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强酸类中毒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生家庭有毒原生家庭的3个典型特征, [复制链接]

1#
北京市哪里治疗白癜风最好 https://mjbk.familydoctor.com.cn/hospital/1/

有人说:孩子是一张白纸,父母就是孩子的调色盘,想把孩子画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不可否认:两个人之间只要存在接触,特别是长期的接触时,那么两个人之间就会产生影响和被影响。

而哈佛大学实验心理学博士史蒂芬·平克在他的著作《白板》中指出“孩子不是一张白纸,出生就有自己的天性,他们天生携带着自己的倾向。”

所以,当我们看到一个人表现时,很难判断哪些部分是源于这个天性,哪些部分是源于父母的养育方式。

甚至很多时候,父母的教养方式会与孩子本身的天性冲突,偶尔的冲突没有关系;而日积月累的冲突往往会导致内心创伤。因为人在幼年时的经历是自我不可控的。

这些创伤随着人的成长一起步入成年,对一个人成年后的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很多时候,成年后的人们很难区分自己遇到的问题究竟是来自问题本身,还是来自原生家庭带来的内心冲突?比如人们往往内心挣扎,摇摆不定,弄不清究竟自己是受到了言语暴力还是只是过于敏感。

苏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一书中写到,那些创伤对成年子女所表现的症状惊人的相似:自尊心受损以及由此引发的自我毁灭式行为。几乎所有人都或多或少地感到自己毫无价值、不讨人喜欢而且一无是处。

而那些孩子在父母有*的教养方式下,都缺少了正常的童年生活。

这些成年人存在着一个情感盲区:不会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同自己的父母联系起来。人们很难意识到,与父母的关系会对自己的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

我们谈原生家庭不是为了批判,而是为自己的情感问题、行为问题、性情不定等找到问题的根源——早期的行为模式、早期的自我认知,然后超越,重塑自己的生活,而不是陷在对原生家庭的批判上无法自拔。

苏珊·福沃德是一位从业18年的心理医生,不论是在个人诊所,医院,她都接触过大量的咨询者。她认为心理疗法仅治疗身体上的症状是不够的,还必须解决引发这些症状的根源。双管齐下,才能彻底的治愈精神创伤。

《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是一部振聋发聩的心理疗伤经典之作,苏珊·福沃德引用了大量的真实案例,分析了七类有*父母的所作所为,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帮助那些受过或仍在承受父母伤害的人们获得勇气和力量,从与父母的负面关系模式中解脱,得到自由和幸福。

或许你我的父母没有那么“有*”,但他们也依然给你带来了一些“灰暗的感受”。这些感受是我们认知世界的一部分,并构成了我们早期的行为模式和早期的自我认知。

在有*的原生家庭里,因为不同的情感纠葛,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情感问题。这些问题存在着很多的共通点,以下三个典型的特征,帮助人们自省和自检。

1、错误的表达“爱”。

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但很多的父母却打着爱孩子的名义,在情感和身体上对孩子暴力相向,以至于很多孩子在长大成人后不理解什么是爱。

“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是祸害”成为了父母对子女身体暴力和语言暴力最合理的解释。如果你的父母因为你的错误狠狠地打了你,那是他们在亲近你,帮助你改邪归正;你的父母不断的用语言侮辱你,指责你的错误和不足,那是因为他们爱你。

《原生家庭》中写道:

“孩子拥有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权利——犯个错而已,又不是世界末日。这是他们尝试新事物并建立自信心的途径。”

而且,孩子犯了错不需要无止境的去弥补。很多的父母会不断的旧事重提、抓住孩子犯过的错误不肯放手,他们像坏掉的唱片机一样,对孩子喋喋不休,孩子的情感被无形的摧残和虐待。他们忘记了孩子是需要被保护的。没有人喜欢别人一直抓着自己的错误不放,因为人都渴望进步,这是人类的本能,也是本质。成人都有犯错的权利,孩子为什么不可以?

很多父母打着爱孩子的名义,将孩子逼到了“双输”的境地,将自己人生的失败以及不作为归结到孩子的身上,让孩子的美好人生产生了恶性循环,陷入自我责备的怪圈。

《小欢喜》中的宋倩是无数父母的缩影。她因为英子的成绩下滑而愤怒,这种愤怒让英子自我归因:因为我没考好,所以妈妈才不高兴。试问,是谁规定孩子必须在每次的考试中都考好?英子因为自责而不开心,因为不开心所以厌学,因为厌学成绩会再次下滑。这种恶性循环把很多好孩子逼成了坏孩子。孩子应该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而不是活成父母刻画的模子。

中国社会孝道扎根太深,以至于我们经常以“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为自己的父母辩解,将父母对孩子的各种行为理解为:他都是为我好,他这么做是为了激励我,他这样是为了让我不受伤害……

宋倩以情感虐待的方式表达对英子的爱。她把自己失意的人生归结为自己为女儿的付出上,并认为英子应该理解她、应该听她的话,否则她就养了个白眼狼。英子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听从妈妈的话,自己不甘心,不情愿;不听从妈妈的话就是白眼狼、不孝顺,对不起妈妈。这种双输的境地不断的内耗着她的精力,让生活在单亲环境下敏感的她变得心力交瘁。

在《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中,苏珊·福沃德写到:

“爱不仅仅是一种感觉,更是一种行为方式。爱的行为并不会折磨你,也不会让你失控,更不会让你产生自我憎恶。爱并不会带来伤害,爱是一种令人幸福的感觉。爱的行为会滋养你,让你拥有健康的情感。当有人爱你时,你会感到被接受、关怀、珍惜和尊重。真正的爱带来的是温暖、愉悦、安心、稳定和内心的平静。”

那些打着爱的名义的语言虐待、身体虐待、情感虐待,不是真正的爱。

父母在我们心里种下了精神和情感的种子,它们会随我们一同成长。真正爱父母的孩子懂得在适当的时候选择退让,而不是一味的逼迫、操控孩子;真正爱孩子的父母懂得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正确引导,而不是暴力改正;真正爱孩子的父母尊重孩子是一个人,也懂得让孩子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2、父母与子女的角色倒置。

角色倒置指的是父母和孩子的角色发生颠倒,父母放弃了他们身为父母原本应承担的责任,并将这种责任转移到孩子身上。

角色倒置在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有的父母从孩子的身上寻找情感安慰,把孩子当做情感的垃圾桶;有的孩子很小就用肩膀扛起家庭的重担,顶替父母养家糊口……

《都挺好》中的苏明玉在幼年时期屡次被自己的二哥欺负,父母不会保护她的安全,以至于她在长大后一直对母亲充满着怨恨。《小欢喜》中的宋倩动不动就用“你考虑我的感受了吗”来胁迫乔英子,让孩子在孩子的角色上混淆不清,以至于选择跳海来表明自己的立场。《欢乐颂》中的樊胜美顶替父母,赚钱养家糊口,成年的生活异常艰辛。

《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中写道

“孩子拥有最基本的、不可剥夺的权利——衣食住行的需求要得到满足,安全要受到保护。但是,除了这些物质方面的需求外,他们也有权获得情感上的抚慰,有权要求自己的感情得到尊重,要求家长正面积极的对待,从而形成正确的自我价值感。”

父母作为成年人,当他们感到受伤时,需要找到安慰自己的方式,这是他们的责任,而不是将孩子置于父母的角色,让孩子不断地体谅父母、保护父母。孩子年幼时,看不到父母语言上的漏洞,他们在角色的置换中,会放弃自己的自由选择权,把父母的感受当做自己人生决定的基础。

孩子有做孩子的权利。他们需要在童年时嬉戏玩闹,率性而为,并且不必担心因此受到责怪。当然,随着孩子渐渐长大,父母也会让他们分担一些家务并承担一部分责任,但这些绝不能以牺牲童年生活为代价。

3、生活中的强迫性重复行为。

强迫性重复指的是每个存在着童年方面心理发育缺陷的人,都会不自觉地、强迫性地在心理层面退回到遭受挫折的心理发育阶段,在现实中重复童年期的情节和关系。

一个人早期的观念、规矩、感受和行为,都是从父母那里继承而来的。而这些观念、规矩、行为、感受也不是父母所发明,是父母继承了自己祖辈的行为习惯,加上自己的自我理解不断发展得来。这些行为观念决定了你是谁,该如何与人相处。所谓的轮回,不就是这样一个道理吗?

著名节目主持人*在谈到父亲对她的影响时,说道:“在父亲的观念里边,人不刻苦就不能成功,如果没过过苦日子,以后就不会有好日子”。这是父亲的生命哲学,也一直影响着*。而*也曾说道父亲的教育方式也来自于他自己的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的教养方式会让人产生强迫性重复的行为、感受。比如一个人的生活中会接连出现相同的人、相同的事。梅勒尼成年后找了很多男朋友,但这些男人都存在着一些共性的问题:穷困聊倒又以自我为中心,而梅勒尼认为自己只要去付出、去爱、去担忧、去帮助,他们总会爱她并改正,结果都以背叛和离开而终结。她选择伴侣的标准反映了她和父亲之间的关系,这种竭力拯救落魄男人的行为模式其实是她与父亲关系的强迫性重复。

现在有很多人能够理性的看待自己的强迫性重复行为。这种重复旧有情感模式的需求,虽然痛苦,但因为熟悉所以让人倍感安全。人们潜意识认为重现这一切是让一切变得更好的机会。这种强迫性重复会影响亲密关系的建立、造成自我伤害性行为的重复。

*的父亲经常逼着儿时的*反思自己的错误,所以成年后的她总会强迫性的让自己反思自己一天的过错。她说:“当别人在花前月下,陪男朋友吃个饭,自己还坐在沙发的地毯上,反思自己一天的过错。”

父亲对*的严苛曾让她怀疑自己是不是亲生的,她变得非常没有安全感。她说“我要做的必须比别人好很多很多,才会觉得踏实,如果我跟别人差不多,或者好一点点,我就会觉得很没有安全感,会觉得自己不行。所以我要付出很多很多,我要拿命去博,把事情做好。”这是典型的安全感缺失的强迫性重复。

我们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是成年后的我们同别人交往并建立关系的基础。如果我们和父母的关系比较健康——父母充分尊重我们的权利和自由,并给予我们情感上的慰藉,我们长大后就会希望别人也用这种方式对待我们,这种正面的预期使我们在成人的关系中更为坦诚且内心柔软。

人在成年后,依然会受到自己童年的旧有认知、行为模式的束缚,当你开始审视内心的感受时,才会理解带来这些感受的观念和由这些感受所导致的行为。了解《原生家庭》,学会将内在的东西外化,成为情感上的独立者,学会在对他人奉献的时候有所保留,学会尊重自己的权利、需求和情感。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原生家庭,但成年后的我们可以决定自己的活法,而不是被幼时的问题牵绊。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