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强酸类中毒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劝酒文化止步于法律 [复制链接]

1#

本人80后,最好的年华正好赶上酒桌文化的巅峰期,身边很多同龄人都得了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一个不怎么联系的朋友今年初因为心梗放了三个支架,没有赶上这波支架降价潮十分可惜,一万三降到七百,不过这朋友家里有钱,得这个病就是喝酒喝的,下完支架后搭配着喝一种中药,说是北京的首脑们都喝这个,一包药10万块,恢复的不错,今年下半年又开始喝酒,难道有钱就有恃无恐不拿健康当回事吗?

这些年走过一些地方,不同地方的劝酒方式,我给大家汇报一下:

东北劝酒文化

东北人生性好爽,你会被他们的这股劲头震撼和感动,包房大、菜码也大,酒铺了一地,场面大,什么都不用你管,都安排好了,一通敬酒“贯口”,每一杯你基本都没有充分的理由拒绝,呡着呡着就呡多了,酒意上头,到后面基本就不受自己控制了。

我在东北生活了3年,东北的寒冷就像死神的冷,真能冻死人,东北的空旷让人感觉好像到了世界末日,在这种残酷和末日环境中长大的人,天生有一种洒脱和无所畏惧,因此,东北人喝酒除了可以御寒,还有及时行乐的意味,只要有酒,只要还清醒,东北朋友就能一直喝,今夜有酒今夜醉,根本不去想能不能见到明天的太阳。东北人的热情不是装的,是他能喝也敢喝。

东北人本就能说会道,小嘴像机关枪一样一套一套的,“万水千山总是情,少喝一杯没感情。”,“感情铁不铁,不怕胃出血。”,“人在江湖走,哪能不喝酒”。

如今很多劝酒的段子也被各地沿用,比如最经典的“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这话一出,请问你是闷还是不闷?

以下是东北酒桌上常用的劝酒令

1酒是粮食精越喝越年青,酒是粮食做不喝是罪过。

2你不喝我不喝,那么多的啤酒往哪搁?

3你不醉,我不醉。马路牙子谁来睡?

4一杯情两杯意,三杯就是好兄弟

5一杯干两杯敬,三杯喝出真感情

6这一杯喝不晕,朋友一起最贴心

7这两杯喝不醉,咱们都活两百岁

8一两二两漱漱口,三两四两精神抖

9五两六两还在吼,七量八两还能走

10千杯不倒万杯不醉,不会唠嗑全都白费

河南劝酒文化

河南一直以来就是人口大省,但人均下来,方方面面的物资就比较匮乏了,酒也不例外,所以,去河南的朋友常有一个困惑,那就是河南人敬酒的时候,他不喝,你得干,好多生意因此谈崩了,外地的朋友认为不够仗义,你敬我酒你不喝一个劲的灌我太没诚意,河南则认为自己最好的酒都给你喝了你还想怎么着?闹了误会,以前穷的时候,酒是好东西,数量十分稀缺,招待宾客时家里人舍不得喝,必须由客人优先享用,这个传统流传到了现在。

以后去河南办事的朋友再遇到这种情况,你可以跟河南朋友解释一下,现在生活好了,酒的产量也上来了,有酒咱们大家一起喝,我独享便是自私,习俗也要与时俱进嘛,如果还是拿以前的苦日子的规矩待我,我若接受,便是对河南人民的大不敬。

在河南有种“鱼头酒”的说法,酒席必吃鱼,但是吃鱼就得喝酒,一般“头三尾四”,鱼头指的客人喝三杯,鱼尾方向客人陪四杯,吃鱼眼要喝三杯,这叫“高看一眼”,吃鱼脸也得喝两杯,这叫“赏脸”。

河南劝酒十分讲究七个这个数字,上桌,就来七杯酒,宾客进门七杯酒,这是最高礼节。

那喝了这七杯,还有端七碰一,第一次上门,是这个数,第二次变成了端五碰二,直到碰成端三碰三,以后喝酒就随意了。那很多初到河南的,一般就是端七碰一,上面有多少人,就有多少个端七碰一,这一圈喝下来没有喝不醉的。

山东劝酒文化

在下就是东夷人,对山东的酒文化深有感触也深深惧怕,十分排斥参加在山东的各种饭局,主要是酒量不行,一是喝多了容易出丑,二是喝多了太难受,但山东的酒桌文化绝对让你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你绝不会受冷落,有些饭局实在逃不开,我也敢敞开喝,毕竟咱是义薄云天的山东汉子,喝多了只有自己知道有多难受。

印象最深的是在泰安,和正常的山东劝酒规矩不太一样,从主陪到三陪,都是,就是上面每个人都是第一杯端起来,大家3口干,第二杯2口干,第三杯一口闷,我记得是2两的杯子,三巡下去就是一斤八两,然后就是乱战环节,我听了北京闫大哥的劝告,就像没见过肉一样,在酒桌上疯狂的吃牛肉和肥肉,他说牛肉可以吸收酒精,肥肉可以在胃壁上形成一层油膜,效果果然好,那次没吐。

山东人的酒文化举世闻名,山东人不仅能喝而且能劝。跟大多数北方城市一样,在山东正式的酒场一般都是围坐圆桌,那我们就以规格最高的“四陪四客”8人席为例,讲一下常见的酒席坐法。

山东将如何排秩序

1、主陪。一般是正对门口的位置。坐主陪位置的,一般是酒场的组织者,或者酒场组织者觉得自己级别不够伺候主宾,特请来一位德高望重的人陪主宾。

现在一些高档点的酒店,主陪位置的座椅跟其他位置的不一样,很好区别;另外,也有酒店在主陪位置背后的墙上,挂一副画,方便客人区分。主陪坐在正对门口的位置,方便把控全席。

2、副陪(二陪)。主陪正对面的位置。坐副陪位置的,一般都是主陪的副手,简单理解,副陪位置就是为大家服务的,当然现在酒店服务很周全,副陪更重要的职责是陪大家喝酒,因此做副陪的,酒量一般都很大。

3、三陪。主陪右侧,主、副陪中间的位置。坐三陪位置的人,除了酒量不含糊外,还得会活跃气氛。

4、四陪。三陪正对面的位置。四陪的身份地位在整个桌上,应该是最低的。四陪的职责就是,少说话,多聆听,多喝酒。

5、主宾。主陪右手边第一个位置。坐主宾位置的人,是整个酒席最最贵的客人。坐这个位置的人,一般是被宴请客人中官职最大的人,或者是年龄最长的人。

6、二宾。主陪左手边第一个位置。坐这个位置的人,在宾客中或者官位第二,或者年龄第二。

7、三宾。副陪右手边第一个位置。坐这个位置的人,在宾客中或者官位第三,或者年龄第三。

8、四宾。副陪左手边第一个位置。坐这个位置的人,在宾客中或者官位第四,或者年龄第四。

这样的座次,四位主人互为犄角,方便照顾客人,双方交叉而坐,方便大家交流。当然,实际的酒场不一定这么严格,一般主陪、副陪、主宾、二宾位置确定之后,其他的位置都是随便坐。

特别提醒酒场小白,若不懂如何坐,就在一边等着,让其他人先坐下,剩下位置就是你的;另外若你不是酒场的主角,主陪、副陪、三陪、主宾、二宾这5个位置,千万不能坐。

山东饭局上敬酒的秩序

大家都坐好,接下来就是喝酒了。一般上了四个热菜后,主宾就宣布酒席开始,接下来就是各种感谢、各种祝福、各种客套、各种吹捧,最后都喝的东倒西歪。接下来主要说说敬酒的次序,也就是让外地人闻之色变的了。

1、首先是主陪敬酒。所谓的3,就是主陪敬酒3次,大家一起喝,这3次把第一杯酒喝完。

2、第二是副陪敬酒。所谓的2,就是副陪敬酒2次,这2次把第二杯酒喝完。

3、第三是三陪敬酒。这也是酒席上的第一个高潮。所谓的1,就是三陪敬酒1次,这1次把第三杯酒喝完。

结束之后,该怎么喝?若有四陪,接下来是四陪敬酒,敬酒方式是四陪干了,其他人随意。四陪喝完之后,若宾客都还非常清醒,那接下来就是乱战环节,也就是四位主人分别交叉单独敬四位客人。

一般是主陪敬主宾、副陪敬二宾、三陪敬三宾、四陪敬四宾,第二轮再换着敬,第三轮...第四轮...这个环节,喝多少就看敬酒者的酒量了,一般都是一口干一个。这个过程中,酒量在一斤以下的一般就醉了。若是没醉,合格的副陪会再找借口,继续单独喝。

这样一个酒席,若全程能坚持下来的,酒量一般在1斤以上。

湖北劝酒文化

湖北喝酒没有特定的规矩,首先是主宾发起,打一圈后大家随意,和传统北方地区喝酒不同,湖北人劝酒方面显得更细腻,我试举一例,我有一个湖北朋友,每次喝酒之前,都会讲自己感人的生活经历,如何孝敬父母,夫妻如何恩爱,为了朋友如何两肋插刀,每次讲得无不让人热泪盈眶、感慨万千,这时,他举起酒杯说,老婆死心塌地的跟着咱们,咱们不能辜负了她们,来为了我们的家庭,干了这杯……

喝酒猝死年年有,只是近年家属拿起了法律武器

酒后猝死最有代表性,是酒后死亡的主要原因,另外还有酒后落水、酒后被撞、酒后驾驶、酒后被呕吐物堵塞呼吸管道造成的饮酒着死亡,其实这类事件每年都很多,只是往年死者家属还不懂得拿起法律的武器,单纯的认为死者就是自己管不住嘴饮酒过量死亡,虽对劝酒者有怨言也多选择不了了之,但今年,随着大家法律意识的觉醒,饮酒死者的家属大多会讲同桌酒友尤其是积极劝酒者告上法庭,寻求一定的赔偿。

酒后猝死原因有以下几种:

一、喝酒后呕吐物堵塞气管会导致猝死。喝酒的同时,往往会吃很多食物,人一旦在呕吐的时候,呕吐物不慎进入气管,就会造成人窒息而亡。另外,喝酒后这些呕吐物,也有可能刺激气管致使反射性心脏骤停,这也是有可能导致死亡的。另外,喝酒之后呕吐的人,也很容易诱发吸入性肺炎。

二、喝酒前吃一些含有特定化学成分的药物,可能导致猝死。酒精进入人体之后,消化分解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量的乙醛,由于乙醛对人体有害,所以应该是尽快分解好。现在西药的化学成分,往往很复杂,有些成分会减慢乙醛的分解速度,这样就会导致乙醛无法及时分解,而在人体内聚集,进而导致乙醛中毒而死。比如,头孢这样的抗生素,就含有这种物质。

三、喝酒后长时间不动,引发的肌肉缺血性坏死导致猝死,人在喝酒之后,往往会躺在一个地方一动不动很长时间,这样下部分肌肉长时间受压迫就会造成缺血性坏死,并且造成横纹肌溶解。横纹肌溶解就会释放一些有害物质使得脏器衰竭,继而导致猝死。

四、喝酒后呆在太寒冷的环境里,有可能导致猝死。如果在太寒冷的环境里,低温会让身体产生心律失常,凝血症等突发性疾病,就有可能导致猝死。

劝酒文化正受制于健康和法律

我有一个二大爷以卖菜为生,嗜酒如命,每次赶集卖菜都要带着一瓶酒,他年轻的时候经常在我家跟我爸在一块喝酒,每次都喝得站不稳,还要骑着自行车回家,自行车框里放的礼品丢了都不知道。往年两人要喝斤半左右,现在我二大爷和我爸都老了,一人喝个四两就高了,基本都是家里人接送。有一次,我爸去二大爷家拜年喝多了,等我去接的时候,我爸正躺在里屋,把我吓够呛,我当时有点生气,虽然我爸老了不再是家里的顶梁柱,但如果因为喝酒健康出点问题,做儿女的还是很痛心的,如果是家里的顶梁柱,父母妻儿一大家子指望他,当真出了意外,一个家庭就毁了,也不那个怪家属将劝酒的人告上法庭。

现在人们的健康意识和法律意识越来越强,劝酒的情况好了很多,不再像以前不喝就不是兄弟,不喝就不够义气,硬逼着喝了,这对00后及以后的年轻人是一件好事情,现在的年轻人忙于学业和工作,身体素质大不如前辈,不喝酒少喝酒也是好事。

大酒伤身,喝酒适可而止量力而行,何况有的人就不喜欢喝酒,大家不劝酒是好事,能喝的多喝,不能喝的少喝,不想喝的就不喝,大家皆大欢喜,这是一种时代的进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