的风险,人的肚子变大后,腹腔压力升高,肺功能也会受到影响。

接受医师报记者采访时,王胜教授已经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呆了近1个月。据悉,自疫情发生以来,上海公卫中心分别从仁济、瑞金、市一、市六、医院抽调了医护人员,基本由该院重症医学科的主任带队,也被人亲切地称为“五大天团”。而王胜教授便是市十的“天团队长”。

工作中的王胜教授

24医院已经成为他们的工作常态,患者的病情千变万化,随时随地都需要精心救治,很多医生经常半夜三更还在穿着多层密不通风的防护装备战斗,脱下防护服时全身都已湿透,其中艰辛,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另外,因为曾经离病*最近,谁都不知道是否能绝对安全,远离家人才能保护家人,个中辛酸,也无法言说。

好在所有人协力同心、不辞辛苦换来了上海85%的确诊病例痊愈出院这一好结果。上海获得如此成果的底气在哪里?或许是因为上海集聚了最优秀医疗人才及力量,数十台呼吸机、数台ECMO人工肺等医疗仪器设备齐“上阵”,多学科密切协作实现一人一策的良好治疗效果。王胜教授强调,一定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做好个体化的治疗。尤其要防止轻症患者向重症发展,警惕炎症风暴“这场大火”。

炎症风暴犹如一场大火灭火要“抗炎”

对于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而言,炎症风暴的发生对身体损害巨大。炎症风暴意指某些病*感染或当机体免疫功能异常时,促进炎性细胞因子持续大量产生,不断活化更多的免疫细胞聚集到炎症部位,过多的免疫细胞及多种促炎因子引起组织充血、水肿、发热、损伤,还可能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最终患者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对此,上海新冠肺炎临床救治专家组的专家们也曾尝试过免疫吸附等方法去“灭火”。也尝试过拮抗炎症介质,利用乌司他丁等可抑制炎症细胞释放这些炎症介质的药物,缩小炎症风暴的影响力。目前,国内抗炎药物不多,乌司他丁是其中一个代表药物,相对而言,它能保护重症患者的全身器官,副作用较小,王胜教授介绍。“对于炎症风暴的防治,我们还推荐使用大剂量维生素C和普通肝素抗凝。”此外,轻型和普通型患者一旦出现炎症风暴,建议采用间断短时血液滤过。

等火起时再灭火,始终是件困难的事情,而且还需一个起作用的过程。因此王胜教授强调,在炎症风暴将起时,一定要将火苗掐灭。加强普通型患者重症化的早期预警便显得尤为重要。他指出,基于目前的临床研究表明,老年(年龄65岁),伴有基础疾病,CD4+T淋巴细胞数/μL,血IL-6水平明显上升,2~3d肺部影像学检查发现病灶明显进展50%,乳酸脱氢酶(lacticdehydrogenase,LDH)2倍正常值上限,血乳酸≥3mmol/L,代谢性碱中*等均是重症化的早期预警指标。

面对新病*研究它破解它

在救治患者的同时,科学与研究是在对付一项新病*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另一个重要方法。在抗疫期间,王胜教授也带领团队不断地摸索着,他们联合上海其他专家,专门就新冠病*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的防护作了改进,将N95口罩经裁剪后用于呼吸机上,以免患者呼出的气体造成气溶胶传播,保护了其他患者及医务人员。

针对不少患者症状及影像学都与新冠肺炎非常相似,但核酸检测一直呈阴性等问题,他们也在思考是否是标本采集的原因。后来经研究发现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液的阳性检测率比传统的鼻咽拭子要高,“除鼻咽拭子外,建议尽可能留取痰液,实施气管插管患者可采集下呼吸道分泌物送病*核酸检测。”这项建议被众多专家采纳。

上海新冠肺炎临床救治专家组五位核心专家,右一为王胜教授

此外,部分患者使用机械通气后,又因为使用了大量的镇痛镇静药或广谱抗生素,导致其肠道微生态受到了影响。“我们也在试用一位教授发明的微生态制剂,希望通过它改善患者的肠道菌群失调等情况,疏通肠道,减少肠源性的感染。”

王胜教授还观察到新冠肺炎患者中,尤其是危重症患者的凝血功能异常现象很明显。他们正在尝试用普通肝素抗凝改善患者预后。

目前,部分研究成果已出炉。3月1日,由上海市新型冠状病*病临床救治专家组共同撰写的《上海市冠状病*病综合救治专家共识》发表在了《中华传染病杂志》上,王胜教授便是专家组成员之一,共识中便有他们的建议。

医护人员零感染上海做到了

虽然有的患者实在无力回天,但更多治疗成功的案例仍鼓励着上海抗疫一线的所有人。“有的患者送来时病情真的很重,但通过我们的努力,都救活了。”目前,上海公卫中心危重病房中的患者平均年龄在70岁以上,60岁以下死亡的很少,王胜教授介绍道。

另据报道,2月22日,4位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2月25日,使用气管插管和呼吸机长达12天的一位危重症患者出院。上海首例危重症患者出院大大提振了一线医护人员的信心,这说明通过采取积极措施,重症、危重症患者都是有望康复的。看到很多危重症患者转为轻症,不少患者已经治愈出院是王胜教授最开心的时刻。

王胜教授接受采访

对于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上海公卫中心不遗余力,对于医护的防护,上海公卫中心更是竭尽全力。“迄今为止,上海医护人员零感染。听说,全国仅有几十套正压式呼吸器,而我们在操作中都可以用到。这样“高规格”的配置也让一线的医生心中多了一分安心。此外,所有医护人员穿脱防护服时,都有专业的感控专家在旁边紧盯,以免出现疏漏,王胜教授介绍道。

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一人一策、对症治疗、及时灭火,在救治新冠肺炎患者过程中,上海经验或许能为大家带来一些思考。

这是个危险的病*,但遇见了一群不怕危险的人,谁会最终胜利呢?

相信会是我们。

作者《医师报》融媒体记者*玲玲

编辑/排版:*玲玲

审核:许奉彦

目前+医生已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